九年級化學老師個人教學反思範文

  新課程的實施給學校帶來了新的活力,給課程注入了新的生機,給教師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下面,小編在這給大家帶來,歡迎大家借鑑參考!

  1

  新課程的實施給學校帶來了新的活力,給課程注入了新的生機,給教師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新的《九年級化學課程標準》為化學教學樹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學教學正在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生巨大的變化,廣大的化學教師響應用心,他們認真理解新的化學課程觀,學習新教材,逐漸樹立起了新的化學教學觀。

  透過幾個月的新課改實踐,我們有許多體會和反思,現總結如下:

  一、對化學新教材的認識新教材用先進的化學科學知識充實了化學教材,加強了化學與人們關心的課題,如材料、能源、環境、生命等的融合與滲透,引導學生從日常的生產、生活入手,用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元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心主動地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其構成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學會用化學的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個性突出了以下幾點:

  1、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新教材將“科學探究”作為化學教學的重要資料,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將化學知識的學習與科學探究過程緊密結合、融為一體,使學生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進行科學探究和構成科學的價值觀。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透過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討論與交流等一系列活動來實現的。

  2、突出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絡化學推進了現代社會的禮貌與進步,對人類解決當前面臨的環境、資源、糧食危機、人類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問題帶給了可能的途徑。新教材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有目的地介紹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建設中所用到的化學知識和化學技能,為學生帶給了他們比較熟悉的情境素材,瞭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讓學生體驗到學有所用,激發起學生學習化學的慾望與興趣,使學生能解決一些生產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3、強化了實驗的探究性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透過探究活動獲得更多的實驗知識與技能,化學實驗不再是簡單的訓練某個技能或驗證某個知識。同時新教材不再劃分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而是留有必須的空間讓教師創造性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透過實驗創設學習情境,學生透過實驗探究認識物質,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初步學會化學研究的實驗方法,在實驗過程中動手動腦,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4、加強了科學與人類精神的滲透與融合新教材在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教育的同時,滲透了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職責感等人類精神禮貌的教育,使科學知識與人文資料相聯絡,到達了科學知識與人文精神的滲透與融合,如“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的教學,以此引導學生關注資源、環境等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職責感。

  二、九年級化學教材在教學中存在的困惑隨著課堂程改革的深入,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新教材已經用於課堂教學。在新教材實施過程中,教師們普遍認為:這套教材體系全新、圖文並茂,體現了教材的開放性,鼓勵教師實施個性化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科學素養。但在教學中也面臨著許多疑難和困惑,主要表此刻以下方面。

  1.新教材改變了傳統的編排模式在以往的化學教材中,每個概念的出現是循序漸進的,讓學生了解概念的和外延,而新教材有的概念是先讓學生感知,再逐步掌握。如氧化物這個詞在單質,化合物之前出現了,並沒有下定義如P2O5、AL2O3、SO2等是氧化物,能夠讓學生去領悟什麼樣的物質是氧化物。但教學起來確實有困難,因為學生不明白單質,化合物的概念。同時,在學習元素概念之前,又出現了單質、化合物。我們許多教師在元素的概念教學之後再重新系統學習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讓學生理解這些概念。物質的性質中關於物理性質的定義學生難以理解,因為學生不明白什麼是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質不需要透過化學反應就能表現出來的”學生感到茫然,我覺得能夠在學習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之後將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進行比較教學。教材淡化概念教學意圖是好的,但實際操作起來困難多。

  2.教材中知識闡述太簡略縱觀全書,課文中的知識闡述簡略。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需要拓展的地方不少,如化學式的書寫方法,新教材中沒有講單質化學式如何寫?含原子團的化學式書寫方法,讀法等應適當補充,不然,學生進一步學習化學就感到處處有困難。

  3.實驗條件影響化學教學“活動與探究”較多,教材中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沒有分開,許多實驗現象,結論應讓學生在實驗中得出。我們絕大多數學校都是農村學校,辦學條件都較差。有的實驗缺藥品,儀器、還有許多學校沒有實驗室。上好一節化學課很困難,我們有的教師只有因陋就簡,儀器用生活中的用品代替,沒有實驗室就把實驗搬到教室裡去做,這樣,無形之中就增強了教師的工作量,當然,有的教師就只好講實驗,這顯然與新課程要求是相違背的。有的實驗操作困難,如粉塵爆炸實驗,現象不明顯;加熱過氧化氫製氧氣時,若用醫院消毒的雙氧水,帶火星的木條就不會復燃,究其原因是過氧化氫濃度低了或氣體含水太多。教材40頁的探究實驗所選紅磚顏色要紅,並要研得很細效果才明顯。學生實驗潛力比較低,活動時間不易控制,“活動與探究”課常常不能按時完成。

  4.習題和教輔與教材要求不完全一致第五單元課題3“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習題中有的化學反應在前面從來沒有出現過,***如鋅與稀硫酸、稀鹽酸的反應***,這些化學反應方程式是否就應在這一階段讓學生掌握?在學生剛開始書寫化學方程式時就在習題中出現不會寫的化學式和化學反應,讓學生根據該反應計算,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許多教師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只好教給學生,不知是否恰當。教輔資料與教材也不完全一致,有的照搬過去的習題,有的難度過大。

  5.有些課堂華而不實教師把新課程要求的師生對話,庸俗化為一般的問答,課堂上一問一答表面上很活躍,實質上是利用提問的方式給學生“灌”;有的教師把傳統的“滿堂灌”變為了“滿堂問”,如“知不知”、“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沒有啟發性的問題充斥課堂,把很好的教學資料肢解得支離破碎,從而大大降低了知識的潛力價值;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誇獎而誇獎”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有的教師便不管學生表現如何,一味地表揚,這樣對學生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因為過多的誇獎也會讓學生習以為常,起不到激勵的作用;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片面追求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以及過程都沒有認真設計,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都要在小組裡討論,討論時間又沒有保證,有時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學習的狀態,教師就要求結束,教師在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中不是一個引導者而是一個仲裁者,教師只是按照事先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設計,把學生往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框架裡趕,這是點型的應付式、被動式討論。

  2

  一、啟蒙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指出:構成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對學習產生的直接興趣。初三化學是學習化學的啟蒙階段,如何在這個階段中調動學生的用心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潛力、創造潛力,提高教學質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能掌握教學規律,因材施教,從開發非智力因素入手,運用直觀、形象、生動的媒體創造情景,認真組織好每堂課的教學,從現實生活中選取一些典型、生動、搞笑的事例補充教材,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和享受,能主動地、用心地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深深地體會到,學生在學習中最大的興趣、最持久的興趣在於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學生對所學問題是否弄懂、學會,只有老師的教學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又能弄明白,他們對學習才有興趣,課堂的教學才能得到順利進行,老師的主導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才能調動,才能收到較好的實際效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很注意每一節課的引入,從複習舊課匯入新課,使學生有一個溫故而知新的感覺,使新舊知識銜接好,讓新知識能自然過度,為學生理解新知識作了鋪墊。同時,在教學中,我們堅持面向差生,緊靠課本講課。講課時,力求學生聽懂聽明白,對大部分學生堅持不講難題、偏題,重在基礎知識。教法上採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讓學生容易理解和理解,每次測驗我們都控制試題的難易程度,儘量讓學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覺,充分讓學生感到學好化學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

  要肯努力,必須能學好化學。

  二、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忙學生構成化學概念,獲得知識和實驗技能,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們與學生的接觸中,我們往往發現初三學生對化學實驗十分感興趣,只要課堂上一做實驗,興趣驟升,如何利用學生這種心理,引導他們去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分析問題的潛力,充分發揮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化學實驗的優越性,認真組織好實驗教學。在演示實驗中,我們除按基本操作要求進行示範操作外,還引導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並能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和思考,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探究物質的本質及其化學變化的規律。我們還結合教材資料,對實驗進行增補,增強實驗的效果,加強實驗資料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對實驗的興趣,進而發揮學生的主觀性,增強學生用心主動的參與意識,藉助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綜合歸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潛力。

  三、做好期末複習工作,爭創會考好成績。

  期末複習工作的好壞,是直接影響會考的成績,所以期末複習工作,我們能做到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每個階段,我們要複習什麼資料,都做到心中有數,複習的練習題、測試題都嚴格篩選。對不同層次的題目進行輔導和練習,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增大課外作業的容量,加大難度,適應會考題;對理解潛力較差學生,做到耐心細緻、百問不厭,常利用中午課外時間給他們輔導,為提高會考的合格率,我們不斷耕耘。同時,對於學生作業我們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測評工作。從反饋回來的狀況,及時瞭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做好輔導和改善的調控工作,為全面提高會考成績而不斷地進取。

  3

  今年我任教九年級***1***班,化學是初三才學的,學生還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隨著教學的深入,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引發了我如下的一些反思:

  案例一

  開學第一節課,講“化學給我們帶來什麼”,書上提到了我國古代的一些化學成就。我很自然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了學生我國古代四大發明,我想接下來問一下,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屬於化學工藝的是哪些。我沒有想到的是居然班上很多學生說不上來四大發明。我愣了一下,始料未及。為什麼這個本該他們小學就應掌握的資料***這是常識***,到了初三,卻回答不上來。透過這件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在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的同時,加強他們對中華民族歷史的瞭解。我認為,不瞭解中國歷史文化,怎能走向世界呢?化學的學習,也能夠和歷史學科做到更緊密的融合。

  案例二

  蠟燭燃燒的實驗,學生觀察到吹滅蠟燭的一瞬間,冒出一縷白煙。之後的另一個實驗,我開啟濃鹽酸的瓶塞,讓學生觀察現象,學生異口同聲地喊到:有白煙。這個是在我意料之中的。因為在沒有學習化學之前,學生對於煙和霧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瞭解煙和霧的本質區別。我於是講解了一下,煙是固體小顆粒,霧是液體小液滴。我以為學生從此以後會分清煙和霧。沒想到之後的,幾個實驗,涉及到此類現象,還是有學生出錯。看來是我太高估他們了。今後,我要注意重要知識點的不斷反覆講解,幫忙學生理解記憶,他們才能銘記在心。

  案例三

  上到“認識氧氣的性質”那,我問學生:氧氣的密度如何?他們回答大或小,然後我引導,說:氣體的密度要和空氣去做比較。隨即有學生回答: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小。我對這個回答皺了一下眉頭,很顯然學生不愛動腦思考問題。我就反問剛才那個學生:請問你是每一天插了翅膀飛到空中去呼吸氧氣的嗎?全班鬨堂大笑,但是我明白,這一笑之後,大家就能記住氧氣的密度是比空氣大了。還是要對學生強調多動腦,多理解記憶,我還需要在上課的時候多點語言的技巧和思維的靈敏度,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簡單愉悅的課堂中掌握好知識。

  4

  開學已經兩個月下來了,我教九年級化學,化學是九年級學生剛接觸的一門新課,我相信只要師生齊心協力,必須能夠將化學學好,在這兩個月的教學過程中我有一些感觸。

  1、興趣:學習興趣是我們教師工作的動力基礎,要善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調節課堂氣氛的潛力,要敢於和學生說笑話。天南的、地北的、國內的、國外的、與化學有關的、無關的。有的學生說水是由H2和O2組成的,我說“那壞了,H2和O2是氣體喝一口你就飄忽,喝一杯水是不是就有坐飛機的感覺,如果喝的再多可能就會飛向美國了。同學們想,如果在空中點火抽一支菸,什麼結果?”,同學們吆喝“爆炸”,因為H2和O2遇火可能發生爆炸,我說那只有唱“悲哀太平洋”的份了,生哈哈大笑。

  學生要喜歡這門課,肯定要先喜歡老師,如果哪位老師很幽默,學生肯定喜歡與他交流。喜歡老師,就會主動接近老師,肯定會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受到我校蔣校長的啟發,我就經常對學生說:“你敢不敢喊老師‘我愛你’,怕什麼?你是老師的孩子。”

  2、激情:熱愛所教的學科,要找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找一種與學生分享快樂的感覺;用吳老師的話說“用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3、契機:抓住每一個教育的契機,不放過任何一個教育的最佳機會。如:作為一名新的任課教師,用最短的時間認識所教的所有學生,晚自習快下課時不看座次、不看花名冊認識各位學生,“張三,你很聰明”,“李四,第二節課你就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五,……”,實在沒有話說,就“認識你很高興”,利用這短短的5分鐘,讓學生明白老師很瞭解他們,加強了師生間的聯絡。

  再如:老師檢查作業時,有的學生自信地說“老師,你看”,有的則說“沒問題!”,再看部分沒有做完作業的同學只有不好意思得份了,老師則說“很多同學作業寫得很好,老師都很鼓舞,必須盡心教好同學們,你不受鼓舞嗎?下次作業你能主動給老師看看嗎?”

  4、懸念:課堂教學要有懸念,要利用問題或問題組給學生帶給閃光的機會,讓學生告訴學生。如: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體積如何?猜一猜,有猜大於的,有猜等於的,有說不明白的,但有許多學生說“小於”,而且還能說的同學們心服口服,一個小問題就能增強好奇心,到達激勵學生的目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下課前留一些新穎、難度較大的小題目,告訴學生“老師等待著你的結果”,往往是當天就有許多學生在課間圍著老師,“答案是幾?”“我做的對不對?”,熱情個性高。

  5、規矩:教師的教學要有特點,構成規矩,並且要引導學生儘快適應教師的教法。①課堂新授教學時,爭取當堂資料當堂掌握,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簡單、愉快。最好的辦法:講完後領學生群眾讀一遍、群眾背一遍、個別學生再檢查一遍。②課前作業必檢查,哪怕寫一個或幾個關鍵字,也能顯現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③習題講評課,要求學生拿起筆,把題目種的關鍵字、關鍵話劃出來,把牽扯到的計算式子列出來,答案自然就明確了,下次再見到類似的題目,眼睛肯定會一亮。

  教有規矩,學有方圓。在學生適應老師後,他們就明白了老師要講那一個題、以哪一種物質為例、甚至說哪句話,表現出學生較強的主動性。如:在講化合價時,九年級一班一名男同學不等老師開口就一邊舉手,一邊對同學說“老師肯定要問誰會把化合價標在題目上”,真是說道老師的心裡去了,很高興,因為學生明白老師要求他們做什麼,明白老師喜歡什麼。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適應老師,走在教師的前面,佔領學習的主動權,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新課程的實施給學校帶來了新的活力,給課程注入了新的生機,給教師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新的《九年級化學課程標準》為化學教學樹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學教學正在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生巨大的變化,廣大的化學教師響應用心,他們認真理解新的化學課程觀,學習新教材,逐漸樹立起了新的化學教學觀。

  透過幾個月的新課改實踐,我們有許多體會和反思,現總結如下:

  一、對化學新教材的認識

  新教材用先進的化學科學知識充實了化學教材,加強了化學與人們關心的課題,如材料、能源、環境、生命等的融合與滲透,引導學生從日常的生產、生活入手,用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元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心主動地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其構成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學會用化學的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個性突出了以下幾點:

  1、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教材將“科學探究”作為化學教學的重要資料,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將化學知識的學習與科學探究過程緊密結合、融為一體,使學生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進行科學探究和構成科學的價值觀。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透過活動與探究、觀察與思考,討論與交流等一系列活動來實現的。

  2、突出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絡

  化學推進了現代社會的禮貌與進步,對人類解決當前面臨的環境、資源、糧食危機、人類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問題帶給了可能的途徑。新教材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有目的地介紹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建設中所用到的化學知識和化學技能,為學生帶給了他們比較熟悉的情境素材,瞭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讓學生體驗到學有所用,激發起學生學習化學的慾望與興趣,使學生能解決一些生產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3、強化了實驗的探究性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透過探究活動獲得更多的實驗知識與技能,化學實驗不再是簡單的訓練某個技能或驗證某個知識。同時新教材不再劃分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而是留有必須的空間讓教師創造性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透過實驗創設學習情境,學生透過實驗探究認識物質,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初步學會化學研究的實驗方法,在實驗過程中動手動腦,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4、加強了科學與人類精神的滲透與融合新教材在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教育的同時,滲透了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職責感等人類精神禮貌的教育,使科學知識與人文資料相聯絡,到達了科學知識與人文精神的滲透與融合,如“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的教學,以此引導學生關注資源、環境等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職責感。

  二、九年級化學教材在教學中存在的困惑隨著課堂程改革的深入,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新教材已經用於課堂教學。在新教材實施過程中,教師們普遍認為:這套教材體系全新、圖文並茂,體現了教材的開放性,鼓勵教師實施個性化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科學素養。但在教學中也面臨著許多疑難和困惑,主要表此刻以下方面。

  1.新教材改變了傳統的編排模式

  在以往的化學教材中,每個概念的出現是循序漸進的,讓學生了解概念的和外延,而新教材有的概念是先讓學生感知,再逐步掌握。如氧化物這個詞在單質,化合物之前出現了,並沒有下定義如P2O5、AL2O3、SO2等是氧化物,能夠讓學生去領悟什麼樣的物質是氧化物。但教學起來確實有困難,因為學生不明白單質,化合物的概念。同時,在學習元素概念之前,又出現了單質、化合物。我們許多教師在元素的概念教學之後再重新系統學習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讓學生理解這些概念。物質的性質中關於物理性質的定義學生難以理解,因為學生不明白什麼是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質不需要透過化學反應就能表現出來的”學生感到茫然,我覺得能夠在學習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之後將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進行比較教學。教材淡化概念教學意圖是好的,但實際操作起來困難多。

  2.教材中知識闡述太簡略

  縱觀全書,課文中的知識闡述簡略。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需要拓展的地方不少,如化學式的書寫方法,新教材中沒有講單質化學式如何寫?含原子團的化學式書寫方法,讀法等應適當補充,不然,學生進一步學習化學就感到處處有困難。

  3.實驗條件影響化學教學

  “活動與探究”較多,教材中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沒有分開,許多實驗現象,結論應讓學生在實驗中得出。我們絕大多數學校都是農村學校,辦學條件都較差。有的實驗缺藥品,儀器、還有許多學校沒有實驗室。上好一節化學課很困難,我們有的教師只有因陋就簡,儀器用生活中的用品代替,沒有實驗室就把實驗搬到教室裡去做,這樣,無形之中就增強了教師的工作量,當然,有的教師就只好講實驗,這顯然與新課程要求是相違背的。有的實驗操作困難,如粉塵爆炸實驗,現象不明顯;加熱過氧化氫製氧氣時,若用醫院消毒的雙氧水,帶火星的木條就不會復燃,究其原因是過氧化氫濃度低了或氣體含水太多。教材40頁的探究實驗所選紅磚顏色要紅,並要研得很細效果才明顯。學生實驗潛力比較低,活動時間不易控制,“活動與探究”課常常不能按時完成。

  4.習題和教輔與教材要求不完全一致

  第五單元課題3“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習題中有的化學反應在前面從來沒有出現過,***如鋅與稀硫酸、稀鹽酸的反應***,這些化學反應方程式是否就應在這一階段讓學生掌握?在學生剛開始書寫化學方程式時就在習題中出現不會寫的化學式和化學反應,讓學生根據該反應計算,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許多教師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只好教給學生,不知是否恰當。教輔資料與教材也不完全一致,有的照搬過去的習題,有的難度過大。

  5.有些課堂華而不實

  教師把新課程要求的師生對話,庸俗化為一般的問答,課堂上一問一答表面上很活躍,實質上是利用提問的方式給學生“灌”;有的教師把傳統的“滿堂灌”變為了“滿堂問”,如“知不知”、“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沒有啟發性的問題充斥課堂,把很好的教學資料肢解得支離破碎,從而大大降低了知識的潛力價值;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誇獎而誇獎”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有的教師便不管學生表現如何,一味地表揚,這樣對學生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因為過多的誇獎也會讓學生習以為常,起不到激勵的作用;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片面追求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以及過程都沒有認真設計,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都要在小組裡討論,討論時間又沒有保證,有時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學習的狀態,教師就要求結束,教師在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中不是一個引導者而是一個仲裁者,教師只是按照事先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設計,把學生往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框架裡趕,這是點型的應付式、被動式討論。

  從以上能夠明白,在新一輪課改中,我們每一位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髮展,從而使教師和學生在新課程的實踐中,實現“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