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用藥配伍有哪些

  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藥。土茯苓的用藥有許多搭配。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土茯苓的用藥配伍,一起來看一看吧。

  土茯苓的用藥配伍

  1、漏精白濁:雪白鹽一兩***並築緊固濟, 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藥各一兩。為末,棗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棗湯下三十丸。蓋甘以濟鹹,脾腎兩得也。

  2、癇後虛腫:小兒癇病瘥後,血氣上虛,熱在面板,身面俱腫。葳蕤、葵子、龍膽、茯苓、前胡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煎服。

  3、腎虛白濁: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棗湯下三十丸。

  4.與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可治療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停聚化生痰飲之症。

  5.配半夏、枳殼同用,可治痰溼入絡、肩酸背痛。

  蘇轍的茯苓養生法

  蘇轍,北宋著名散文家,無志仕進,有意養生,對修身養性造詣頗深。

  蘇轍少時多病,夏則脾不勝食,秋則肺不勝寒。治肺則病脾,治脾則病肺,服藥而不愈。32歲那年,學習氣功,食茯苓,一年疾愈。從此他便研究藥物養生。他認為,茯苓是補腎脾的養生珍品,可“解急難於俄頃,破奇邪於邂逅”。為此特作《服茯苓賦並引》。服茯苓“可以固形養氣,延年而卻老者”。如久服則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顏如處子,綠髮方目;神止氣定,浮游自得。然後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遊乎無窮”。

  茯苓是寄生於松樹根下的腐生真菌,有利於消水腫,健脾補中,寧心安神之功效。魏晉時就把茯苓當作養生佳品。陶弘景辭官隱退時,梁武帝即令“每月賜給茯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餌”。慈禧太后為祛病延年,命御膳房做茯苓餅進食,並賜寵臣。這之後,茯苓夾餅已作為北京的傳統名點流傳至今。

  茯苓以雲南“雲苓”為貴,既可入藥,又可粥食。《直指方》中記載:“白茯苓粥,治心虛、夢洩、白濁”。《本草綱目》載曰:“茯苓粥清上實下。”古代醫家多認為,茯苓藥性緩和,善利水溼,若與粳米煮粥療效尤好。茯苓粥的做法是,將白茯苓500克磨細粉,每次用白茯苓粉15克,同粳米50克煮粥食。

  土茯苓功效與作用

  《本草綱目》認為土茯苓能祛風溼,利關節,治拘攣骨痛。中醫認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溼、利關節等功效。西醫認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藥,是治療免疫病口腔和陰部潰瘍之最佳中藥。土茯苓也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牛皮癬關節炎、白塞病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與金雀根、山稔根、徐長卿、紅藤等同用。土茯苓對免疫病之過敏性皮炎、天皰瘡、溼疹等也有效。

  1、土茯苓善治溼熱瘡毒

  陰癢是婦女常見的多發病,症見外陰及陰道瘙癢,甚則癢痛難忍,坐臥不寧,或伴帶下增多者,亦稱“陰門瘙癢”。因肝腎陰虛,精血虧損,外陰失養而致陰癢,屬虛證;因肝經溼熱下注,帶下浸漬陰部,或溼熱生蟲,蟲蝕陰中以致陰癢,為實證。臨床上以後者多見。餘常用燥溼止癢湯治之,多獲立竿見影之效。

  2、土茯苓外洗內服治鼻塞

  鼻塞:土茯苓外洗內服

  鼻竇炎、上頜竇炎等會引起鼻塞、流黃濃涕,併兼頭重、舌紅、苔黃膩等症狀。此症多為脾胃溼熱,肝膽鬱熱,致使溼濁之邪犯上所致。此症選用土茯苓內服外洗,且療效明顯。

  3、土茯苓有清熱止帶之功

  治療婦人下焦溼熱,陰道有豆腐渣樣分泌物,兼有黃帶,散發腥臭味,餘自擬一方,名曰土茯苓易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