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陶藝的影響與展示方式

  現代陶藝已經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麼,關於現代陶藝的影響與展示的方式,你瞭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現代陶藝的影響

  1、現代陶藝對現代生活中的影響

  在許多大中城市目前正十分盛行“陶吧”。“陶吧”的盛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商業行為,或是某種潮流文化,而是久積於人們心靈深處的自由創造精神的本性流露。那種手工捏製的痕跡,盤築成型的泥條以及獨特的裝飾效果,可溯源到渾樸天真的原始藝術。現代陶藝的出現正符合了人們心理渴望迴歸自然的需求,成為現代人精神世界的代言者。同時,現代人除了以做陶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精神行為外,更願意將這種富含自由創造精神的藝術形式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環境。現代陶藝不僅以室內日用陳設用品而目出現在公眾生活中,並且也在室外以公共展示的方式,在繼承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以其富含生活化的氣息獨特地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改變著人類原有的生活面貌。

  2、現代陶藝對精神審美的影響

  傳統陶藝多受制於宗教、政治或自然而不大自由,這些侷限性導致了傳統陶藝的圖式化、工整化和無個性化。它的審美範疇也僅僅在實用的框架中迴旋而無所突破。“實用審美”因而成為過去社會中主流審美的方式。而現代陶藝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和高揚個性化精神旗幟下,逐步推翻了純實用審美的藩蘺,開始向“精神審美”的方向昇華。陶藝家及愛好者對所創作的陶藝作品賦予了大量的個性化造型方式,形成了充滿豐富內涵意義和情感內容的全新造型模式,表現出巨大的精神審美功能,使現代陶藝在總體趨勢卜推動了與現代社會審美判斷的貼近,成為一門具有嚴肅意義的、自由的藝術。

  3、現代陶藝對普及陶藝教育的影響

  在傳統陶藝的教育中,一個顯著的表現就是嚴格的師承和名窯流派。陶瓷藝術的奧祕被保藏在歷代傳承的手工模式之中,深藏在從配料、成型、裝飾到燒製的個體體驗之中,充滿了深不可測的神祕性。而現代陶藝的“離經叛道”,使陶藝的神祕面紗被揭開,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認識並熱愛上這門藝術,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了陶藝普及教育,專業院校也相應設定了陶藝專業。因為,比起傳統的圖畫課,現代陶藝更有具體性、可視性和創造性。陶藝教育的普及,不僅給現代陶藝本身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使陶藝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且民眾素質的提高、對文化藝術的普及和發展都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空間與背景的設計

  現代陶藝作品展示的空間主要分為室內和室外,選擇空間時要根據作品的尺寸、大小、數量;有些作品體量小,小空間展示可以突出作品細節的觀賞,有些作品體量大、數量多,大空間可以體現作品的氣勢。陶藝家在考慮作品展示方式的時候,就要綜合這些因素,搭配適合其作品的外在空間條件,並開創性地加入人文、歷史背景,補充作品的完整性,給觀眾更大的想象空間,這樣就能達到超出作品本身的展示效果。

  青瓷作品的展示,如果將它放置在眾多的陶藝作品中,其本身的色彩並不是特別的跳躍,也許不會在第一眼就被注意到,但是配合它的氣質,把它放置一個溫雅幽靜的環境中,再自上而下投射以溫和的光源,配上流水和古琴聲,霎時,青瓷化身為凝脂,更像是細緻溫和的美玉。使人忍不住想要觸控、流連,久久沉醉在那雅緻的意境中,不願回神。美國陶藝家凱瑟琳的一次“護士”主題展中對展示空間進行的精心設計,展廳的牆上陳列的是小型瓷板絲網印刷的醫療推拿動作的區域性影象,地面鋪就的方形白紙上襯出巨大的黑白藥丸,黑暗中不斷播放的醫生在手術和治療前佩帶橡膠手套的情景,整個展廳在不斷傳遞一種冷漠無聲的陣陣“寒意”,連推拿的護理動作都是不具溫情的。她非常善於運用空間,並結合燈光、音響、影像,將平面和立體組合,繪畫和雕塑的並置,使作品的陳述達到最佳效果。

  人們總是容易被漂亮的色彩所吸引,色彩環境是作品展示的重要內容之一。陶藝作品展示環境中的基本統一或互相接近的色彩,可以影響或決定展覽的總體格調。作品展示的空間,可能會由於材料及工藝限制,色彩上趨於單一。而陶藝作品由於釉料的特點,顏色可以豐富多彩,創作出來的陶藝作品,有的顏色千變萬化,具有十分強烈的色彩效果,有的則溫文爾雅,含蓄淡定。而燈光帶給作品的更是一種全新的生命力,亮度太低或太高都會造成視覺不清,對於陶藝作品展示來說,光的作用不僅僅是單純照亮物體,滿足人們的視覺功能需要,更應該是創造空間,渲染氣氛,追求完美視覺形象的保障。美國陶藝家瓦爾特•麥克科納的作品《修剪》就是在作品的頂部配以射燈,並且用半透明製品將作品與外界隔開,在整個展場中圈出屬於自身的密閉空間,營造出朦朧、神祕的視覺體驗。

  展臺的搭配

  現代陶藝表現形式多樣,材料更是豐富多彩。不同的形式需要放置在不同的展臺上陳設,展臺可以長的、方的、圓的,也可以是異形的。展臺的色彩設計應該遵循一個簡潔性的原則,色彩變化過多則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反而達不到突出醒目的效果,展臺的顏色也要與作品產生對比或呼應。一般來說,深色的作品適合放在灰色和白色的展臺上,淺色的作品如白瓷或青瓷適合放在深灰色的展臺上,這樣可以使作品更加突出。選擇展臺時,有時還可以打破常規,白明的作品《器-形成與過程》,他給作品準備了一個不一樣的展示空間。擺在樓梯臺階上的一排排陶瓷瓶子,器型相近卻有變化,裝飾靈動而簡練,作品別具一格的展示方式突破了傳統展示的規範,使個體與整體形成有效的呼應,給人以強有力的視覺衝擊,不僅最大程度的讓作品得以展現,而且更加豐富了作品的語言。另外,陶藝家為了使作品材料語言達到更充分的展示,還不斷探索展臺的材料,如木質的,有機玻璃的,金屬的材料已越來越多運用到展臺製作中,展臺的設計已經成為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廣東陶藝家曾力、曾鵬兩兄弟將舊船木重新改造,製作成各種形狀的展臺,舊船木古樸自然的肌理與細膩的陶塑產生非常獨特的視覺效果。

  陶瓷與其它材料結合形成新的展示方式

  在許多當代的陶藝作品中,陶瓷不再是作品身上出現的唯一材質,許多陶藝家在探索並且實施著陶瓷材料和其他材料的結合。通過材料之間不同的屬性與質地所形成的對比、協調、包容等關係來表現作品想要傳達的思想和內涵。這種表現形式是現代陶藝在當代出現的一種新的展示方式。它彌補了陶瓷材質製作的難度和展示的不足,陶瓷材質由於其工藝上的特殊性,在某些創意表達上會受很多材料工藝方面的限制,因為陶瓷在燒成時需要經過高溫煅燒,一些造型在燒成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變形、坍塌、開裂等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陶藝家就可以利用其他材料來彌補這些不足之處,使作品達到最佳展示效果。

  青年陶藝家馮澍的《後昆蟲時代》,昆蟲被誇張和放大化,昆蟲的身子是渾身繪滿釉上彩的陶瓷,觸角和腿部則是不鏽鋼它既解決雕塑支撐的問題,同時兩種材料的結合產生鮮明的對比,並且為了強調這種結合,在展示時加用鏡子做底板,更突出作品的炫示力。又如圖***6***美國陶藝家克里絲汀娜•波絲維的作品《幽靈》,女孩頭部是陶製的,身體卻是玻璃和金屬網架,腳是用纖維和蠟製成。作品吊掛著懸於空中,像個玩具娃娃,但卻明顯沒有生命的氣息。她的作品在一瞬間就可以直接進入你的心靈――不管你是否欣賞、理解或反感。陶質的頭部和手足與玻璃的身軀形成一種莫名的視覺差異,似乎是不同世界、不同時空中的不同物質。在一個神祕的空間裡被組合在一起。玻璃的特質看起來如蠟一般的輕飄,一些色澤的處理使玻璃也如從地下挖出的一樣具有歲月感。陶質部分是由坑燒或樂燒工藝製成的,樂燒的自然痕跡加上作品中一些金屬網狀的空透感,讓我們不自覺地想起從龐貝古城挖掘出的藝術品和被火山灰掩埋的人體。作品中玻璃的使用是極為精彩的,不僅讓玻璃本身的材料感得以顯現,而且更襯出陶質部分的特殊魅力。這些不同的材料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各種材料都不再擁有其固有的面貌,充滿魔幻般的變化。克里絲汀娜作品的魅力就在於它不同尋常的展示方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