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震盪嚴重嗎

  在臨床上,腦震盪係指外力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一時性功能障礙。過去多認為腦震盪僅有功能紊亂,而無器質性損害。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一起來看看吧!

  ,解答

  在醫院工作中,經常碰到患者頭部外傷後感覺頭痛,即自訴得了“腦震盪”,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那麼,什麼才是真正意義的腦震盪呢?

  腦震盪是屬於原發性腦損傷的一種表現。所謂原發性腦損傷是指暴力作用於頭部時立即發生的腦損傷。患者常常會把腦震盪誤解成十分嚴重的腦損傷。其實根據腦損傷的損傷程度及部位,腦損傷主要有腦震盪、腦挫裂傷及原發性腦幹損傷等幾種。腦震盪是其中受傷程度最輕的一種。其形成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主要有顱內壓學說、腦血管學說、腦脊液衝擊學說、剪應力學說以及生物化學學說。

  腦震盪主要表現為:

  1,意識障礙:頭部外傷後即刻發生,表現為意識喪失或精神混亂,多在半小時內回覆,也有長達數小時者,但極少超過6小時。

  2,逆行性遺忘:清醒後對受傷當時情況及受傷經過不能回憶,但對受傷前的事情能清楚地回憶。

  3,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為頭痛、頭暈、噁心、厭食、嘔吐、耳鳴、失眠、畏光、注意力不集中和反應遲鈍等症狀。3~5天逐漸恢復。

  4 頭顱CT檢查無異常,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徵。根據以上症狀即可明確診斷。

  腦震盪病人傷後應短期留院觀察2-3天,定時觀察意識、瞳孔和生命體徵的變化,以便及時行頭顱CT檢查,發現可能併發的顱內血腫。

  適當臥床休息,減少腦力和體力勞動。

  對症支援治療。頭痛和失眠者可分別給予鎮痛劑和安眠劑處理。傷後早期嘔吐明顯而影響進食,靜脈補充液體。4.精神鼓勵,消除顧慮,做好心理醫療工作。

  腦震盪的治療原則

  治療原則

  1.腦震盪病人傷後應短期留院觀察2—3天,定時觀察意識、瞳孔和生命體徵的變化,以便及時發現可能併發的顱內血腫。

  2.適當臥床休息,減少腦力和體力勞動。

  3.對症支援治療。

  4.精神鼓勵,消除顧慮。

  用藥原則

  1.頭痛和失眠者可分別給予鎮痛劑和安眠劑處理。

  2.傷後早期嘔吐明顯而影響進食,靜脈補充液體。

  中醫治療腦震盪的方法

  急性腦震盪引起的頭痛有明確的腦外傷史,傷後又有程度不一的昏迷或一時性神志不清,持續數秒或數分鐘,很少超過30分鐘。清醒後頭痛劇烈,性質多為脹痛、鈍痛,常伴眩暈、耳鳴、怕光、嘔吐等症狀,而且頭痛在傷後數日內明顯,1~2周內逐漸好轉。有近事忘記的現象,即對受傷的當時情況及受傷後的事情不能記憶,但對往事回憶卻十分清楚。

  中醫辨證論治,腦震盪傷後昏迷不醒者,使用開竅法,及時灌服蘇合香丸;兼有頭暈、噁心、嘔吐者,使用降濁法,方用柴胡細辛湯,即柴胡10克,細辛6克,薄荷6克,歸尾15克,?蟲4.5克,丹蔘30克,制半夏10克,川芎10克,澤蘭葉10克,黃連6克。頭痛頭暈、抽搐為主者,治以熄風法,方用天麻決明湯,即天麻10克,石決明15克,鉤藤12克,桑寄生15克,白殭蠶12克,焦山梔10克,幹生地15克,川牛膝6克,牡蠣30克,生甘草6克。如頭痛劇烈,加蔓荊子10克,白芷6克,藁本10克;頭暈明顯,加山羊角片12克,生白芍10克;夜寐不安,加酸棗仁10克,夜交藤12克,合歡花10克;煩躁不寧,加北秫米15克,磁石20 克;伴有噁心,加姜半夏10克,薑汁黃連15克,淡竹葉10克。

  鍼灸對昏迷者可取人中、十宣、湧泉強刺激,間歇運針,留針30~60分鐘。頭痛劇烈者,穴取百會、合谷、印堂、足三裡、三陰交,強刺激後可留針15~30分鐘,待頭痛稍減時,再次捻轉刺激。

  腦震盪後遺症患者大都出現以頭痛為突出的症狀,疼痛性質為脹痛、鈍痛、緊縮痛或搏動樣痛,頭痛可因用腦、閱讀、震動、特殊氣味、汙濁空氣、人多嘈雜、精神因素而加重,另常伴有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煩躁、易激動、對外界反應遲鈍,以及頭昏、眩暈、多汗、無力、心慌、氣急、噁心等。

  中醫認為本病為腦絡損傷,臨床辨證者先應抓住一個“瘀”字。其中瘀阻腦絡者頭痛有定處,痛如錐刺,痛無休止,頭昏頭脹,時輕時重,重者昏迷目閉,不省人事;舌質紫暗或舌邊有瘀點,脈澀不利。治以活血祛瘀,方用“通腦瘀湯”化裁。蘇木15克,劉寄奴10克,菖蒲10克,郗薟草15克,雞血藤30克,澤蘭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

  髓海空虛者頭痛且暈,健忘,目光呆滯,反應遲鈍,久則骨骼痿弱,偏廢失用。治以填精榮腦,方用大補元煎加減。其中紫河車10克,龍眼肉15克,桑椹30克,熟地黃18克,太子參 15克,丹蔘15克,赤白芍各9克,鬱金12克,菖蒲9克,遠志9克,茯苓9克,生蒲黃12克。

  痰濁蒙竅者神志呆滯,失語,癲癇,嘔不欲食;舌苔厚膩,脈象弦滑。治擬化痰開竅,溫化寒痰用二陳湯;清化熱痰用貝母、竹茹、竹瀝、白礬;重鎮祛瘀用礞石、鐵落、硃砂、磁石;化痰開竅用石菖蒲、遠志、白礬;熄風化痰用天麻、膽南星、天竺黃、羚羊角等。

  陽亢風動者口眼歪斜、肢體震顫、頭痛頭暈、噁心嘔吐、面紅目赤。治以平肝潛陽,熄風通絡,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其中天麻12克,鉤藤30克,石決明15克,珍珠母30克,白殭蠶6克,懷牛膝20克,玄蔘12克,菊花30克。

  氣血虧虛者頭暈肢麻,重者痿廢不用,面色無華,失眠多夢,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脈沉細。治以補氣養血,安神定志,方用歸脾湯加減,其中黨蔘15克,白朮15克,黃芪10克,當歸10克,茯神15克,遠志15克,龍眼肉10克,阿膠***烊化***12克,蓮子15克,杏仁15克,炙甘草 6克。

  鍼灸:穴取太陽、外關配風池、四瀆,印堂、合谷配上星、列缺,啞門、後溪配崑崙、曲池,湧泉、啞門配足三裡、合谷,呃逆不止,加中脘,失眠嚴重,加神門、三陰交。補瀉兼施,每日1次。

  推拿:患者取坐勢,醫者站在患者背後,一手扶住前額,另一手用拿法自前髮際至枕後往返3~5次。隨後拿風池、腦空,按前用兩手拇指羅紋交替抹頸部兩側胸鎖乳突肌,自上而下7~10次。醫者站於患者前,兩手拇指分別抹印堂,按晴明,抹迎香、承漿;接著再用拇指偏峰推角孫穴,交替進行,自耳前向耳後直推15次左右;再用雙手掌進行,自耳前向耳後直推15次左右;再用雙手掌根對按枕後,用掌根拍擊法,拍擊囟門3次,隨後可配合溼熱敷頭頂,結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