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針灸

  膽石症是指發生在膽囊或膽管的結石,為外科常見病、多發病。屬於中醫學“脅痛”、“黃疸”、“膽心痛”、“膽脹”等範疇。其實用鍼灸治療膽結石也有一定功效,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資料,希望您喜歡。

  【臨床表現】

  膽結石患者中約20%~40%可終生無症狀,僅在體檢時偶然發現。有症狀的膽結石患者主要表現為:進食***尤其是進油膩食物***後上腹部不適或疼痛,伴噯氣、呃逆、噁心、嘔吐,膽絞痛的部位在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呈陣發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散。

  實驗室檢查:血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血清膽紅素升高,尿中膽紅素升高。膽管結石患者通常可無症狀,但當結石阻塞膽管並繼發感染時可出現典型的腹痛***多在劍突下及右上腹部,呈絞痛,可陣發性或持續性向右肩背部放散***。伴噁心嘔吐、寒戰高熱***體溫高達39℃~40℃***和黃疸。

  B超檢查可明確對膽結石或膽管結石的診斷。

  1.肝膽氣滯 右脅及劍下脹痛或絞痛,疼痛每因情志而增減。伴噯氣頻作、口苦、胸悶、納差。苔薄白,脈弦。

  2.肝膽溼熱 脅肋刺痛,呈持續性加劇。伴惡寒發熱、口苦、心煩、厭食油膩食物、噁心、嘔吐,或目黃、身黃、小便黃赤、大便祕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3.肝腎陰虛 脅肋隱痛,綿綿不已,遇勞加重,口乾咽燥,頭暈目眩,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則:肝膽氣滯、肝膽溼熱者疏肝理氣、清熱利溼,只針不灸,瀉法;肝腎陰虛者,補益肝腎、利膽排石,以針刺為主,平補平瀉。

  處方:以膽的俞、募、下合穴為主。

  日月***右*** 期門***右*** 膽俞 陽陵泉

  方義:肝膽相表裡,厥陰、少陽之脈同佈於脅肋,日月為膽之募穴,膽俞為其背俞穴,二穴相配為俞募配穴法,能疏理肝膽氣機以助排石;期門乃肝之募穴,位於脅下,可疏肝利膽;陽陵泉為筋之會穴、膽之下合穴.“合治內腑”,針之可緩解痙攣、通絡止痛。

  加減:肝膽氣滯加內關透支溝理氣止痛;肝膽溼熱加行間、俠溪清熱化溼;肝腎陰虛加太溪、三陰交益陰通絡;口苦、納差、嘔惡者加中脘、內關、足三裡和胃降逆;目黃、身黃、尿黃加至陽、三陰交、陰陵泉除溼利黃。

  操作:日月、期門沿肋間隙由內向外斜刺,不可直刺、深刺,以免傷及內臟;膽俞也不宜直刺、深刺;其餘腧穴常規針刺。膽石症發作期每日治療2次,每次動留針30~60分鐘;間歇期每週治療2~3次。

  2.其他療法

  ⑴ 指標:在患者右側背部足太陽膀胱經的肝俞、膽俞附近取壓痛點,用拇指重力按壓,每次5~10分鐘。

  ⑵ 耳針:取肝、膽、十二指腸、神門、交感。實證強刺激,虛證輕刺激,留針30分鐘;或埋針、藥丸貼壓。

  ⑶ 電針:膽絞痛發作時,在針刺得氣的基礎上接通電針儀,用連續波、快頻率強刺激30~60分鐘。

  ⑷ 穴位注射:用10%葡萄糖液10ml或加維生素B12注射液1ml,注入胸9~12夾脊穴的神經根附近,待有明顯針感後,將針稍向上提再注入藥液;也可用當歸注射液或紅花注射液,按鍼灸處方每次選2~3穴注射。

  【驗案舉例】

  陳某,男,46歲。有膽囊炎、膽石症病史5年,經常於夜間突發右上腹痛。常用654-2、阿托品、異丙嗪等藥止痛。診治當晚10時許,膽絞痛再次發作,腹痛難忍,疼痛放射至右肩部,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噁心嘔吐,水藥不能進,坐臥不安,呻吟呼叫。肌注654-2、異丙嗪,未能緩解。即取陽陵泉、足三裡、內關、太沖穴,強刺激。5分鐘後疼痛減輕。留針20分鐘而愈***莊紀平.鍼灸醫案2則。中國鍼灸 1995;16***l***:26***。

  【文獻摘錄】

  1.《鍼灸大全》:脅痛不得臥,取膽俞、章門。

  2.《鍼灸大成》:胸連脅痛,期門***先針***、章門、丘墟、行間、湧泉。

  【按語】

  1.針刺治療膽石症療效滿意,一般以直徑在1cm以內的肝膽管結石療效較好。如果結石直徑超過2~3cm。則應採取手術治療。

  2.飲食應清淡,少進油膩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