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人物訪談記錄

  在創業過程中,如果說壓力,我認為選擇什麼不做是非常大的壓力。在商業的策略上,不是決定不做什麼,而是做什麼。看看那些創業人物的故事,學習他們,找到自己的創業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黃安新:90後“雲財雅思”教育培訓校長的創業故事

  黃安新,一個來自江西的陽光大男孩兒,從雲南財經大學一畢業就紮根市場自主創業。他是國家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早期受益者,在教育服務市場裡摸爬滾打五六年,已經在行業內小有名氣。

  大學畢業就創業

  黃安新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大學學的是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卻偏偏對教育最有興趣。抓住某機構在校園招聘兼職的機會,黃安新在大二時就成為了大學生拓展訓練的校園代理。開朗的性格,富有號召力與感染力的授課風格讓他很快成為人氣教練,積累了最初的教學經驗,也在心裡暗自埋下了當培訓師的職業“種子”。

  此後,黃安新自學考取了體驗式中級培訓師中級職稱、團體心理培訓師高階職稱。為他的“培訓師夢”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011年,黃安新大學畢業,正值國家大力推行大學生創業,於是,他一個人去註冊了公司,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那時聽說經開區的創業大廈有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就把公司開到了經開區。”回想起公司成立之初,黃安新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創業大廈給的條件非常好,50平米辦公室,辦公桌、電腦、飲水機都是免費配套的,網路也不用交費。”

  初嘗創業的艱辛

  解決了基礎配套的問題,黃安新輕裝上陣,和同學一起開始做起企業培訓,卻遭受了市場的當頭一棒。“很多企業做培訓都會選擇教育經驗豐富的培訓機構,尤其是給大企業做過培訓的,對於我們這樣的新培訓機構,他們的眼光總是不信任的”。

  沒有經驗,是很多大學生創業專案共同面臨的困難,但黃安新並不氣餒,而是一家一家地問企業要不要培訓,挨家挨戶地推廣自己的培訓產品。“幸運的時候,別人和我多聊兩句,大多數時候是被直接拒絕。”黃安新幾乎跑遍了昆明大大小小的寫字樓,卻收穫甚微。“跑幾百家才有1家做培訓。”黃安新說,但只要有1家做培訓,黃安新就投入100%的熱情和責任心去做好它。

  1年多的時光,黃安新逐步摸索企業經營的方向,積累了作為教育服務提供商的初期經驗。

  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2012年,母校雲南財經大學要找機構合作開辦雅思培訓,黃安新的企業成為雲南財經大學的合作伙伴,雙方共同創立了雲財雅思品牌。從那時起,黃安新成為了一名年輕的校長,麾下有15名海歸教師。

  通過引入現代西方的教學理念,加上強有力的師資力量支撐,黃安新的“雲財雅思”迅速成為後起之秀。“我們的學生有拿雅思滿分的,有被哈佛、倫敦政經、紐約大學等名校錄取的。”

  積累了豐富的教學成果。接下來,黃安新還將把教育服務延伸到中學課程輔導,“我正在積極與母校臨川一中、臨川二中聯絡,希望接下來能通過網路教學的方式,引入國內優質中學的教育資源,為雲南的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黃安新說。

  在黃安新的規劃裡,金凱瑞教育培訓學校將提供“一站式”國際教育培訓,即從3歲的幼教階段到出國前的高中階段,都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英語教學服務。而對於“雙創”時代的幸運兒,他希望自己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儘可能地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最貧困、最需要的地方,“推進教育資源均等化,希望有我的一份力”。

  二:

  田井新:拉起團隊建“咕嚕Grooo”外賣平臺創業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學生田井新和他的小夥伴們一同搭建了一個針對在校大學生的生活服務平臺——“咕嚕Grooo”。這個平臺由開發運營團隊的30個人、一個APP、一個微信公眾號、一個網站、眾多商家組成。最先提出這個想法的是蘇泊,田井新的同系同學。今年年初,蘇泊提出和幾個同學開一家超市,大家認為雖然開超市能掙錢,但沒啥意思,不如做一個“o2o”的生活服務平臺,就從送外賣開始。大家一拍即合。同學焉詩豪負責做微信公眾號和網站,來自計算機系的聞一鳴負責寫APP。假期過後,軟體和網站基本成型,接下來就看運營了。

  運營是個很麻煩的問題,田井新和幾個同學負責這一塊。他們和一個個外賣店聯絡,“剛開始跟商家說話都害羞,現在好多了。”田井新說。與外賣店談合作很順利,只是很多店主年紀較大,不會用智慧手機,他們需要幫店主下載、安裝,然後再交給店主用。好多時候,店主當時說學會用了,但第二天電話就打過來,說接不了單了。遇到這種情況,田井新他們就得趕緊趕過去。

  送外賣,配送是個大問題。好多外賣店都抱怨,需要一個專門的配送人員,增加了開支。針對這一情況,田井新和他的小夥伴們組建了自己的配送隊伍幫外賣店配送。配送是個累活,報酬少了沒人幹,報酬多了又給不起。他們通過一些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把配送時間固定在中午12點和下午6點左右,網上訂單下好後,配送人員集中取一次,然後發給各個宿舍樓負責配送的同學,這些學生就住在本棟宿舍樓,他們下課回宿舍的時候順便就捎上去了,所以配送不用付出太大精力。

  現在除了送外賣,他們的業務還擴充套件到超市等。從4月份到現在,他們的配送額有7萬多元,“平臺能得到配送額的10%到15%作為利潤,大家還是有信心做下去的。”田井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