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注重家風培養講話稿精選4篇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國風一脈相承。家風的傳承與發展,恰恰成為見證時代變遷、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培養家風講話稿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一

  “這是我家的‘傳家寶’,我今天交給你。”這是今年爺爺在他78歲的生日這天,將他珍藏的一本已經泛黃的黨章交給父親時說的話。我父親鄭重其事地從爺爺手中接過這本“沉甸甸”的黨章。我從爺爺和父親一臉嚴肅的表情中,讀出了這本黨章的不同尋常。

  小時候,爺爺常常會給我講黨章的故事。爺爺說,我的曾祖父是上世紀30年代初期的地下黨員,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的一員,一生甘於清貧,專注事業,不畏權勢,不媚俗,堅持真理,一身傲骨。家裡的這本黨章就是曾祖父留下來的。曾祖父在世時,無論走到哪裡,這本黨章都會常隨他左右。

  曾祖父讀黨章寫下了密密麻麻的筆記,在黨章的扉頁上,用工楷寫下了“學黨章,找不足;聽黨話,跟黨走”這兩句話。曾祖父臨終時,家徒四壁,沒有留下任何積蓄,只給爺爺留下了這本黨章和一句話——“將來有機會為國家做事,定當盡忠。”

  就是這本黨章和這句話,成為我家幾代人的堅守,也在我幼小的心靈深處播下了紅色的種子,激勵著我去努力學習、不斷進取,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上大學後,我大一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大二時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時刻不忘紅色的家訓。今年春節期間,爺爺拿著曾祖父留下的黨章,帶領我們大家重走了當初紅十四軍的征途,緬懷曾祖父平凡而又不平淡的一生。

  爺爺在老年的回憶中,講黨章印照著紅色的輝煌。爺爺追隨曾祖父的足跡,年輕時曾在空軍某部服役,積極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做出不俗業績。這些年來,爺爺一直珍藏著這本黨章,閒下來,一有空,就開啟來翻看。每當兒孫去看他時,他總跟大家講講曾祖父的革命生涯和黨章的故事,告誡我們:“對國家要忠,對朋友要信,要待人以誠,處事忠勤。”

  爺爺雖已退休,每當村“兩委會”有什麼活動,他總是踴躍參與,發揮積極作用。今年村黨組織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爺爺跟大家分享了“我家的‘傳家寶’”的故事,受到村民們的一致“點贊”。其實,我們特別能理解爺爺為什麼這麼多年還樂此不疲講黨章的故事,爺爺講的不是別的,講的是對曾祖父的思念,講的是心中的理想,講的是紅色基因的代代相傳。

  我的父親在中年的奮鬥中,學黨章續寫著紅色的故事。父親受曾祖父和爺爺軍旅生涯的影響,年輕時毅然從軍,在軍隊入了黨,後退伍至地方,一直從事文祕和新聞宣傳工作。雖然物換星移,離開了軍營,但父親心中仍然有一股濃濃的軍旅情。平時一有空,他就到軍烈屬優撫物件家中走訪,為他們排憂解難。從為軍屬打車票、維權,到幫助退役士兵學技能、找接受單位,這些年來,父親做的這些工作已不計其數。父親辛苦的付出,得到了組織的肯定,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雙擁工作先進個人等。

  “擁軍不能只說在嘴上,一定要落實在行動上。” 父親常跟我說:“心中要有信仰,肩上才能有擔當。”家裡的書櫃上,專門有一格放著不同時期的黨章。黨章歷經多次的修改,新版一問世,父親就急不可耐地去買一本新的。

  一本已經泛黃的黨章,見證了四代人不變的黨性。從曾祖父的精忠報國,到爺爺的身體力行,再到父親的腳踏實地,我看到了老黨員的堅守與擔當、責任與奉獻,看到了自己前進的方向。

  【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二

  什麼是家風?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家風又指門風,是一個家族世代相傳的做人做事的道德準則。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訓、家規和家風,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良好的家風,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的保證,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

  怎樣把傳統的家風與現代家教意識結合起來?家與國,家與社會,道德與法,應該是怎樣一種關係?我想,它們應該是一種相互依託,互為補償的一種關係。在現代社會裡,家庭結構的單一化,親情被逐漸的疏遠,無人贍養的孤寡老人,冷漠的人際關係,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困擾著人們。

  人們常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從這個細胞裡表現出的東西,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而這個家庭細胞的主體就是家長。一個優秀的家長,應該帶給家庭正能量,比如愛國愛家、尊老愛幼、熱愛事業、追求美好。這些點點滴滴的優良品德時刻會影響到家庭的每一個成員,讓他們接受著傳統文化的薰陶和先進思想的教育。讓家庭的每一個成員知道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和需要承擔的家庭義務、社會角色。明確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使傳統道德發揚光大。

  人們常說:“家和萬事興。”弘揚家風,讓慈悲、仁愛、善良、孝順的美德成為新時期的主旋律。播撒正能量,讓文明之風、和諧之氣、友愛之情成為我們生活的主流。摒棄私利之心、貪慾之氣、奢靡之風,樹立一種高尚、文明、健康的家風,讓我們每一位人成為一個有修養、有道德、有愛心的人。

  【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三

  純正家風對後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請看洛陽市城鄉規劃局老城分局黨員王文海“一門四博士”背後的家風故事。

  每到週末,58歲的王文海就早早地回到位於安樂鎮王莊村的家中,接替大哥王文軍照顧年過九旬的母親。

  王文海家在洛陽市洛龍區王莊村,他們家在村裡可算小有名氣,重教育、敬長輩的好家風不僅為這個家庭培養出了四位博士,還在村裡譜寫了一首家庭和諧曲。

  家境再艱難,讀書不能斷

  “我父親常說,要多看書、多學習、多思考。”王文海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爺爺、父親、叔叔都是教師。從小,他們兄妹六人耳濡目染,也愛學習、好讀書。

  王文海回憶說,父親王俊亞平時很忙,大多數時間吃住在學校,偶爾回趟家,總是叮囑他們要認真讀書、好好學習,用知識改變命運。

  “再窮不能窮教育,父親就是這樣做的。”王文軍說,他們小時候,母親種地、父親教書,家裡很窮,有時甚至吃了上頓沒下頓。即便生活如此艱難,父親仍千方百計供他們讀書。

  母親李英娃雖是普通農民,但也全力支援兒女唸書。大女兒王素珍考高中那年,因為家庭負擔太重,學習成績優異的王素珍主動棄學,這事兒老太太至今都沒有忘記。

  父輩諄諄教誨,晚輩銘記於心。除了王素珍棄學、王文和***排行老四***因生病落下殘疾,其餘四兄妹都很爭氣,學習成績都不錯。王文軍還唸了大學,也當上了一名人民教師,一干就是三四十年,直到三年前才正式退休。

  “一門四博士”,鄉鄰傳佳話

  最讓人羨慕的,是王家的“四博士”。

  王文軍的兒子王明明日本神戶大學博士後畢業,目前在日本一家設計公司工作;王文海的兒子王旭明正在上海交通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王文海的堂弟王文炎***叔叔的兒子***是華中科技大學的博士,如今在河南科技大學任教;王文炎的女兒王熙正在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我們教育子女,就愛拿文軍、文海家的孩子當例子,人家的孩子有出息。”鄰居們常常上門,討教怎麼才能讓兒女讀書上進。而每次,王文軍、王文海都會被這樣的問題難住。

  “其實也沒啥,我們就是普普通通的家庭。”王文海說,父輩傳遞他們的觀念,他們再灌輸給孩子。作為家長,他們以身作則,勤學習、重文化,發現孩子的優勢,鼓勵孩子學習,盡己所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環境,但是絕不嬌寵。

  “我每個月的工資至少拿出十分之一給孩子買書,和他們一起看。”王文軍說,陪伴和鼓勵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這樣的環境裡,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之中養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彼此鼓勵、互為榜樣。比如,王明明留學日本後,弟弟王旭明以堂哥為榜樣,暗自努力,高考取得了600多分的成績,被西安理工大學錄取,本科畢業後又到上海交通大學繼續深造。

  兄弟不分家,母親“老來福”

  “家有老,勝似寶。”94歲的李英娃年紀大了,身邊離不了人,王文軍兄妹幾人就輪流照顧她。王文軍退休後,更是日日陪伴在母親左右。

  上個月,王文軍到日本看望兒子,71歲的大姐就把母親接到了身邊。在大家的悉心伺候下,李英娃的身體還不錯,每當晴天,就拄著柺杖在院子、村裡散步,有時還邀請鄰居到家裡打麻將。孩子、孫子們的名字、生日,她都記得一清二楚,一點兒也不糊塗。

  前幾天,王文海剛把母親接回家裡。他家在王莊村有個不大的四合院,樸素、整潔,種著梨樹、葡萄、無花果、指甲草……這院子,是1983年翻修的。

  按照村裡的老傳統,父母留給兒子的房子,王文海兄弟倆本可以各分一半,各蓋新房。但是考慮再三,兄弟倆商定維持原樣。房子翻新後,兩家同在一個院子,共用一個樓梯,同走一個大門,同吃一鍋飯菜。“母親住一樓,我們住二樓,這麼多年來,兄弟、妯娌之間從沒紅過臉,反倒越過越親。”王文海說。

  “吃了一輩子苦,老來得福嘍。”李英娃對自己的孩子讚不絕口。說話時,老人的臉上滿是慈祥的笑容。

  “尊老愛幼、尊師重教,這就是我們家不成文的家風吧。”王文軍說。

  【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四

  “大哥風範大家贊,哥德高尚嫂相當,孝敬父母受人敬,悌率弟妹人讚揚,勤勞奉獻尊為尚,良師益友惠八方……”這首藏頭詩被鑲嵌在一塊玻璃牌匾中,擺放在父母家中的桌子上,是我的姑姑、叔叔們在父母金婚時送給他們的禮物。

  說起老徐家,街坊鄰居都會豎起大拇指。這是一個普普通通、其樂融融的大家庭,我的父親兄弟姊妹六個,他排行老大,在大學裡教書,我的姑姑、叔叔在洛陽的廠礦裡上班,住在澗西、西工和老城區。兒時的記憶當中回到老家,奶奶總是能做出各種各樣好吃的,蒸的棗糕,樣式有小兔子的、有盤花的;炸的麻葉、鹹食,奶奶手很巧人又善良勤勞,幫著父母帶大了我們兄弟姊妹四人。

  記得有一天的早晨,奶奶腿腳突然不聽使喚,此後一條腿行走不便得了偏癱,那一年奶奶63歲,爺爺身體也不太好,以後的20多年時間,奶奶都是在床上和椅子上度過的。我的父親、姑姑、叔叔開啟了另一種生活方式,輪流排班回家照護,那個時候父親在大學教書,白天要備課、上課,忙學校的事情,晚上要趕回老城照顧奶奶,在那些日子裡,他們克服各種困擾、風雨無阻,輪流回家照顧奶奶。老人覺少常常晚上起夜十幾次,只要稍有點動靜,父親就立馬起身,一晚上下來不得消停。父親是長兄,平日家裡的大事小情都要操心費神,他任勞任怨從無二話,記得奶奶喜歡吃一家店鋪的包子,但是離家比較遠,父親去一次就多買一些,凍在冰箱裡,奶奶想吃的時候可以隨時拿來吃,在父親的帶領下,姑姑、叔叔年復一年、日復一日,27年不間斷騎著自行車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奶奶活了90高齡,在我的記憶當中,時不常聽到街坊鄰居的誇讚:老徐家的孩子真孝順,老太太有福啊!父親以他的孝心和率先垂範贏得了姑姑叔叔們的口碑和尊敬。

  如今父親病倒了,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日漸消瘦。老天真會捉弄人,就在前幾日,剛剛給父親、母親過了80歲壽宴。一向健康開朗的他,在病魔的蔭翳下身體每況愈下。在那些日子裡,我們兄弟姊妹四人,白天晚上輪流值班看護,喂藥、翻身、按摩、安慰,我們體會到了做兒女的不易和堅守。孝道是最好的良藥,如今父親的病情日漸好轉,母親的臉上也有了笑容。

  家是溫馨的港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教、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尚和美德,需要代代傳承和示範,方能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