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在水庫釣魚有哪些要素

  春季是釣魚的好季節,魚兒經過一個冬天的冬眠已經十分飢餓了,需要攝取能量繁殖。那麼在春季水庫釣魚時我們需要注意哪些要素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春季在水庫釣魚的要素

  首先,釣具的準備

  手竿應選擇四米五或五米四,軟一點的竿子為宜。因為,早春大魚還是在較深處,此時的魚活動量也不大,而且水較清,還是應該釣的相對遠一些,這樣既有利於選窩又防止驚魚。

  竿子軟可以選擇相對細一些的線組。因這個季節魚的掙扎力不大,線組可以視魚的大小,儘量使用質量好,軟一些細一點的,一來可以增加隱祕性,二來可以增加釣組的靈敏度。早春魚的開口不大,可視魚的大小選擇重量輕的、稍小的鉤,方便魚兒就餌。

  漂應該儘量選擇細長身,浮力較好,漂尾較細的硬尾漂。因為魚的開口輕,選擇細長身和細硬尾訊號出的好一些,也是為了鉤餌下降快些,選擇浮力較大的浮漂,也是為了使餌料可稍快一些到底。子線可以稍長,一般三十釐米為宜。目的是延長餌料到位的時間,實現動態誘魚。

  其次,餌料的準備

  春葷,夏素,秋香,冬甜,這是用餌的一般規律。在早春,用腥餌、腥香餌是首選;還可視天氣情況,若連續幾日氣溫不高,可以略加點甜。早春在水庫釣魚,還是要打好窩子,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是提前幾天用當地常用的誘餌做窩,如:豆餅、麥料、高粱等等均可。

  垂釣打底窩時窩量可稍大一些***一般一公斤以上***,目的是快速聚魚,但不可把窩作的太實,原因是此時的魚雖已進食,但食量還不大,窩子太實、粗顆粒太多,魚容易飽食窩料,而不食釣餌。底窩和釣餌上的用料也最好基本保持一致,以降低魚兒的警覺性,提高上魚率。

  作窩的面積可以稍大,一般應該在方圓一尺半以內,以釣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也可打成扇形窩。這樣做,一可以最大限度的引魚,二可以避免拋竿不準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餌料要軟,狀態要好,既不能讓餌到底已經化完,也不能使餌長時間不化散,一般以餌到底後一分鐘左右化散為宜。餌的大小,應該視魚的大小來定,在早春,一般認為魚嘴大小的四分之一比較合適,餌搓的要圓。

  第三,釣位的選擇

  早春釣魚,釣位選擇尤其重要,釣位選擇不當,可能造成“顆粒無收”。大家都知道,春天的魚有“搶灘”的規律。所謂搶灘,就是魚從深水處向近岸淺水區洄游,趨溫、覓食的現象。這個現象一般出現在初春,從上午的九點左右到下午一點左右***過了這一時段,你就會發現,原先上魚特好的位置,忽然之間一點訊號也沒有了,任你怎麼調漂換食也毫無改觀***,這個現象根據地域和氣候的不同,時間會有所差別。

  抓住了魚的這個規律,釣魚人就可以利用這個規律,來多釣魚,釣大魚了。因此,早春在水庫釣魚不可一味求淺,應該選擇大約二到三米的水深、深淺交界、水底雜亂***在雜亂中選一個面積一平方米左右相對平整處做窩***的地方下鉤最為合適。

  因為,一來大魚是在相對深的水底活動;二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山區水庫水深水涼,還沒有真正進入春釣淺灘的時候。三來深淺交界是魚兒由深向淺洄游的必經之路。四來水底雜亂使魚兒有藏身之地。

  在一點左右,你會發現訊號越來越少了,然後忽然停口了,而且身邊的釣友都和你一樣沒訊號的時候,那只有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了,這個時候在背風向陽的淺水區,水深一米左右,水草附近,水底雜亂或進水口旁邊下鉤,或許還會有所收穫。

  釣魚減少跑魚的方法

  跑魚的原因

  一是提竿時機掌握不準。一般都是提竿過早,沒有鉤牢就提竿而造成跑魚。提竿過遲,魚兒吐鉤也會跑針,但這種情況較少。

  二是釣鉤的大小不合適,鉤太小,釣到大魚扎不進去,鉤不牢;鉤尖不銳,倒刺角度偏小,鉤不牢魚體,也易跑魚;也有拴鉤的方法不對,口線的結不在鉤柄的內側。

  三是餌料裝得過嫩、或過長、過大。魚兒碰到餌料不是一觸即落,就是魚未含牢就脫鉤了。

  解決的辦法

  ***1***做到適時提竿。浮漂開始微動時不要提竿,要等魚漂上浮或下沉之後,才是魚兒吞食之時,這是提竿最為合適。

  ***2***如釣鉤不適合,應及時換鉤,調整結紮部位。釣鉤用幾次後,要有時打磨。好的釣鉤應有粘感。

  ***3***將餌要合適,如蚯蚓一般在鉤外只宜留半寸,冬季宜短,春、夏季稍長。面餌要有一定粘性,以免魚兒剛吃就落。

看過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