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盤架的意義

  學習孫式太極拳,在技術上首先要了解掌握孫式太極拳走架的意義、要求和特點。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是通過孫式太極拳架這一運動形式,使習者從中體味周身內外的虛實轉換、開合鼓盪、動中求靜、變中求整、陰陽互濟的基本規律,並最終將這些規律中和為習者自身的機體本能,達致內外合一、神氣合一、內勁中生。

  孫式太極拳為了使習者在盤架上獲得如上意義,故對盤架有如下要求。

  1、要求內意如行雲流水

  綿綿不斷,形斷意不斷,式停意不停,純以神行,迴圈無間。

  2、要求運動形態要鬆、整、勻、輕、靜

  即關節、筋肉要鬆柔協調,不得較勁,板勁。身形構架要整,即始終不離內外六合之要。

  速度要勻,其動若靜,身體重心變化不露於形。起落要輕,起似沉,落似提,起鑽落翻內中行。勁意要靜,似靜水流深、滲之遙遙。不可衝、炸、震、搗。

  3、要求身體狀態要以“九要”為規範

  “九要”即塌、提、扣、頂、裹、鬆、垂、縮,起鑽落翻分明。

  塌即塌腰、塌腕;提,即提肛 ***此意微微***;扣,即扣肩、扣膝;頂,即頂頭豎項、舌頂上額;裹,即裹膝、裹胯、裹肘;鬆,即鬆肩、鬆胯。

  垂,即垂肩、垂肘;縮,即縮肩根、胯根;起鑽落翻分明,即頭頂而鑽,頭縮而翻,手起而鑽,手落而翻,腳起而鑽,腳落而翻,三者要協調一致。起時外形為鑽而內氣下潛,落時外形為翻而內氣自脊而上直貫兩掌手指。

  故所要分明者是內氣與外形的虛實互換、陰陽互濟。需注意,上“九要”是一個相互有機協調、規範身體形態的整體原則,不可將“九要”諸原則相互割裂對立起來。

  此外,對初學者而言,最為重要的是頭。頭為諸陽之會,精髓之海,督、任兩脈交會之點,統領一身之氣。

  此處不合則一身之氣俱失,故須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頂頭豎項。其次為足,足能載一身之重,靜如盤石、山嶽,動如舟揖、車輪,兩足始終要虛實分明,身體重心之移動只在兩腳足心之間。

  再則,腰為軸心,居一身之中,帶動肢體活動的是腰,腰如車輪之軸,所以要刻刻留意在腰際,以腰引動。由此可見,初習者在掌“九要”時,應首先從頭、足、腰三處入手。

  4、要求掌型、五指自然張開,掌心內凹,手掌如抱球狀

  以上所述為孫式太極拳在盤架中的四個方面的原則要求,並以此構成孫式太極拳盤架的特點。

  孫式太極拳手揮琵琶的練與用

  手揮琵琶式的姿勢要領

  左足在前,右足向後,身體重心在右足,左足足掌著地成虛步;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兩手與地面平行。

  左手五指伸直,虎口朝上,掌心向右向前平直伸出;右手虎口朝上,掌心向左,小臂平伸,肘尖靠肋,置於胸前;兩手間橫向相距約二寸許,右手指尖對左手腕紋線;兩肘下垂;目視前方。

  身體其它各部要求同於三體式,上體保持正直,頭部虛領,胸部微含,腰部微塌,兩腿微曲。周身放鬆。

  手揮琵琶動作簡練,可以直接和其它動作相承接。在孫式太極拳套路中它一般承接摟膝拗步、倒攆猴等動作。

  練習時要注意保持身體中正,不偏不倚,步法要與兩手動作相協調,做到手到腳到,既要周身輕靈,又要勁整如一。

  手揮琵琶式的用法

  對方用右拳擊來,我略撤步,右掌接其腕,左手接其肘,順勢捋或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