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不好能做老師麼

  隨著對學生心理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心理知識被應用到班級管理中。心理效應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老師如果能在班級管理中充分利用其積極作用,避免消極作用,就能夠提高班級管理的質量,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希望能幫到你。

  門檻效應

  心理學家查爾迪尼在替慈善機構募捐時,僅僅是附加了一句話“哪怕是一分錢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錢物,這就是著名的門檻效應。

  這一效應的基本內容就是由低要求開始,逐漸提出更高的要求。查爾迪尼分析認為,對人們提出一個很簡單的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怕別人認為自己不通人情;當人們接受了簡單的要求後,再提出較高的要求,人們為了保持認識上的統一和給外界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傾向於接受較高要求。這一效應告訴我們,在對學生提出要求時要考慮學生心理接受能力,應少一些,小一些,這樣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雖然這一效應在成人生人活中多見,但也有不少學生學會了這些。犯了錯誤相當於“開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應。因此,老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育方法一定恰當,能被學生所接受,同時對學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為絕不能遷就。特別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在這些方面養成與老師討價還價的習慣。

  鏈狀效應

  有一句俗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鏈狀效應,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影響作用。

  這種效應在年齡低的學生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就學生的鏈狀效應看不是單方面的,既表現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個性、情緒、興趣、能力等方面發生綜合影響。利用學生的鏈狀效應,讓不同性格的學生在一起可以取長補短。因此作為老師,應有意識地優化學生周圍的環境,如讓嬌生慣養的學生與獨立性較強的朋友做伴,膽小畏法的學生應和勇敢堅強的學生交友。

  禁果效應

  “禁果”一詞源於《聖經》,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祕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貶到人間,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象,稱之為“禁果”效應。

  由於青少年處在特殊的發育期,好奇心強,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現禁果效應。它給我們的啟示有兩個:

  1.不要把不好的東西當成禁果,人為地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

  2.要把學生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鯰魚效應

  沙丁魚捕撈後如果沒有刺激和活動就會很快地死去,挪威漁民每次從海上歸來,為了不讓魚在途中死去,在魚艙室放幾條鯰魚,以挑起它們和沙丁魚之間的摩擦和爭端,使大量的沙丁魚在緊張中不斷地遊動。其結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魚因窒息而死亡,而且還能保證它們活蹦亂跳地抵達港口。這種現象後來被人們稱之為“鯰魚效應”。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

  1、在適度的緊張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能力。因此,老師要給學生創造一個適度的緊張氛圍,並引導學生在緊張中學會適應。當然我們也不否認過度的緊張應該避免,以防止對學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2、要充分利用好班級中的“鯰魚”。班級中常常有這樣一些學生,這些學生學習成績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別活躍,在學生中有一定的號召力,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班級的紀律和學習。如果不好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則常常會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幹部的設定上若能將這些人提拔到適當的領導崗位,就會產生鯰魚效應,班級活動容易開展,班集體建設更為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