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的早期干預

  近年來,新生兒黃疸出現增長趨勢,我們知道,防治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科、產科、社群醫務人員及父母之間共同的責任。下面由小編為大家帶來得了的文章,歡迎閱讀!

  

  產科因素干預

  圍產期因素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已逐漸被人們重視。在一份大樣本***n=4136***高膽紅素血癥危險因素的Logistic分析中指出早產、母子血型不合、頭顱血腫、低出生體重、剖宮產、宮內窘迫、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等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危險因素,其中早產及母子血型不合是健康足月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病率的1.5-3倍[4].因此我們需要對圍產期可控制因素給予重視,比如產科醫生應該嚴格掌握妊娠終止時間及剖宮產指徵,加強分娩過程無菌操作意識。

  因新生兒黃疸與生後體重下降相關,要積極鼓勵出生後24h母嬰同室,實行不定時按需母乳餵養,早接觸、早吸吮 [5].同時觀察新生兒面板顏色,應用經皮測膽紅素測定進行篩查,並減少不必要的血液檢查非常重要。研究表明,經皮測膽紅素與血清膽紅素值高度相關,即使在早產兒和光療使用中也不例外,值得重視的是,應用JM103在胸骨的測量有更高的相關性***R=0.87***[6,7,8].但對測量者進行必要的培訓及實行專人測量及新生兒科醫生進駐產科愛嬰區查房,對高危兒進行重點監測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國外正在研究應用微生態製劑預防妊娠期糖尿病,其研究結果亦有利於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防治[9].另外延遲健康足月嬰兒的臍帶鉗夾似乎是必要的,尤其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推遲鉗夾臍帶可增加嬰兒早期血紅蛋白濃度和鐵儲備,推遲鉗夾臍帶也很可能給該嬰兒黃疸時進行光療帶來更多益處[10].但最佳鉗夾臍帶時間仍不明朗[11].

  高危兒早期干預

  對於高危患兒,特別是早產兒,更多的研究鼓勵早期給予預防***物或撫觸、游泳等干預方式,而茵梔黃口服液是目前國內專家普遍認可,對新生嬰兒具有預防黃疸,能達到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的藥物[12],但媽媽們應充分諮詢兒科醫生並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除此之外,國內研究[13] 報道中應用肝酶誘導劑對早產兒進行早期干預治療,結果顯示能降低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隨著微生態製劑在兒科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外研究報道應用微生態製劑輔助治療梗阻性黃疸,在我國近年的微生態製劑兒科應用的專家共識中亦提到益生菌可通過參與膽汁代謝,降低腸道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活性,減少膽紅素腸肝迴圈,酸化腸道,促進腸蠕動進而促進膽紅素的轉化和排洩[14].基於這一機制,國內應用微生態製劑對新生兒進行早期干預亦得到滿意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因分娩方式在新生兒腸道菌群建立中有較大影響[15],對剖宮產高危兒早期給予微生態製劑以建立正常腸道優勢菌群可能獲益更大,但是目前國內此類研究的樣本資料較少,國外則鮮有直接應用微生態製劑干預新生兒黃疸的研究,這也給我們提出新的挑戰和創新。

  國內外有研究對出生後24h的高危新生兒進行預防性光療認為其可減少了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16],但因為長時間光療是否增加了脂質過氧化、染色體損傷等發生機率,目前仍需大量研究進一步證實。

  黃疸寶寶正確的母乳餵養

  國外研究顯示早發性黃疸與母乳餵養不足有關,而遷延性黃疸可能和母乳自身有關,所以不定時按需母乳餵養有助於防止早發性黃疸的發生[17].最新研究資料給出了體重丟失率和隨後高膽紅素血癥發病率的關係,以出生後48小時體重下降≥8%和72小時後體重下降≥??11%為後續發生高膽紅素血癥的預測臨界值,得到了一個給予及時餵養的最佳的體重丟失臨界值[18].

  然而,因母乳性黃疸導致的膽紅素腦病並不常見,故在給予光療的同時宜繼續母乳餵養並補充足夠的水分及營養[19];也不再推薦以中斷母乳餵養去診斷母乳性黃疸,因為其特異性低並且存在對潛在危險疾病忽視的風險[5].

  黃疸寶寶出院後隨訪

  有效的出院後隨訪在降低高膽紅素血癥中亦至關重要,其中高效的院前評估必不可少。結合出生後前三天的臨床資料***包括膽紅素值,胎齡,最大體重丟失百比,72小時膽紅素峰值等***進行綜合評估,可獲得較高的預測率。

  根據我國目前出院情況,近期的專家共識中建議新生兒出院後隨訪計劃如下[20]:出院時齡在48-72h且測定膽紅素水平百分位<40的患兒,計劃在出院後2-3天隨訪,40-75百分位的患兒,出院後1-2天隨訪;出院時齡在72-120h且測定膽紅素水平百分位<40的患兒,計劃在出院後3-5天隨訪,40-75百分位的患兒,出院後2-3天隨訪,當然,綜合性評估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