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賞介紹
敦煌莫高窟以其豐富多采的壁畫而成為敦煌藝術中的耀眼部分,但就石窟藝術而言,建築、雕塑、壁畫三者是互為依存的統一整體,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敦煌泥塑歷史:魏晉南北朝
其中雕塑部分由於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靈,在石窟中處於顯著的位置,因而是石窟藝術的主題。莫高窟因系沙礫性岩石,質地疏鬆,不宜雕鑿,所以佛像多為敷彩泥塑。儲存到現在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彩塑約729個,其中“影塑”456個。從造型風格的變化來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以孝文帝太和改製為界線。改制前的作品風格較多地保留有外來佛像藝術的痕跡;改制後的佛像造型更多地受中原“秀骨清像”藝術風格的影響。 雕塑在石窟中的位置對整個石窟藝術起著主導作用,窟內壁畫是圍繞這些塑像而展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一般有菩薩脅侍左右,組成一佛二菩薩的形式組合。佛像有彌勒像,釋迦、多寶並座等,早期佛像以交腳彌勒像為常見。體態較大的佛像通常被置於正壁,以圓雕手法表現,體態較小的佛像被置於窟內南北兩壁上端或中心方柱四壁,以圓雕或影塑相結合。形象的位置擺放與與其身份地位密切相關,神或人以他們不同的身份地位被置於不同的角度,如佛均以 正面形象放置,並有一定呈式化的坐式,顯得莊嚴神聖,菩薩則以半側方式擺放,胡人則多以側面形式出現。 北朝後期雕塑組合出現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的五身組合,逐漸演以隋唐出現的一鋪七身或九身的群像組合。隨著有中心方柱的“支底窟”的減少,佛像均以固定的組合模式被置於正壁。這也是外來文化逐漸民族化的過程。敦煌泥塑製作工藝特色
敦煌雕塑在製作上分泥塑和彩繪兩個過程,所以又稱彩塑。泥塑階段除幾個唐代巨佛為石胎泥塑外,一般都是用木頭作身架,外面用穀草、蘆葦或芨芨草捆紮身架,塑泥一般有兩層,裡層用***粗塑,外層用紙漿泥或棉花泥精塑,塑造完畢,幹後上色即完工。影塑部分一般先用模型塑好,然後貼在壁上,經描繪後有浮雕效果,這種工藝兼有彩塑和壁畫的功能,使得三維的彩塑和二維的壁畫在石窟內的組合更加協調和渾然一體。塑像造型圓渾,形體結構以外來佛像粉本為主,呈式化較強,效果統一完整,但不夠精確。造型技巧還保留著石雕手法,沒有充分發揮泥塑自身特有的舒展效能。魏晉南北朝時期塑像的形體比例有一個漸進過程,佛像菩薩的身段漸趨修長,至西魏由於中原審美觀念的影響,人體比例誇張到高峰。敦煌泥塑風格造型特點 在塑像造型特徵上,孝文帝改制以前的塑像,臉型長方,鼻挺額平,頸長,肩寬胸平,衣著式樣為右袒式或通肩式,菩薩梳有高髻,上身半裸,神情端莊。受外來影響以及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影響較重。孝文帝改制以後,中原審美觀念給敦煌人物從造型到服飾以全面影響。南北門閥世族享有世襲的高官厚祿,並有家學,文化素養很高,思想上崇尚清淡玄學,過著孤傲獨立,任性不羈的生活,並以清瘦為美,這也是“秀骨清像”審美意識的社會基礎。受之影響塑像形體扁平,脖頸細長,臉型瘦長,整體形象瘦而不失骨法,對形體結構的表達能力有所增強。塑像服飾部分也融入了中原漢式衣冠,佛像內穿交襦,後套對襟袈裟,腰圍長裙,肩披裟巾交於胸前,南方灑脫的“秀骨清像”在這一時期得到體現。
另外在北朝末期的北周,由於北方民族的統一及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強在雕塑造型上出現了“面短而豔”的新形式,佛像呈頭大,體壯,臉型方闊的特徵,標誌著莫高窟藝術風格的又一次轉變。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戰亂紛爭動盪不定的時代,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動不斷對文化造成衝擊和影響,敦煌所處位置雖相對穩定,由於大文化背景的作用對其石窟藝術不斷施以影響,使這一時期的藝術呈現豐富多變的面貌。莫高窟彩塑
莫高窟被稱為三位一體的藝術,即指洞窟形制、壁畫與彩塑三個組成部分,這是遊客到莫高窟必看的三個內容。
莫高窟是由何人所造?是怎樣建造出來的?建造所需時間多長?這些一直是人們心中的疑問。
莫高窟的營造者大致分為3類:窟主***即洞窟的主人***、施主***出錢出力幫助窟主建窟的人***和工匠***石窟營造的具體操作者***。而工匠按照實際需要可分為石匠***打窟人***、泥匠、塑匠、畫匠、木匠等。一個洞窟從始建到完成,需要經過整修崖面、鑿窟、繪製壁畫塑像、修造並裝飾窟簷或殿堂等程式。
一座洞窟建造時間的長短主要由洞窟規模大小、窟主的財力和勢力、社會變遷等各方面條件決定。莫高窟的窟主有官宦、高僧、大族、庶民百姓等各個階層的各類人物,因此營造時間也長短不一。一般說來,一個大型洞窟的開鑿時間,大約需要一年到三年左右,小型洞窟為幾個月到一兩年時間,而高達數十米的大像窟花費四五年時間才完成開鑿的工程。壁畫塑像的繪製時間則相對短些,通常是三個月到半年時間。不過,如遇到一些特殊的歷史事件,比如說戰爭,那麼一些洞窟的營建就有可能因社會動盪而不得不暫停,甚至經過幾個朝代、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最終完成。***一***莫高窟的彩塑是如何製作的
彩塑是莫高窟藝術的主體內容,現存上起東晉十六國晚期,中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下至西夏、元,歷時一千餘年間所造2000餘身,其中基本完好和儲存原貌者近半數。彩塑的製作方法及表現形式大致可分為三類,即圓塑、浮塑和影塑。莫高窟彩塑全面系統的反映了我國彩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是一部真實系統的彩塑史。
1.圓塑
彩塑藝術之一,用具有可塑性的泥土材料製作的適合從不同角度觀看的立體造像。敦煌石窟的圓塑製作根據所塑形像的大小,方法可分為三種:***1***小型塑像,先用木料削製成造像的大體結構,再在表面敷以細質薄泥進行塑造。***2***中型塑像,大小與人等高,用圓木根據造像動態扎制骨架;部分人體構件,如手掌用木板製作,手指以鐵條製成,手臂則以圓木削製成有榫的配件,上泥前用芨芨草或蘆葦捆紮,然後表層敷泥塑制。***3***大像,與前兩種不同,不用木質骨架,而是在開窟時,預留塑像石胎,在石胎上鑿孔插樁,表層敷泥塑成。前兩種方法制作的彩塑又稱木骨泥塑,第三種通常稱為石胎泥塑。此外,所用的泥分為兩種:粗泥,用澄板泥加麥秸塑制人物大樣;細泥,用澄板泥、細沙、麻或棉花等材料塑人物的表層、衣褶、佩飾、五官等。敦煌圓塑多塑造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菩薩、供養菩薩等主體性造像。
圖1莫高窟第328窟 西壁龕內南側 阿難***木骨泥塑*** 盛唐
第328窟阿難
塑造於盛唐,位於主室正龕龕內佛像南側。阿難,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喜慶,是釋迦牟尼的堂弟,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侍佛二十五年,多聞佛法,長於記憶,故稱“多聞第一”。此身塑像儲存完好,將阿難塑造成一躊躇滿志的少年弟子形象。其身軀斜,兩手籠於袖內,昂首挺立於佛側,面相飽滿圓潤,雙目微微睜開,凝視著空茫,好似在謙恭的出神聆聽。金碧輝映的錦襦與姿態的從容灑脫相得益彰,神情的文靜稚氣與忠厚憨直也掩不住這位貴族少年睿智的流露。
圖2莫高窟第96窟 北大像***石胎泥塑*** 初唐
北大像
莫高窟第96窟,唐代稱北大像,俗稱大佛殿。它是莫高窟的第一大窟,建於初唐。洞窟直通崖頂,高40米,窟外有九層木構建築,高45米。窟內無壁畫,依崖塑敦煌石窟中最大塑像***高35.5米***的彌勒佛像。在室內泥塑造像中,其高度居全國之首,因此號稱“室內第一大佛”,也是世界第三大佛***第一為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第二四川榮縣大佛,高36.7米;均為露天大佛***。因位於第130窟大佛之北,遂稱北大像。大像就崖鐫刻石胎,外敷***,然後造形上彩。
此窟及像最早由禪師靈隱及居士陰祖等造於695年。五代後,因地震毀,同窟壁畫亦毀於此時。由於石胎尚存,故後代重修此像的身材比例和基本姿態仍保持原狀。據文獻記載,武周初建大佛時,窟外木構建築為四層;晚唐沙州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重建,改四層為五層;宋沙州歸義軍節度使、託西大王曹元忠避暑莫高窟,將下兩層拆換重建;清末敦煌商民戴奉鈺集資重修,改為七層;1928年,劉驥德、易昌恕等重建,改為九層;於1935年建成,即今之“九層樓”。大佛現存外表即1928年重修九層樓時妝繪,彩繪僧祗支及土紅袈裟,並在袈裟垂裾邊沿繪清式雲龍紋,非佛非俗;但基本上還保持了初建時的造型。1987年由敦煌研究院主持重塑了大佛的雙手。
2.浮塑
彩塑藝術之一,用泥土塑出浮凸壁面上的泥塑。莫高窟的浮塑以裝飾性為主,用來表現洞窟中附屬於龕、窟頂和佛壇等的裝飾部分,形式大都是仿照木構的建築部件,上施以色彩或彩繪紋樣,到五代、宋時還進行貼金、描金,使泥塑的窟、龕、佛壇等平添建築的真實感,給彩塑和壁畫增添了裝飾效果。在第268、272、275、259、257、251、254、248、437、419、420、427窟中有北朝和隋代的浮塑龕楣、龕樑、龕樑尾、龕柱等;在第268、272、275、259、254、248、437、431窟有窟頂的浮塑裝飾;在第61、449、130、16、366、367窟中有五代、宋、西夏的浮塑中心藻井圖案,如雙龍寶珠、蟠龍、蟠鳳等裝飾,均在浮塑的形象上彩繪貼金;在第231、360、367、9、142、61、55、449窟中有晚唐、五代、宋浮塑的壺門;唐代還有浮塑的頭光、身光或靠背。除了這些裝飾性的浮塑作品外,近似於圓塑的貼壁半圓塑和高浮塑還用於塑造較小的菩薩與弟子像。
3.影塑
彩塑藝術之一,原料為泥、細沙、麥秸,用泥制模具***泥範***翻制,表面經過處理後,進行敷彩。通常將背面貼上於牆壁上,正面凸起呈高浮雕狀,主要為裝飾性的,用來襯托主像圓塑。成群影塑的上色,符合均衡、對比、變化的要求,與周圍的背景和諧統一,渾然一體。莫高窟的此類實物有北朝和隋代洞窟內的中心塔柱或四壁上貼上的佛、菩薩、供養菩薩、千佛、飛天、化生、蓮花,以及唐代洞窟貼上的小型一佛二菩薩說法圖、小型佛像等。此外,在圓塑身軀上的一些飾件,如瓔珞、串珠、寶冠上的花飾也均屬模製貼上的影塑。
***二***莫高窟彩塑有哪些形象
莫高窟彩塑的種類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僧人等佛教塑像。
1.佛像
佛是音譯佛陀的簡稱,意譯為“覺者”;按佛教的說法就是大徹大悟覺行圓滿的意思,乃佛教修行中的最高境界。小乘佛教徒認為:只有教主釋迦牟尼才達到了這種境界,所以只有釋迦牟尼可稱為佛。而大乘佛教認為:凡是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皆可稱佛。在莫高窟中,每一窟內都有佛像供養,並多居於主位。其藝術造型為:身披袈裟,頭有肉髻,耳長及肩,眉間有白毫,指間有蹼,手印隨說法、降魔、苦修、禪定等不同內容而不同。根據姿態來劃分,有立、結跏坐、半跏坐、交腳坐、並坐、倚坐、側臥等姿態。早期洞窟多為交腳彌勒,釋迦佛說法、降魔、苦修、禪定,釋迦、多寶兩佛並坐說法與盧舍那佛等形象。隋唐以後,則增加了三世佛、三身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倚坐彌勒佛、釋迦涅槃等多種形象。
圖3 莫高窟第259窟 北壁下層 坐佛 北魏
第259窟坐佛
塑造於北魏,位於該窟內北壁下層龕由裡向外數第三龕內,眼睛和左腿已略有破損。坐佛高0.92米,波發高髻,臉面渾圓,耳大垂肩,挺胸收腹,體態端莊,比例適度,雙腿盤起,結跏趺坐在長方形須彌座上,雙手在腹前重疊作禪定印。深紅色袈裟覆體,在膝蓋前呈三蓮瓣狀自然下垂,陰刻衣紋流暢自如疏密有致,緊貼軀體,給人以薄紗透體之感,即運用畫史上所謂“曹衣出水”之法。此像結構嚴整,臉面和胸部,精刻細作,使之顯得細膩滋潤,富有血肉感;特別那彎眉下微睜下視的雙眼,約略隆起的鼻翼,嘴角微翹和深深陷進的兩個小窩,彎如半月形的雙脣,都現出一種發自靈魂深處的會心的微笑。此佛充分地體現出我國傳統藝術中,以形寫神、有主有次、形神兼備的特點,是敦煌彩塑中的上乘之作。2.菩薩像
菩薩是梵文音譯“菩提薩埵”的略稱,意為“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以解脫眾生苦難為己任、修持大乘六度、求無上菩提***覺悟***,在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都可以被稱為菩薩。鑑於菩薩以普渡眾生為修行的最終目的,莫高窟中的菩薩往往是神態安詳、肌膚豐潤、衣著飄逸、超凡脫俗的形象。大多數的菩薩本為男性,但為了表現菩薩以慈悲為懷,彩塑的菩薩多以女性的阿娜多姿與溫柔善良來表現。從十六國到蒙元,彩塑菩薩似乎也經歷了年齡的變化,十六國菩薩多為十一、二歲的少女形象,到了北周就發展成十五、六歲年輕女子的形象,再到唐代變成風韻成熟的貴婦形象。
3.弟子像
按字面的意思講,跟從師父接受教導的人都可以稱為弟子。這裡的弟子指佛教中那些通過聽從佛的教導,進而自我修行,最終達到自我覺悟,解脫生死輪迴的修行者。與菩薩不同的是,弟子不能超度他人,只能解脫自己,其最高果位是羅漢。就塑像而論,弟子多以比丘***即和尚***的形象出現。在莫高窟,釋迦佛左右作為侍者出現的比丘都是迦葉和阿難兩弟子。敦煌的弟子畫像出現的很早,十六國時期的第272窟就有,但北魏時期無此題材,北周又重新出現了塑、畫的弟子像。隋唐多繪塑結合進行表現,以表現十大弟子為主,多是塑二而繪八。五代以後的洞窟則是將弟子都付諸繪畫,並有榜題儲存至今。十大弟子
佛祖釋迦牟尼的門徒中最有成就的有十人,被稱為十大弟子,即摩訶迦葉***簡稱迦葉,頭陀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簡稱目連,神通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摩訶迦旃延***簡稱迦旃延,論議第一***、阿那律***亦稱阿尼律陀,天眼第一***、優波離***持律第一***、阿難陀***簡稱阿難,多聞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等十位學有所長的人。
4.天王像
佛教傳說中,須彌山的山腰有一座名叫犍陀羅的山,山上有四峰,每峰上有一王居住,護一天下,稱為四大天王。這四大天王是:東方持國天王,身為白色,手抱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為青身,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為紅色,手上繞一龍,北方多聞天王,身為綠色,手中託塔。在莫高窟彩塑中,中唐以後多有表現,也常常和力士並列出現;歸義軍時期的洞窟中多於窟頂四角畫四大天王,表示護持四方之意。
圖4 莫高窟第194窟 西壁龕內南側 南方天王***區域性*** 盛唐
第194窟南方天王
塑造於盛唐,位於主室正龕內的南側。該塑像身軀略微向內有所傾斜,體格極為健壯,身穿絹布質地的鎧甲,頭部朝向外側,左臂向上抬起,右臂和右腿向外伸展,足下踏著山石,挺胸分腿而立。此像突破了天王像的凶神惡煞的單一程式,注意著力刻劃天王言笑的面目表情,使得這一尊天王的面部肌肉顯得格外飽滿。其頭挽高髻,面部豐潤,濃眉飛揚,雙眼略眯,啟脣露齒,笑容可掬,把赳赳武夫英武豪爽而又憨厚善良的性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別有一番情趣在其中。此天王在上色方面,鎧甲上以石綠、石青繪上石榴卷草紋樣,爽亮富麗,對人物性格的表現起到了輔助作用;白色的面部又以赭色繪鬍鬚,使其質感細軟、蓬鬆、飄動。總體上,人物內心世界與整體的動態和色彩極為和諧,形神均飽滿凝練。
5.力士像
力士是佛教中的護法神,多指對稱守護於兩側的佛教護法二天神,也就是俗稱的“哼哈二將”。莫高窟的此類塑像多是長髮綰髻、袒裸上身、筋骨暴起、腰繫戰裙的凶狠形象。
6.禪僧、高僧像
禪是“禪那”的略稱,中國古代將其譯為“思惟修”,就是將散亂的心念集中,進行冥想。禪僧就是坐禪修行的僧人,坐禪求冥想也是早期佛教僧侶進行修行實踐的主要方式。莫高窟所存的禪僧像都是佛弟子進行修禪的塑像。北涼第272窟外門南北兩龕***門北之龕編為第273窟***的兩身和西魏第285窟主室正壁南北兩側龕的兩身是其代表。此四身禪僧像均置於僅能容身的小龕內,用以表示在山林巖窟禪修。修禪的僧人以袈裟纏身裹頭,姿勢為禪坐,即結跏趺坐,兩手相疊作禪定印,體現出了禪修時的凝神摒慮,冥思入定的心境。
圖5 莫高窟第285窟西壁南側 禪僧像 西魏
第285窟禪僧 塑造於538~539年前後。為一青年靜坐的禪僧形象,其雙手作禪定狀,身穿水田袈裟,色彩明快,裹頭纏身,頭微微下俯,雙目凝視空茫,雙脣輕合,靜神沉思。底色為土紅色,頭光為紅色和白色火焰組成的圓形,後有裝飾著小花的白色三角靠背,三者將禪僧坐禪時的寧靜襯托的更為突出。雖身著袈裟,卻依然隱現出禪僧圓潤的肌體,表現出了靜從習定的禪僧充滿著生命力卻又心如止水,不染塵埃。從整體造型上看,上實而下虛,塑造者更注意對頭部的刻畫。所以塑像的面部顯得猶為細膩,紅潤的肌膚、飽滿的天庭、清秀的眉目、聳直的鼻樑、略方的口脣,使僧人在清秀俊逸的面相中透露著穎悟睿智、潛心參禪、不染塵世的意境。
高僧像多是為敦煌當地著名的高僧大德塑的紀念性塑像,如著名的藏經洞內就有歸義軍高僧洪辯的真容像。
***三***莫高窟彩塑有哪些組合
在莫高窟除了單體的佛像之外,彩塑多是以主尊佛為中心的多個彩塑結合的塑像群來表現的。簡單來說,可以按主尊佛的數量來劃分成一佛並隨從、二佛、三佛、七佛等多種組合形式。
1.一佛並隨眾組合
在莫高窟,一龕內彩塑的數量總稱為一鋪。一鋪所包括的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的數量因龕的大小而有不同。在這一類中,每一鋪彩塑,都是以一尊主佛為中心,兩側分別列菩薩、弟子、天王、力士。通常有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薩、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一佛二弟子二天王、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鋪3身、5身、7身、9身、11身數種組合。
圖6 莫高窟第45窟 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組合 盛唐
第45窟群塑 現存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共七身,主佛結跏趺坐在束腰式金剛座上,二脅侍弟子、二脅侍菩薩及南北二天王均為立像。主佛臉面豐滿圓潤,雙目修長,口端鼻正,內著僧祗支,外穿通肩式袈裟,衣紋流暢自如,色彩渾厚深沉,結跏趺坐,作說法相,身後的頭光和身光,及一道道凸起的泥條金飾,繪塑互映,更顯得層次分明,富麗堂皇。分侍在兩旁的迦葉和阿難,一老一少,一個老成持重,一個年輕灑脫,一個睿智達練,一個童心外溢,形成鮮明的對比。兩身菩薩,面帶微笑,溫婉慈祥,袒露上身,肌膚潔白如玉,斜披的飄帶以及華美的長裙,與阿娜多姿的一波三折的S形軀體,巧妙結合在一起,既超凡脫俗,又雍容華貴。南北二側的天王,上穿金甲,下著戰裙,瞪目張口,一手卡腰,一手揮拳,威武凶猛,與溫柔的菩薩和虔誠的弟子,一文一武,形成強烈的對比。整鋪造像更顯得有動有靜,動靜結合,內心世界明顯,性格各異,實為我國彩塑藝術中之精華。
此外,涅槃像也是一種特殊的一佛並隨從的組合。“涅槃”是指佛教徒全部修習所達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滅“生死輪迴”後獲得的一種境界。按佛經中記述:釋迦牟尼在八十歲時,行至拘屍那城熙連若跋提河畔裟羅雙樹間,為阿難等徒眾最後說法完畢,在所敷置的佛床上,頭向北,面朝西,右脅累足而臥,面容端詳自若,毫無痛苦而逝;因此,後人繪、塑、雕造佛涅槃像時,以臥佛為主尊,周圍繪塑弟子與菩薩像。
2.二佛組合
二佛指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反映了《法華經·見寶塔品》中釋迦、多寶對坐說法的情景。故事講:多寶佛曾發下大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作為證明。”於是,每當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時,多寶塔果然湧現出來,令眾弟子驚詫,求見多寶佛。但多寶佛還發下誓願:“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於是,每到此時,四方諸佛雲集,釋迦用右指開多寶塔,多寶佛請釋迦佛入塔並坐,赴會者均因釋迦的神力升到虛空。
3.三佛組合
三佛在這裡主要是三世佛,一般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世佛,多指迦葉佛,也有說是燃燈佛;現世佛為釋迦牟尼佛;未來世佛則為彌勒佛。這三世佛因按時間順序排列,所以又稱豎三世,莫高窟第158、244窟有完整造像。在敦煌石窟中,其表現形式有二:***1***三鋪主像式。即在窟內的三個壁面各塑一鋪有一主尊、二脅侍的主像;其中正壁、右壁的組像,各為一佛二脅侍菩薩像,左壁的組像,主尊為彌勒菩薩,主尊左右各一身脅侍菩薩。***2***三身尊像式。即洞窟正壁長佛壇上塑釋迦涅槃像,右壁塑過去佛立像,左壁塑未來佛倚坐像。***3***彌勒三會式。於中心佛壇左、中、右三面各塑一鋪以彌勒為主尊的組像,表現彌勒佛三次集會說法的情景。另外,還有按地域方位來劃分,指三個佛國世界中的佛主,即橫三世佛,即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圖7 莫高窟第55窟 中心壇 三佛組合 宋代
第55窟彌勒三會群塑
宋代塑於中心佛壇之上,是表現彌勒三次集會說法的群塑,莫高窟僅本窟有這一題材的造像。佛經講:彌勒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二會說法,九十四億比丘得阿羅漢;三會說法,九十二億沙門得阿羅漢。此窟現存彌勒倚坐像三身,分塑於佛壇西、南、北三邊,成三足鼎立之形,用以表示彌勒三會。尚存有三身菩薩像、一身弟子像、一身天王像,分別侍立於彌勒像之側。另有二身肩負彌勒佛座的天王像。莫高窟所存宋代彩塑不多,這是其中儲存最好的一組,造型、衣飾依然保有唐風,只是不如唐塑生動有力。佛壇的背屏直通洞窟的西披。西披上繪有彌勒經變,與佛壇上的彌勒三會群塑珠聯璧合,相映成輝。
4.七佛組合
印度部派佛教以來,認為過去世界上先後有過七位佛陀。釋迦牟尼前世有六佛,即毗婆尸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加上釋迦牟尼佛,通稱為過去七佛。莫高窟第365窟就是以七佛組合為主尊的洞窟。
莫高窟南北兩區現存洞窟共735個,其中有彩塑和壁畫的洞窟有492個,主要集中在南區。莫高窟南區洞窟以禮佛窟為主,也是遊客參觀的重點區域。在這些洞窟中,窟形、壁畫和彩塑被較好地儲存至今,也正是在這些洞窟中,我們能感受到莫高窟藝術的悠長與博大。
- 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賞介紹
- 英語作文春節趣事簡單
- 幼兒園小班教案禮儀
- 描寫向日葵的作文
- 什麼方法永久脫毛
- 關於區域網網路優化有哪些方法
- 描寫藍天白雲的優美句子
- 家教家規小學六年級作文
- 外甥打燈籠的下一句是什麼***2***
- 我愛你不是說說
- 鐘乳石是怎樣形成的_鐘乳石的形成過程及原因
- 辭職老闆感謝信範文精選
- 由寓言故事演變的成語
- 帶文字處女座圖片
- 夢見買橘子周公解夢
- 中外勵志名人典故
- 為老婆寫最感動的說說
- 公司破產重整的程式流程是什麼
- 高考生物組成組成細胞的物質基礎知識點
- 幼兒現代散文詩歌朗誦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