黿頭渚導遊詞範文
黿頭渚獨佔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下面小編帶你來了解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遊客朋友們,此刻,我們來到的便是“黿渚春濤”景區的主建築之一――澄瀾堂。
沿階而上,大家請看,建於1931年的澄瀾堂,仿宋、明古宮殿式樣,面闊五間,玲瓏的遊廊環繞四周。從下往上看,既有著正堂雄偉的氣勢,又有著江南亭臺的小巧精緻。
堂外屋簷下正中懸掛著清末無錫書法家華世奎所書的“澄瀾堂”匾額。“澄”,是指湖面平靜,水天一碧,雲悠山閒。“瀾”,則是指波濤洶湧澎湃。原先這澄瀾堂是讓遊客親近太湖的地方。澄瀾堂雄峙於半山腰,背靠逶迤充山、前臨萬頃太湖,佔據了黿頭渚風景區觀賞太湖的最佳位置。“澄”“瀾”二字正好相互對應,正合了這堂內的對聯“霞飛傑閣,浩氣澄圓堪吐納;霧列雄州,滄波秋水有清漣。”
無錫的春天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晴天在這澄瀾堂賞景,遠處的馬跡山巍峨如障,近處的三山島與黿頭渚遙相呼應,遠近之間湖面雲霧繚繞,就如同蓬萊仙境一般。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船行湖中,點點白帆,彷彿身在畫中游,令人心馳神往。連江南才子文徵明也感嘆道:島嶼縱橫一鏡中,溼銀盤紫浸芙蓉。但如果遇到陰雨連綿,我們便可倚在這回廊上,隔著從天而降的雨簾,靜靜體會這江南的煙雨朦朧。
堂前太湖則濁浪滔天,轟然而鳴,猶如萬馬奔騰。驚濤來自腳底,長風起於眼前,沙鷗翱翔林間,孤帆遊移天際,波濤偕松濤齊鳴,秋水共長天一色。而要脫離這世間的嘈雜,也許只有隔著珠簾的觀景人,才能平復起伏的心境,靜靜品味這片澄靜的天空。清末江蘇巡撫陳夔龍就體會到了這樣的意境,將此番風景與王勃的《滕王閣序》相比,在這澄瀾堂堂內柱上添上了神來之筆:“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在澄瀾堂看太湖,那見地,那氣勢,不知比贛江要壯觀多少倍;那神韻,那風味,不知要比滕王閣醇多少倍,那感受,那回味,不知又要入夢多少回,沁心又幾層!大家請看這堂內中間的橫匾上題額“天然圖畫”,真可謂畫龍點睛。
遊客朋友們,澄與瀾是兩種不同的境界,雖為兩種場景,但卻澄先瀾後。波瀾的太湖正如同人生的跌宕起伏,有得意時的安閒舒適,也有低谷時的焦慮不安,有成功時的喜悅,有失敗時的痛苦。但無論生在何時,無論身處何方,無論應對何事,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清澄透明的心,去平復起伏的情緒,坦然應對萬事萬物,這才是園主人經歷了風風雨雨後最想到達的人生境界。
黿頭渚導遊詞模板
各位來賓,我們走過了幽曲的"藕花深處"翻過了一道小小的山樑,來到了大家心儀已久,景色豁然開朗的太湖佳絕處黿頭渚。您看:三萬六千頃的浩淼煙波奔來眼底,濃淡相宜,七十二峰縹渺可辯。三十六和七十二,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代表3的陽數之極即九的四倍數和八倍數,具有陰陽調和,吉祥完美的好處,用來概括太湖的水域面積和山、島的數量,是讚美那裡既有海的雄偉,又有湖的秀麗。真是"山不高而清秀,湖不深而遼闊",一派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圖畫",把太湖平遠山水的審美特徵,展示得淋漓盡致。請大家往左面看:那裡山勢連綿,重崗復嶺,有12個山渚伸突湖中,稱為"湖東十二渚,此刻已建有中央電視臺的"影視城",還有建設中的"山水城"。
請大家轉向右邊看:那裡從青龍山到閭江口,沿湖有18個山灣,簡稱"湖西十八灣";它的前端就是馬山島,島上有國家級的度假區,更有高88米的"靈山大佛",遐邇聞名。再請大家往中間看:那好象由三個小島組成的"三山島",既有秀氣,又有靈氣,更象"蓬萊三島"那樣有點兒仙氣,已被建成中外馳名的"太湖仙島"。再遠點那座像笠帽一樣隱約可辨的小島,叫"拖山島",這拖山島的南面,就是一片汪洋的外太湖了。
在那裡,我還想向大家補充講一講:這湖東十二渚、湖面十八灣和拖山島之間的太湖,歸無錫管轄,在古代又稱作"梅樑湖"。它的得名來源於一個秀麗的傳說:三千年前,陝西岐山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南奔荊蠻",在無錫"梅里",也就是這天的梅村鎮,開創了吳國五百多的的基業。當時用梅樹的樹幹做成房屋的正樑,被賦於了神聖的色彩。一次吳國運送梅樑的船隻,把梅樑翻入了湖心,這樣到了每年的春季,湖面就會飄出朵朵潔白的梅花。請大家回過身子,欣賞一下太湖航行的保護神"黿渚燈塔"。因為黿頭渚處於太湖和蠡湖航道的突出位置,因此在1920年,就有人在那裡立杆掛燈,為夜行船隻導航。1924年,錫湖輪船公司通航,地方人士建燈塔表示祝賀,當時燈塔的形狀,象一枚彈頭朝上通紅的炮彈。1982年結合燈塔翻修,改成民族形式的紫醬色,琉璃瓦重簷塔頂;並在磚砌牆身上用粉紅色金山石貼面,高度也從原先的12.56米加高到13.1米,使燈塔顯得更加典雅挺撥,成為黿頭渚的標誌性建築。
黿頭渚導遊詞示例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太湖黿頭渚風景區位於江蘇省無錫市西南。郭沫若先生贊為“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黿頭渚風景區層巒疊翠,林壑優美,山環水抱,融淡雅清秀與雄奇壯瀾於一體,組合成了太湖山水風光的最美處,向有“天然畫圖”之美譽。黿頭渚公園曾是蔣介石的私家園林,堪稱“無錫第一勝景”。青山綠水之中,長春橋、澄瀾堂、飛雲閣、勁鬆樓、光福寺、陶朱閣等園林建築點綴其間,太湖仙島、具區勝景、黿渚春濤、萬浪卷雪、鹿頂迎輝、充山隱秀等六大景區各具特色。登上黿頭,浩瀚壯闊的太湖展現眼前,心曠神怡。
黿頭渚的秀麗景緻,在明代以前就為人們所向往,被認為是無錫境內的“桃花源”。明初,“太湖春漲”被列為“無錫八景”之一。明末,東林首領高攀龍常在此踏浪吟詠,留有“黿頭渚邊濯足”遺蹟。清末,無錫知縣廖倫在臨湖峭壁上題書的“包孕吳越”和“橫雲”摩崖石刻既讚美了太湖的雄偉氣勢,也是對此盡納吳越山水之美的高度評價。1918年,黿頭渚始建園林,社會名流、達官貴人紛紛在黿頭渚附近營造私家花園和別墅。先後建有橫雲山莊、廣福寺、陶朱閣、太湖別墅、陳園***若圃***、鄭園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園林建築逐年增多。建國後,這些私家花園和別墅大都由政府接管,合併成“黿頭渚公園”。
80年代後,經統一規劃佈局,精心綴連,又大規模擴建新景點,使這一太湖風景名勝遊覽之區日趨完美,面積擴大到500公頃,成為江南最大的山水園林之一。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點,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黿頭渚風景區地廣景多,可先登臨鹿頂山舒天閣,遠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黿頭渚,或步行盤桓於花徑,或赤足涉水於低灘,或乘船弄濤湖面,坐礁凝思,登樓品茗,領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後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島靈秀、神幻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