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養護有哪些常見的流言

  在民間有很多流傳已久的關於汽車養護的方法,不管對錯我們暫且將其稱作“流言”。那麼關於這些留言大家知道多少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汽車養護常見的流言

  流言1:輪胎氣壓按照輪胎上的標示來決定

  通常輪胎廠家會在輪胎上標註該輪胎的氣壓值,所以許多車友在為輪胎充氣時就按照這個值來決定。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每輛車的重量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同一規格的輪胎都使用一個標準壓力,那當然不會適合每一輛車。所以按照輪胎上的壓力標註來充氣是不對的。

  正確的方法是應該按照車輛說明書中所規定的氣壓來充氣,一般來說這個標準氣壓會以貼紙的形式貼上在油箱蓋中或車門開啟B住處。

  流言2:家用洗滌劑去除車身汙漬效果好

  油膩的碗筷用洗滌靈一衝就能立刻變得非常乾淨,所以很多車主看中了它的去汙效果好和廉價,於是洗車時變用洗滌靈來刷洗安車。很多老司機都採用這種方法來去除車身上的瀝青和蟲膠,雖然效果好,但這樣做會不會損傷車漆呢?

  洗滌靈有較強的鹼性,PH值遠遠高於車漆所能承受,而且洗滌靈中含有一種磺酸,這種磺酸長期作用於漆面,容易導致漆面發白,失去原來的光澤往往導致在清洗過程中傷害漆面,形成細小的劃紋。所以用洗滌靈和洗衣服是非常錯誤的。

  流言3:冷卻液每年都需要更換

  每5000公里換機油,每1年換一次水***冷卻液***。經常看到老司機在修理店像新司機傳授祕籍。冷卻液是車上非常重要的一種油液,其重要程度與機油不相上下。發動機運轉時的熱量都是靠冷卻液帶到水箱中,在與空氣交換散熱的。所以對它的保養不可小視,那是不是就應該1年1換呢?

  雖然重要,但確實不需要1年一換,現在的冷卻液製造工藝已經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防鏽、散熱等效能已經較以前又了很大的提升。一般來說,在冷卻液桶身上都標註又保質期,只要在保質期範圍內,冷卻液的效能就不會衰減。通常冷卻液的更換週期都在2年或4萬公里左右。所以1年就換掉,未免有些太浪費了。

  汽車養護常見誤區

  1.滑動軸承的軸瓦必須刮削。而現代汽車,尤其是小型發動機,其曲軸軸承和連桿軸承上軸瓦的耐磨合金塗層很薄,絕不允許刮削,只能按相應的尺寸選配。如沒有合適尺寸的曲軸承,則必要時可用基孔制的方法磨削曲軸,以求得合適的配合間隙。

  2.發動機水溫怕高不怕低。其實現代汽車發動機水溫偏低危害很大,會使混合氣燃燒不充分,功率降低,油耗增加,並造成潤滑不良,還會引起排放超標。

  3.氣門間隙大點比小點有勁。其實氣門間隙大,氣門升程孝開度不夠,使進氣量不足或排氣不暢,恰恰降低了發動機功率。

  4.加機油愈多愈好。其實機油加多了對發動機照樣造成危害,斜置式發動機和V型發動機尤甚。它即增加曲軸、連桿的轉動阻力,又使其飛濺到缸壁上的機油增多,造成燃燒室積炭增加。所以機油加多了,會降低發動機功率,增加磨損,也會引起排放超標。

  5.空轂潤滑不可靠。認為輪轂內塞滿潤滑脂,可保證輪轂軸承的潤滑,只在軸承上塗覆潤脂的空轂潤滑不保險,必須把輪轂中間的空隙裝滿潤滑脂。其實這樣做不但浪費潤滑脂,而且影響軸承散熱,對軸承的潤滑有害而無利。

  6.制動好壞看拖櫻制動拖印說明車輪已經抱死,而現代汽車恰恰要求車輪不能抱死,為此專門安裝了防抱死裝置。車輪一旦抱死,汽車的轉向失靈,車輪滑移,極易發生故障,所以並不是拖印越長越好。

  7.斷電器觸點間隙小點好。其實觸點間隙過大,觸點閉合時間短,使點火線圈一次側電流減小,引起高壓火花弱,從而造成發動機不易起動。

  8.點火提前角或噴油提前角寧大勿校點火提前角過大,易引爆燃。發動機產生爆燃,對活塞損害極大,嚴重影響其使用壽命,且發動機的起動阻力增大。

  9.緊固螺栓寧緊勿鬆。其實汽車各部件的螺栓,根據直徑、螺距及用途,其擰緊力矩大小均有相應的規定值。達不到規定值的螺栓會鬆脫固然不好,但盲目增大擰緊力矩會使被緊固的零部件變形,並造成螺桿伸長,螺紋變形甚至斷裂。

  10.汽車維護時拆開檢查才放心。隨著製造水平的提高,現代的汽車零部件壽命已大大延長,隨意拆檢勢必破壞已經磨合好的配合狀態。在汽車故障不解體檢測技術日臻完善的今天,如果沒有發現部件或總成具有明顯的故障時一般不要拆檢。

看過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