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七夕節的古詩詞句

  七夕節的古詩體現了詩人對七夕的感受,下面小編就告訴你,一起看看吧!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晒書、晒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的,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晒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晒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晒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晒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晒肚皮也就是晒書。漢代晒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晒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晒書、晒衣的風俗有多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