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成功與毅力經典

  古往今來,大凡有所作為的人,沒有一個無毅力的。毅力,就是堅強的意志,說通俗點就是幹任何事情都必須幹到底,最終取得成功。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議論文成功與毅力,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議論文成功與毅力篇1

  成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追求與理想,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獲得成功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下歷史傑出人物們的聲音吧:

  愛迪生說:成功需要99%的努力+1%的汗水。

  愛因斯坦說:成功需要發達的頭腦

  哥倫布說:成功需要探索。

  曾國藩說:成功需要專一,不能坐這山,望那山,否則一事無成。

  而我卻要說:成功更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

  我曾經聽說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匹老駱駝在垂暮之年又一次的跨越了號稱“死亡之海”的千里沙漠,當它凱旋歸來之時一名記者上前採訪道:“你能談一談您面對一片茫茫的沙漠你是怎樣堅持到最後的嗎?”

  只見老駱駝頓了頓後,沉穩地說:“其實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如果要說我為什麼能堅持到最後,我只能夠說你要看準目標,耐住性子,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往前走,就到達了目的地。老駱駝的話讓這位記者思索了很久很久。最後這位記者感嘆道,是啊!看準目標耐住性子就是成功的前提。

  還有人認為,成功是一種毅力——如果你不信你去看——看金字塔頂的老鷹和蝸牛你就會明白了。

  老鷹生來就會飛,它那雄健的雙翅好像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到達金字塔頂一樣,而我卻不認同這種觀點。因為當老鷹還是雛鳥的時候,也只是膽小地畏縮在窩旁,看著深深的懸崖峭壁。但是如果不經歷過無數次的跌落摔爬,它能翱翔於令人嚮往的藍膽戰心驚地望著大地?

  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奢望道:“我要是一隻老鷹該多好呀,喜歡到哪就到哪!”孰不知,就憑這種淺識,你若是一隻老鷹也是一隻永遠畏縮在窩中的老鷹,不會有你同類直衝九天的胸懷。由此看來,金字塔頂的老鷹的出現並非出於偶然。它能振翼天宇,而原因是什麼呢?那就是——毅力!

  很多人對從不顯眼的蝸牛很是鄙視,嘲笑它身上揹負重重的殼,不論在哪一種場合,只要幹什麼慢就拿蝸牛說事:“你怎麼比蝸牛還慢?”聽聽這話,能不讓人生氣嗎?

  可蝸牛卻從不與人爭辯,只是用行動讓明自己的實力,金字塔頂蝸牛的身影,就是最好的證明。因為在蝸牛身後的一道道明亮的痕跡清晰可見,那就是蝸牛毅力的彰顯。

  再看看賽跑的烏龜和兔子,你還不能悟出成功究竟需要什麼嗎?

  議論文成功與毅力篇2

  毅力的表現往往是一個人在挫折中所展示的驚人的一股力量,有了它,人們就不會向挫折和困難低頭,會更堅強的去面對。

  讀了《折斷翅膀的鳥》這篇文章後,我才領悟到荀子的“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意義,知道了一個人的毅力對他的人生是有很大影響的。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個失去雙臂生活在福利院的兒童,他叫楊傑,他很喜歡畫畫,畫畫時很認真,開始他吃了很多苦,他吃飯,畫畫時是用腳,經過他的努力,長大後,在一次國際畫展上,獲得了大獎,他成功了。

  我有健康的身體,卻沒有楊傑一樣的毅力。有一次,我看見一張畫很漂亮,於是就想把它模仿著把它畫下來,當我畫了一半時,就覺得很難畫了,就不想畫了。看了楊傑的故事後,真是自愧不如,我連一個殘疾人都比不上。今後我遇到困難一定要堅強的走下去,學習楊傑身殘志堅的精神,好好學習,讓我這隻健康的“小鳥”飛的更高更遠。

  突然想起要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事,許多名人志士也是在挫折中鍛鍊自己,考驗自己。例如:歌德創作《浮士德》用了六十年;馬克思的《資本論》用了四十年;哥白尼著述《天體運動》用了三十八年;李時珍寫作《本草綱目》用了三十年等等。古今中外又有誰能夠一步登天呢?

  比起那些身殘志堅的人,我們是健康有完美的,他們能征服的高峰而我們只能望而嘆之嗎?我們振作起來吧,從眼下開始,從小事做起,磨練我們的毅力,為人生譜寫美麗的篇章吧!

  我們一定要記住:堅持,堅持,再堅持,我們一定能夠到達勝利的高峰!

  議論文成功與毅力篇3

  古往今來,大凡有所作為的人,沒有一個無毅力的。毅力,就是堅強的意志,說通俗點就是幹任何事情都必須幹到底,最終取得成功。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毅力的人,不服輸,不言敗,跌倒了,爬起來,失敗了,從頭來,愈挫愈進,自強不息。“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這是戰國時期的荀子告誡人們的至理名言,形象而貼切的比喻,給人們告訴了一個鐵的事實,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群經之首的《易經》告誡人們:“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就是說,大自然的法則是嘉獎自強不息的勇士,鼓勵積極進取的英雄,翻開英雄畫卷看看,凡是給人類做出偉大貢獻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飽經滄桑,歷盡艱辛,不屈不撓,積極進取,終於取得了成功。在他們成功的背後,講述著多少催人淚下的坎坷,留下了多少艱險曲折的故事。

  就拿發明大王愛迪生來說吧,他為了發明電燈,就燈絲的試驗,竟做了7000多次。一次次的失敗,他從不心灰意冷,而是從頭再來,不斷地試驗,最後終於研製成功了壽命較長的電燈,這種鍥而不捨的毅力,使他給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可以說,毅力是逆風中划船的漿。沒有堅強的毅力,什麼事也幹不成,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便是“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毅力不是天生的,是從生活中磨鍊出來的,生活是培養人毅力的大課堂。特別是老師,從小培養學生的毅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培養他們在困難面前不懼怕,不屈服,知難而上,積極進取,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那些幼小的孩子,哪怕是一次跌倒了爬起的舉動,都要給以積極的讚許,從點滴的小事做些,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毅力。

  星期天下午,“蔣介石“在家寫作文,題目是《談毅力》。想來想去,不知如何下筆。有幾次,他似乎來了靈感,可是一動筆,又不如意,只好把它劃了去。桌上的“貓頭鷹”在鍾框裡向他眨著調皮的眼睛,陽光和槐花香撲進窗內,他再也坐不住了,推開椅子走了出去。

  剛到樓下,看到兩個人在下棋,他便湊過去看,兩個人你來我往,兵來將擋,各不相讓,輸了再下。又輸了,再下……

  他看了一會,覺得沒意思,又來到了書店,看到了“夏絡的網”這本書,便翻開來看,不知不覺“陷入”故事之中。夏絡是一隻蜘蛛,它為了救小豬“威爾伯”,不惜一切,奮不顧身,一次又一次,失敗了再來,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把威爾伯救了出來。“蔣介石”覺得這就是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