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反思範文

  《行道樹》用平實而富有情感的語言,抒寫了奉獻者的情懷,讚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不是嗎?惟其經歷太多的痛苦與磨難,才更加凸顯他們的奉獻精神。

  行道樹們雖然飽受痛苦的煎熬,但他們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奉獻著,犧牲著;當別人為它們施以同情時,它們卻遺憾地在“春天勤生綠” ,在“夏天獻出濃蔭,在冬天蓄積能量,等待來年春天的繁茂與蔥蘢,既然選擇了,就義無反顧地走下去,並把自己的全部奉獻出去 ,因為神聖的事業總是要付出代價”。“付出總有回報,能使一個早起的孩子貪婪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這是它們最“自豪的時刻”,生命惟其歷經太多的痛苦,才更有意義。

  《行道樹》通過“行道樹”這一平凡事物的描寫,形象地闡述了生命的價值,要勇於接受命運的挑戰,勇於承受痛苦和磨難,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在學習這一課時,不僅僅應停留在讓學生理解無私奉獻這一層面的理解上,而應聯絡學生生活和學習,讓他們理解怎樣去對待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痛苦,從而得到生活的啟迪,獲取更大的效益。作為老師,尤其是一名語文教師,在“教書”的同時,更應擔負起“育人”的責任,而優秀的作品就是我們“育人”的好材料。

  篇2

  課堂教學的不可預測性是它的重要特徵之一。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們的手腳被放開了,思維被激活了,個性被釋放了,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往往思維活躍,它們會從不同角度來理解課文。這些理解,有時會和教師的備課大相徑庭,出乎教師的預料。我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作出的這一反應是十分正確的,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這一反應的“美麗” 在於:

  1、 保護了學生的質疑精神。質疑精神是創新思維的體現。教師應有意識的引導與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保護學生最敏感的創新機能。

  2、 教師自覺的體現出新課程理念下的角色變換。教師不是單向的傳授者,而是平等的交流者;不是課堂的主宰者,而是課堂的管理者。

  3、 能確保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

  篇3

  在這篇課文文字解讀的時候,受課文閱讀提示的影響,我也是把主題定在“ 奉獻精神”這個層面。但是,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卻覺得僅僅挖到“奉獻精神 ”是不夠的,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入地去領會主題,於是,預設了一個問題:行道樹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默默奉獻的?還預設了一個“以寫帶悟”的環節:用第二人稱,給行道樹寫一段話,用上四個關鍵詞“環境”“生命”“責任”“執著” 。

  在研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談談“行道樹具有怎樣的品質”的時候,學生果然不假思索就說出了“奉獻”。於是就追問:“課文裡還有一些句子也體現了它的品質,找出來,讀一讀,說一說體現的是什麼品質?”於是,學生再仔細去選讀相關詞句,得出了“豁達”、“堅忍”、“盡職”、“執著”等結論。接著,我們就討論行道樹在什麼情況下奉獻的。學生紛紛發言,得出結論“是在遠離生存故土,不被理解,不被珍惜,孤獨、黑暗、喧囂……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奉獻的。”

  我最後板塊小結:奉獻不僅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能力,它需要我們睿智地適應環境,需要我們堅忍而執著地盡職做事,如此,我們的生命才能煥發出異彩!從學生最後所寫的一段話來看,學生對主題的理解確實比較深入了。由此,我感覺,教師在文字解讀的時候,自己首先不能“淺解”文字,要儘可能地挖掘出文字主題的深意,然後,要考慮採取合適的方法,以帶領學生一起走進文字深處,挖掘出深層的韻味。

  淺嘗輒止是文字解讀的大忌,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