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功的例子精選

  每一個成功的例子,都在向我們闡明一種成功的方式。我們應該在這種多成功的例子中找尋最適合自己的成功之道。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關於成功的例子,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成功的例子篇1:邰麗華的故事

  邰麗華兩歲時,因一次高燒失去了聽力。沒過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關閉了。那以後,她陷入了無聲世界,自己卻茫然不知。直到5歲,幼兒園的小朋友輪流蒙著眼睛,玩辨別聲音的遊戲,她才意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她傷心地哭了。 為此,父親帶她輾轉武漢、上海、北京等地求醫問藥,只要聽說哪裡有一線治療希望就不會放過,但始終不見好轉。眼看要滿7歲了,父母將她送人市聾啞學校學習。

  舞蹈使邰麗華品嚐到無窮的歡樂,但她知道,在現代化的今天,知識對於一個人的重要。17歲那年,她給自己定下新的目標:上大學。於是她又將自己練舞的倔勁放在學習文化課上,1994年如願以償地考取了湖北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如今,邰麗華成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裡的臺柱子。她不僅擔任了殘疾人藝術團演員隊隊長,出任了中國特殊藝術協會的副主席,同時她也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形象大使”,先後在40多個國家巡迴演出,她的演出劇照總是出現在藝術團宣傳材料最醒目的位置。

  關於成功的例子篇2:不幸,只是命運給我的磨鍊

  特納的童年,充斥著各種悲慘的回憶。

  他到3歲才學會說話。就在家人為這個孩子能說話而感到欣喜後不久,一場災禍發生了,特納在橫穿馬路時被車撞飛,媽媽眼睜睜看著他頭部著地,結果他只是輕微腦震盪,縫了幾針就沒事了。可是,從此以後,各種疾病就接踵而至,和他如影隨形。麻疹、水痘、肺炎、溼疹、哮喘、皮疹、扁桃腺肥大……一個病接著一個病,雖然不致命,但要一個孩子整天同病魔作鬥爭,慘痛是可想而知的。特納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自己10歲那年面癱的事。他本準備刷完牙去參加節日遊行,可在刷牙的時候,他的半邊臉突然提不起來了。他非常想去參加遊行,但只能再一次被媽媽送往醫院。在去醫院的路上,他問媽媽:“媽媽,真的有上帝嗎?”媽媽說:“當然有了。”他說:“那上帝為什麼對我這麼殘忍,讓我總是和醫生打交道。”媽媽抱著他的頭,對他說:“孩子,不是上帝殘忍,他也許是在考驗你,把你磨鍊得無比強大。”

  一個10歲的孩子因為疾病,過早地懂事了,也過早地學會了堅強。因為面癱,他不得不接受脊椎穿刺手術。其實也就是抽骨髓。別說一個孩子,就是成人也難以忍受手術所帶來的劇痛。醫生把一根針扎進他脊椎裡。他疼得大喊大叫,但他卻沒有絲毫掙扎,沒有對醫生說:“太疼了,我不做了。”做完脊椎穿刺,兩週過後,面癱的症狀消失了。但是,不幸並沒有放過這個堅強的孩子。面癱消失後,本來說話就晚的他說話有些口齒不清。每次他張嘴說話,別人都弄不明白他想表達什麼。甚至在家裡,也只有和他朝夕相處的哥哥達柳斯能完全明白他想表達什麼意思,連媽媽偶爾也需要達柳斯的“翻譯”。為此他不得不又去令他深惡痛絕的醫院,還去上演講課。直到上高中,特納在眾人面前發言,才變得沒有障礙。

  多病的童年留給他的是痛苦的記憶,還有一個弱不禁風的身體。這個體弱多病的孩子卻喜歡打籃球。儘管在籃球場上經常被別人碰倒在地,常常傷痕累累,但特納卻對籃球永遠充滿激情。他覺得在籃球場上,自己能強壯起來。由於他的身體實在太弱,沒有誰願意帶他打籃球,只有哥哥達柳斯願意和他一起打籃球。貧困的家裡沒有籃球場,也沒有籃球架。哥倆把一個裝牛奶的板條箱固定在一根電線杆上,用鐵棍捏了一個籃球圈。這就足夠了,哥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自家後面的小巷子裡追逐著籃球,也追逐著夢想。他的身體越來越強壯,籃球技術也越來越高,高中時,就收到了俄亥俄州立大學提前錄取的通知。而在2009年的大學聯賽中,他有場均20。3分、9。2個籃板和5。9次助攻的火熱表現。

  誰能想到這個被多種病魔纏過身的孩子真的變成了一個強壯有力的巨人。2010年夏天有眾多年輕人蔘加的美國NBA選秀大會上,特納以榜眼的身份被費城76人隊選中。簽訂了三年價值1200萬美元的合同。這也是NBA規定的榜眼秀所能簽訂的最大合同。專家們對他的評價是:綜合能力極強,融合了天賦、身材、爆發力、籃球智商、籃球大局意識的優秀球員。而此時的他身高1。97米,體重95公斤,臂展2。03米,原地摸高2。7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說:“別人的人生滿是故事,而我的人生卻滿是事故。不過,我不埋怨。我和媽媽想的一樣,那些疾病,只不過是命運的考驗,只為把我磨鍊得強大。我反而要感謝它們。”

  沒有誰願意遭受不幸,但它總是會發生。把它看做是命運給的磨鍊。與其害怕退縮,不如坦然接受。患難困苦,是淬鍊強者的最好熔爐,而奇蹟也往往是在厄運中出現的。

  關於成功的例子篇3:擁有渴望成功的夢想

  麥森,是德國的一個小鎮,位於厄爾士山腳下,毗鄰捷克。這裡的陶瓷製品聞名世界。與陶瓷齊名的還有一個人,他叫貝特格。30多年前,貝特格還是麥森陶瓷廠裡的一位垃圾工。 麥森陶瓷廠的技師是一位義大利人,他叫普塞。麥森陶瓷廠完全靠這位技師和他的幾個徒弟支撐。

  有一天,廠方因為跟普塞技師意見不合而發生爭執,普塞技師一怒之下帶著自己的幾個徒弟回到義大利。

  麥森陶瓷廠因無人接替普塞的位置而被迫停產。麥森陶瓷廠的高層領導頓時亂成了一鍋粥。 就在這時,貝特格站出來向廠領導說:“能不能讓我試試?”廠領導不停地搖頭:“就你,一個垃圾工也想幹技師的活 ?”貝特格當即從家裡拿來了自己燒製的一個花瓶,說:“請您看看這個,它的質量跟咱們廠的產品相比哪個更好?” 廠領導看後,一個個目瞪口呆,紛紛問貝特格:“這個花瓶真的是你燒製的?” 貝特格肯定地回答說:“是的。”原來,這個在廠裡毫不起眼地幹了近十年的垃圾工,居然每天都在偷學普塞技師的手藝,連廠方正式派去跟普塞技師學藝的工作人員都沒能學到的東西,卻被貝特格全部學會了。

  廠方問貝特格:“你有什麼需要,儘管提出來。”貝特格說:“我現在的月工資是20歐元,能不能將我的月工資提高到30歐元?” 貝特格害怕廠領導不答應趕緊解釋說:“我依然還做我的垃圾工,我只是兼職做技師而已,因為我的母親患有嚴重的哮喘病,每月需要服用10歐元的藥物,而我的工資只夠全家人每月的生活費。”

  原來,貝特格非常羨慕那些學徒工,他們每月可以拿30歐元,而自己則只能拿到20歐元。於是,為了向學徒工看齊,更為了母親每月能夠吃上藥,他偷偷地學起了燒製陶器的手藝。 廠領導回答說:“只要你能夠取代普塞,你不但可以不再幹運垃圾的工作,而且從現在開始,你的月薪也跟普塞一樣,每月薪金為10000歐元 。”麥森陶瓷廠終於又開始運轉了。貝特格,這位當初的垃圾工,做夢也沒有想到拿這麼高的工資。如今,麥森已成德國陶器重鎮,而貝特格的名氣也遠遠地超過了義大利任何一位頂級技師。

  機會總是為那些準備充足的人而留著的,不管你現在從事何種工作,只要你擁有渴望成功的夢想,夢想就有變成現實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