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於虎的典故

  出自《禮記·檀弓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苛政猛於虎也”來自《禮記·檀弓》。根據《漢書?藝文志》,禮記是孔子的弟子,聽孔子傳授有關禮儀的學問,記下筆記集結成書的。也有另外的說法是孔門更後面的弟子,去收集有關於禮儀學問的書籍編輯而成的。在古書中所謂的“記”,通常指的都是經書的註解,而禮記不僅僅止於對禮儀作註解,內容還包括了對古代禮節的闡述,是彙編古代禮學的重要著作。

  “苛政猛於虎也”說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回,孔子路過泰山,在泰山旁邊的一處墳墓前,看見一位婦人,正十分哀傷的哭泣。孔聽到這哀悽的哭聲,讓子路上前去詢問。子路問:大娘,您哭的這樣的悲哀,是不是有什麼傷心事兒呀?這位婦人回答說,我公公被老虎吃了,我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現在我兒子又被老虎吃了。子路於是問,那您為什麼不離開這兒呢?婦人說,到處都是苛政啊!孔子感慨萬千地對學生們說,千萬記住啊!苛政猛於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凶猛可怕啊。

  從孔子所在的春秋時代,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是在這個世界上,還是常常聽說在許多國家存在著苛政,也還常常聽到有人甘願冒著生命危險,流離失所,逃離本國,去別的國家去當難民。這些難民寧願在收容國過著貧困的生活,也不願意再回到母國。這不就印證了孔子所說的“苛政猛於虎也”。

  〖原文〗:孔子適齊,過泰山,有婦人哭於墓,使子路問之。答曰:昔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婦曰:無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禮記·檀弓》***

  【釋義】統治者的苛刻統治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凶惡暴虐。苛政,指統治階級對人民進行殘酷壓迫剝削的統治,包括政令、賦稅等。

  用法:一般作賓語、謂語。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苛政猛虎、繁苛重賦;

  反義詞:輕徭薄賦;

  例句:在漫長的封建年代裡,每朝每代都是苛政猛於虎。

  相關人物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也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後裔、宋國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稱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夏邑。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其官職為陬邑大夫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原姓子***,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樑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另一說法為孟皮小時候爬樹摔下來***。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於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又因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

  孔子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時候,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讚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等為豪。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於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到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後升任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後又升任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公檢法司最高長官***;五十六歲時,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由於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官員晉升標準,因此為代理宰相***。

  孔子執政僅三個月,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奸佞之人和刁民紛紛出逃;同時,孔子還通過外交手段,逼迫齊國將在戰爭中侵略魯國的大片領地還給了魯國。孔子傑出的執政能力讓齊國倍感威脅,於是設定送魯哀公美女良馬從而讓魯國國君沉溺與酒色中這樣卑鄙的計謀,以此擠走道德至聖的孔子。孔子離開魯國後周遊列國,雖然大多數時候都受到了國君的禮遇,但由於孔子堅持的政治理想與當時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歷經十四載不得重用。於是孔子於公元前484年六十八歲時返回魯國。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可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樑。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曾修《詩經》、《尚書》,定《禮記》 、《樂》,序《周易》,作《春秋》***有說法為《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