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貨幣是怎樣的

  明代以白銀作為法定的流通貨幣,一般交易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和銅錢組成了貨幣主體。但明代初期曾用鈔不用錢,後改為鈔錢兼用,以紙幣為主,奇怪的是明代只發行一種"大明寶鈔"紙幣。明代基本是一個皇帝鑄一種年號錢***亦有幾代未鑄錢***,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由於明代與日本及歐洲間出口貿易的發展,大量白銀從海外通過東南沿海流入內地。 國初雖然鑄有“洪武通寶”銅錢,洪武八年***1375***又發行寶鈔作為法定貨幣,但銅錢形制濫惡、使用不便,寶鈔貶值嚴重,白銀不可遏止地成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貨。碎銀通貨的便捷,使得前期由於幣制混亂造成的通貨膨脹得到抑制,貨幣經濟得以發展。

  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該紙幣貫行於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於當時缺銅,於是明洪武七年頒佈“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

  大明寶鈔印框高約30釐米、寬約20釐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但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耐久,且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氾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以失敗告終。

  延伸閱讀

  寶鈔提舉司是中國明代發行紙幣的專門機構,於洪武八年***1375年***成立,下設鈔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寶鈔提舉司成立之初隸屬於中書省,罷中書省後,隸屬於戶部,其所發行的大明寶鈔是明朝發行的唯一紙幣,並貫行於明朝始末。

  抄紙將紙漿製成紙張的工藝過程。現代造紙業中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即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形成溼的紙頁,再經壓榨脫水、烘乾而製成紙張。

  紙幣的歷史淵源可上溯到戰國的質劑,西漢的皮幣,唐代的飛錢,宋初的便換、茶引、鹽鈔等。但質劑、茶引、鹽鈔尚屬不同型別的交易證券,飛錢、便換僅類似近代的匯票,皮幣雖與紙幣性質相近,卻因定價太高,只用於王紙幣侯宗室的朝覲聘享,並未真正成為流通手段。北宋的交子,始系比較完全意義的紙幣。

  交子最早產生在宋初的四川。當時四川通行鐵錢,體積大、分量重、價值小,不便交易、攜帶,難以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成都16家富戶聯合集資,印造交子。交子上印有房屋、樹木、人物、密碼、花押等圖樣,票面金額臨時填寫。它既可隨時兌現,又能定期流通,其期限以三年為一界,界滿發行新券,掉換舊券。可是,這些制度只是出於民間約定,尚未具有法律效力。後因富戶破產,交子無法兌現,以致信譽掃地,不能維持下去。仁宗天聖元年***1023***,政府設立益州交子務,交子改由官辦,禁止私造。至此鈔法作為法制,才正式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