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的歷史典故是哪一個

  朝令夕改的意思是形容政令多改;使人民無所適從。那麼朝令夕改有什麼精彩的典故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朝令夕改典故,供大家閱讀!

  朝令夕改典故

  漢.鼂錯〈論貴粟疏〉***據《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引***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給繇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覆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樑***〔粱〕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遊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朝令夕改”原作“朝令暮改”。鼂錯是西漢時的著名政治家,他曾提出不少對國家政策重要的建議,因此有“智囊”的美稱。漢文帝時,鼂錯眼看當時農民與商人貧富懸殊,農民辛苦的耕種才得些許糧食,政府徵收糧食的時間卻沒有固定的時間和標準,常常早上的規定,到了晚上就改變了。農民們為了急於納稅,有存糧的只有被迫將糧食半價賣出,沒存糧的只得用加倍的利息向人借貸,或者賣掉田地房屋,甚至賣掉自己親生的兒孫來還債。商人趁著需用很急的時候,將積存的貨物賣掉,獲得暴利。這種情形嚴重的影響到當時的農業生產。所以鼂錯向漢文帝上了一篇〈論貴粟疏〉,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朝廷應當抬高糧食的價值,鼓勵人民從事耕種,並讓有錢的商人捐糧買爵。國家有了充足的存糧,賦稅就可減輕,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就會富強安樂。後來“朝令夕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政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出現“朝令夕改”的【成語出處】如《舊唐書.卷一一五.柳公綽列傳》:“長慶元年,罷使,復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時河朔復叛,朝廷用兵,補授行營諸將,朝令夕改,驛騎相望。”

  朝令夕改解析

  [釋義] 早上發的命令;晚上就改變。形容政令多改;使人民無所適從。

  [語出] 《漢書·食貨志上》:“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正音] 朝;不能讀作“cháo”。

  [近義] 朝三暮四 朝秦暮楚

  [反義] 一如既往 一成不變

  [用法] 多用於政策、法令和主張的時常變更。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分句。

  [結構] 連動式。

  朝令夕改造句

  1.改革的方針政策應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如果朝令夕改,變化多端,將失信於民。

  2.如果政府政策搖擺,朝令夕改,讓人民無所適從,必然怨聲載道。

  3.公司主管常常不考慮現況就下指示,然後又朝令夕改,弄得大家疲於奔命,怨聲載道!

  4.改革的方針政策應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如果朝令夕改,變化多端,將失信於民。

  5.家中有外傭的家庭,爸爸、媽指導外傭與自己應用同樣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勿朝令夕改,否則外傭與孩子會感到無所適從。

  6.看今朝生活如湖水般平靜無瀾,憶往昔活得如大海般波瀾壯闊;看今朝錢庫如蝸牛般原地踏步,憶往昔花錢如大象般大手大腳;看今朝朝九晚五般墨守成規過,憶往昔朝令夕改般創新彰個性;人生在世向前看而不能向後看,昨日已成回憶歷史還靠今日創!

  7.在力拓案件中,向世人展現了中國市場環境的大觀園:貪汙腐敗、法律法規的朝令夕改、中國政府控制和盤剝外國公司的決心。

  8.愛如果可以朝令夕改,便不值得我們如此珍惜了。只要他不負我,我的承諾,便是一生。

  9.王莽掌權後,“託古改制”,朝令夕改,增加捐稅和徭役,更加造成社會經濟的大混亂,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

  10.打,有官兵表示寧可棄械投降,也不願為這種朝令夕改的決策犧牲。

  11.法律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法出多門。

  12.一位現役軍官說,陳水扁反覆不定,軍人已懶得理會,如果兩岸真的開打,有官兵表示寧可棄械投降,也不願為這種朝令夕改的決策犧牲。

  13.一位現役軍官說,扁反覆不定,軍人已懶得理會,如果兩岸真的開打,有官兵表示寧可棄械投降,也不願為這種朝令夕改的決策犧牲。

  14.其三是,黨爭不斷,攀附權勢宦官,氣節全失;而言官尚意氣,攻殲迭起,致使朝廷政令朝令夕改,輔弼難以做事。

  15.老秦,我算是看出來了,你恨透這幫瞎指揮的外行了,朝令夕改,首鼠兩端,這樣的人竊據高位,是我國情報界的災難啊。

  16.家中有外傭的家庭,爸爸、媽指導外傭與自己應用同樣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勿朝令夕改,否則外傭與孩子會感到無所適從。公司主管經常不斟酌現況就下唆使,而後又朝令夕改,弄得大家疲於奔命,口碑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