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廊橋的歷史
安順廊橋位於成都府河與南河交匯處的合江亭旁,橫跨南河,安順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初的建築蹤跡可以追溯到元代。下面給大家介紹。
安順廊橋到底是什麼時候修建的,現在還無從考證,關於它的最確切記載,在清朝康熙初年,安順橋被稱為虹橋。到了乾隆年間,由於橋身破敗,橋體岌岌可危,當時的華陽縣令安洪德便發動民眾,重新修築了這座橋,並給它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安順橋,意在求個平安順利的好兆頭。風雨三百年後,安順橋被一場罕見的洪災沖毀。二十一世紀初,安順橋幾經修建才得以恢復其大致的原貌。
這座橋全長81米寬6米,有著明清風格。橋面通道及欄杆均由青石製成,橋欄杆上雕有梅,蘭,竹,菊等代表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圖案,橋墩上配有兩個水獸鎮橋。橋的兩側各有一座仿古牌坊,橋面和牌坊紅牆青瓦,飛簷翹角,曲欄迴廊,高度濃縮了中國民族建築風格之精華。
現在的安順廊橋已不僅僅是方便人們過河的“天塹”,聰明的成都人在廊橋內搭建了高檔的餐廳和休閒娛樂場所,在給來往的中外遊人帶來古色古香的文化內涵的同時,更賦予了它新的作用和意義,是一座集歷史、文化、商貿、餐飲、行人功能為一體的景觀橋。
相關人物:
安洪德
[清]山東聊城人。拔貢,乾隆***一七三六―一七九五***中知華陽縣。建置潛溪書院、安順橋等,自出俸錢,不煩民力。工書,筆法蒼勁。《益州書畫錄續編》
延伸閱讀:
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安順廊橋是他印象中較為深刻的四座大橋之一。二十一世紀初,安順橋幾經修建才得以恢復其大致的原貌。 直到2000年成都府南河工程指揮部重新設計建造,經過三年地精心雕琢,嶄新的安順廊橋於2003年8月3日亮相。
府河,亦稱溳水。發源於湖北大洪山麓,其流域大部在古德安府***今湖北省安陸市***境內而得名。溳水源頭一支名大溳水,即洪沙河,源於洪山靈官埡;另一支名小溳水,源於小寨子山。大小溳水於上游湖北省隨州市茅茨畈匯成主幹,經隨州市區至淅河,又東南流經湖北廣水市馬坪、長嶺崗、平林進入安陸市境,自北而南經青龍潭、三陂港、洑水、府城至巡店。後幾經輾轉,過湖北雲夢,經湖北孝感穿武漢市東西湖區,是東西湖、黃陂兩區的界河,匯灄水,至武漢漢口諶家磯注入長江。具稱之為溳水流域。全長38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