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克林頓是誰

  克林頓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英國指揮官,是一位尊貴而受敬重的軍官。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歷史上克林頓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克林頓的簡介

  陸軍將領亨利·克林頓爵士,KB***General Sir Henry Clinton,1730年4月16日-1795年12月23日***,英國陸軍軍官及政治家,早年曾參與七年戰爭,1778年5月至1782年2月任北美英軍總司令,其間為美國獨立戰爭的英方最高指揮,在任期間曾經成功在1780年5月攻下革命軍重要據點查爾斯頓,俘虜敵軍5,000人。惟後來在北美南方戰事上連番失利,終在1781年10月見證英軍在約克鎮圍城戰役大敗,不久以後被召回英國。返國後他曾於1783年出版Narrative of the Campaign of 1781 in North America一書,書中為自己澄清及辯護,並將英方戰敗原因歸咎於前下屬康沃利斯勳爵,使兩人的惡劣關係公開。另一方面,克林頓與紐卡斯爾公爵家族具有親戚關係,在其協助下,他曾自1772年至1784年及自1790年至1795年出任下議院議員。克林頓爵士來自一軍事世家,祖上早於1066年已為皇室效力,父親為軍人。除他以外,克林頓的其中兩名兒子後來亦在軍中擔任要職。

  克林頓的生平簡介

  亨利·克林頓在1730年4月16日生於紐芬蘭,伯父是第七代林肯伯爵,父親喬治·克林頓***約1686年-1761年7月10日***在他出生時時任紐芬蘭總督,至於母親則是斯蒂芬妮·卡爾***Stephanie Carle***。克林頓的父親曾於1743年至1753年出任紐約皇家總督,因此他的童年也是在紐約渡過。克林頓一家本身與紐卡斯爾公爵的家族有親戚關係,所以克林頓與他的父親亦得到了紐卡斯爾公爵家的提攜。其中喬治·克林頓得以先後成為海軍將級軍官及紐約總督,也是托賴第一代紐卡斯爾公爵的安排而成。日後克林頓的前途也與紐卡斯爾公爵家族不無關係。

  克林頓大約在1748年的時候開始在紐約的民兵部隊服役。到1751年,他前往英格蘭加入英國陸軍,並在透過家族出資下在科爾德斯特里姆衛隊任,至1758年獲調遷到第1步兵衛隊出任,該衛隊在稍後更名為擲彈兵衛隊***Grenadier Guards***。在1760年至1762年期間,克林頓在七年戰爭的晚期擔任不倫瑞克的斐迪南公爵的副官,頗獲讚賞,使他在1762年獲軍方擢升為陸軍。七年戰爭完結後,他獲委派指揮一個步兵軍團,後於1772年獲晉升為。在同年,克林頓進而得到親戚第二代紐卡斯爾公爵的幫助,使他當選下議院約克郡的自治鎮橋***Boroughbridge***選區議員;到1774年10月,他轉而成為諾丁漢郡紐華克***Newark***選區議員,此後他一直保有議席至1784年為止。

  在1775年3月,為鎮壓北美的十三州殖民地革命,英皇喬治三世派兵前往當地,並分別以克林頓、威廉·何奧及約翰·伯戈因***John Burgoyne***領軍,以加強英軍在波士頓的守備。在克林頓等援兵抵達波士頓以前,當地英軍自4月一直遭到圍困,在同年6月17日,克林頓參與由何奧等指揮的邦克山戰役***Battle of Bunker Hill***,雖然成功將革命軍驅離波士頓港以北的高地,但英軍卻在戰事中損失1,000兵馬,付出沉重代價。此後,為免在重蹈覆轍,克林頓曾向何奧強烈要求在波士頓港以南的多爾切斯特高地***Dorchester Heights***駐兵佈防,以防被亂軍佔領,但建議未獲何奧採納。到1776年1月,克林頓獲派率兵1,500人向南探索,以考察南、北卡羅萊納地區的軍事機會。克林頓出發後不久,多爾切斯特高地果真在同年3月被革命軍佔據,革命軍更在該地築壘建寨,最終迫使英軍棄守當地,並撤退到新斯科舍的哈利法克斯。

  在1776年6月,克林頓所率部隊嘗試進攻南卡羅來納查爾斯頓的沙利文堡***Fort Sullivan***,但以大敗告終,事後他更被召回英方大本營。這次的進擊雖然是與皇家海軍合作,但克林頓嚴重低估查爾斯頓的革命軍數目,以致戰事大失預算。另一方面,海軍指揮彼得·帕克爵士***Sir Peter Parker***亦低估了沙利文堡的防禦程度,使海軍方面對沙利文島上莫爾特里堡***Fort Moultrie***的進攻被迫中途腰斬,英方分遣艦隊損失慘重。這次參與進攻的將士還包括了查爾斯·康沃利斯等人。

  克林頓與其麾下25艘船艦在1776年8月重歸大隊,並與何奧的主力進攻紐約市。克林頓曾建議英軍由哈德遜河入侵,但何奧未有接納。此後,英軍駐紮於長島上的格雷夫森德,並採納了克林頓提出的新方案,使英軍在隨後的長島戰役中取得重要勝利,他事後因功獲擢升為。在12月,他又奉何奧之命率兵6,000前往羅德島,並輕易取下紐波特。在1777年4月,克林頓復獲英廷頒授KB勳銜,以示嘉獎他在攻佔紐約時所作的貢獻。

  返回英國以後,克林頓因帶領英軍戰敗,導致名聲不佳,返國後沒有再獲重用,也漸被公眾所淡忘。但為了對自己在戰爭中的表現作出澄清及辯護,他在1783年出版Narrative of the Campaign of 1781 in North America***《1781年北美戰事敘事》***一書,當中對前部下康沃利斯多有指責,令康沃利斯相當不滿,兩人惡劣關係亦隨之公開。到1784年,他又退出下院,選擇漸漸淡出公眾場合。

  一直到1790年,克林頓再次在第二代紐卡斯爾公爵的協助下,透過購買屬於“口袋選區”的康沃爾郡朗塞斯頓***Launceston***選區而重任下院議員,至1793年10月復獲軍方授予陸軍軍銜。晚年的克林頓爵士再次獲得起用,於1794年7月獲委任為直布羅陀總督,可是,這時的克林頓已經頑疾纏身,以致久久未能成行,結果總督一職改由查爾斯·奧哈拉***Charles O'Hara***以副督身份暫代。克林頓始終也沒有痊癒過來,在1795年12月,他進行一項小型手術移除膝蓋的膿瘡,但是手術失敗,數日後在12月23日卒於倫敦攝政公園附近的波特蘭廣場家中,終年65歲。他死後遺體安葬於溫莎堡附近的林肯禮拜堂。

  克林頓的歷史評價

  克林頓爵士在任北美英軍總司令四年時間,最終以混亂和戰敗劃上句號,他的名字在後世時常與英軍在美國獨立戰爭戰敗聯在一起,但不少歷史學者也多將英軍戰敗歸咎於其副手康沃利斯,[6]至於克林頓本身在戰後亦曾出書為自己平反和辯護。一位曾效力克林頓的威姆斯***Major Wemyss***評論到,他“是一位尊貴而受敬重的軍官,有德意志式的作風;他曾為普魯士的斐迪南王子兼不倫瑞克公爵服役。他為人自負,接受奉承,對所有與軍事無關的事物感到厭惡,過份地被副官和愛將所誤導。”此外,陸軍查爾斯·斯圖爾特爵士***Sir Charles Stuart,1753年-1801年***更曾刻薄地批評他“無能力指揮一隊騎兵,指揮一隊軍隊完全可以以白痴來形容。”歷史學者麥克西則持相反意見,認為他在戰場上是位具才華的。至於威姆斯認為,克林頓的真正弱點在於,他所專注的事務過份狹隘,加上缺乏自信,對管治構成致命一擊。他指出,作為總司令,克林頓對北美殖民地的民意缺乏真正掌握,同時錯誤衡量保皇黨的價值,除此之外,他還難以與同僚相處、具妒忌心、壞脾氣、以及太易論斷別人,正如在1778年時候,他就曾與何奧意見不合,而在他出任北美總司令任內,亦與同僚爭吵不斷,這都對英軍在戰爭中的整體表示構成一定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