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的歷史評價

  高俅***?-1126年***,北宋末年權臣,與蔡京、楊戩、童貫合稱北宋末年四大奸臣。有人單純地認為,高俅僅僅是因踢得一腳好球而得到皇帝寵愛以至平步青雲。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施耐庵的小說《水滸傳》中,高俅作為反面人物、十惡不赦的大奸臣而廣為人知。他以一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場,因為具有很高的蹴鞠技術,被喜愛蹴鞠的端王所賞識。在端王登基成為皇帝后,高俅便飛黃騰達,很快官至太尉。他陷害林沖,手段之毒辣,心計之精巧,讓開卷不久的讀者瞠目結舌!120回《水滸傳》結束,108條梁山好漢被高俅陰謀陷害幾近死絕。

  金聖嘆在評《水滸》時說過:“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作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於是,眾口鑠“金”,高俅在小說《水滸傳》中扮個丑角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受過也就不足為怪了。

  高俅的人物結局

  《蕩寇志》***《結水滸傳》***也有關於高俅結局的故事。

  《蕩寇志》續貫華堂本《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回“梁山泊英雄驚噩夢”故事,作者俞萬春。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俞萬春感兆。清道光六年***1826年***,俞萬春初創《結水滸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始竟其緒。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俞萬春未遑修飾而歿。其子俞龍光手校之,清咸豐元年***太平天囯元年,1851年***,俞龍光作識語。清咸豐三年***太平天囯三年,1853年***,《結水滸傳》初刻本付梓。清同治十年***1871年***,《結水滸傳》重刻本問世。《結水滸傳·引言》曰:“當年宋江並沒有受招安平方臘的話,只有被張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話。”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謂:“《結水滸傳》七十回,結子一回,亦名《蕩寇志》,則立意正相反,使山泊首領,非死即誅……。書中造事行文,有時幾欲摩前傳之壘,採錄景象,亦頗有施羅所未試者,在糾纏舊作之同類小說中,蓋差為佼佼者矣。”

  《蕩寇志》第一百三十二回《徐虎林捐軀報國,張叔夜奉詔興師》***節選***: 次日,有一太學生,姓陳名東,應直言之詔,挺身上疏。天子聞有諫疏,甚喜,看其疏中寫道:“今日之事,蔡京壞於前,樑師成陰賊於內,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勔聚怨於東南,王黼、童貫結怨於遼、金,敗祖宗之盟,失中國之信:惟此六賊,罪惡貫盈。今蔡京、童貫既已伏誅,而樑師成等四人猶在,願陛下明昭睿斷,速正典刑。”天子覽畢,便傳張叔夜、賀太平進宮,問:“此奏何如?”張、賀二人極言陳東所奏甚是,因共陳六人劣跡。天子嘆道:“朕為此輩欺矇久矣。”便傳旨將樑師成、李彥、朱勔、王黼盡行正法。叔夜因奏:“朝中尚有一賊,皇陛下去惡務盡。”天子問是何人,叔夜便將高俅劣跡一一陳說。天子道:“縱此人於朝端,皆朕之不明所致,今日豈可尚道典刑。”便立將高俅拿下,將傢俬盡行抄沒,不日將高俅發配滄州去了。 《蕩寇志》第一百三十三回《衝頭陣王進罵林沖,守二關雙鞭敵四將》***節選***: 這日,宋江正在忠義堂議事,忽報朱仝、雷橫自鹽山回來。宋江急令進見。朱仝、雷橫一齊進來,與宋江及眾人相見了。宋江開言問道:“近日鹽山之事何如?”朱仝、雷橫齊道:“仗哥哥洪福,鹽山近日倒十分興旺。緣鄧、辛、張、陶四將都調開了那裡,我們因得聯絡了蛇角嶺、虎翼山兩處人馬,借糧屯草,招兵買馬,重複整理事業。近聞大寨被兵如此緊急,小弟們卻日在記掛。若非戴院長到來,說出後山小洞之路,弟等正無從進來。不識寨內情形如今怎樣了?”宋江嘆口氣,將所有情形一一說了。朱仝、雷橫都道:“如此怎好?”吳用道:“二位兄弟休要著急,小可自有排程。只是二位兄弟來得正好,就在寨中辦事,不必回鹽山去了。”宋江便吩咐開筵為二人接風。席間,朱仝、雷橫捧出一個大圓包來。眾人啟看,乃是一顆首級,細細一看,正是高俅。眾人齊問何處取來,朱仝、雷橫道:“小弟在鹽山時,聞得這奸賊犯了事,發配在滄州。小弟因與鄧、王二兄弟商議,起了兵馬,去打滄州,活捉了這個賊來,照那年林兄長處治小賊的法兒處治了他。因想林兄長與他切齒深仇,特地取來與他舒氣。”眾人嗟嘆不已。吳用道:“這顆頭來得正好。林兄弟現在患病,大半由於舊時的怨氣。難得二位兄弟取了這高賊的頭來,何不與他看看,以解其悶?”朱、雷二人忙問:“林兄長患了甚病?”宋江將王進辱罵的情由說了。朱全、雷橫道:“既如此,這顆頭與他一看,必定霍然病癒。”大眾稱是。 當時吃了酒飯,同到林沖房內。林沖臥床半月有餘,僅存一絲一息,不能起床。忽聞朱、雷二人來探病,便勉強應酬了幾句。朱、雷二人齊道:“恭喜林兄長,有一件事,小弟們報得仇來。”林沖問是何事,二人便將高俅首級捧上道:“這是高俅的頭,小弟如此如此取來,特為兄長解悶。”林沖一見,呼的坐起身來,接了高俅的頭,看了一看,咬著牙齒道:“我為你這廝身敗名喪,到今日性命不保,皆由於你!”言畢,將頭擲出窗戶之外,摜為齏粉。林沖狂叫一聲,倒身仰臥而絕。眾人大吃一驚。急前看時,果然氣息毫無,認認真真的死了。大眾痛哭一場。惟宋江哭得個死去還魂。當時收殮安葬了,宋江仍與吳用等商議拒敵官兵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