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發護理方面論文

  為了適應醫療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培養新一代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臨床人才的需要,應對護理學臨床實踐教學方法進行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護理實踐教學質量。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談骨科患者術後急性疼痛護理管理

  摘要:患者一般在術後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狀,尤其是骨科患者,在術後可能由於身體素質或是手術縫合不充分,容易出現急性疼痛,如何提升骨科患者術後急性疼痛的護理質量,成為當前護理工作中的棘手問題。一般情況下,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提供骨科術後疼痛護理指導,不僅可以幫助患者緩解疼痛,還能縮短康復週期,一定程度上降低術後併發症發生率,提高手術治療成效和手術安全性。本文圍繞急性疼痛的概念、管理現狀、術後疼痛影響因素、疼痛護理管理方法等進行了分析,以期為臨床骨科疼痛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骨科手術;急性疼痛;護理管理

  疼痛是大部分骨科疾病的共同特點,也是骨科疾病的首發症狀[1]。且骨科手術創傷較大,會對機體各系統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進而出現一些併發症,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及時、有效、正確地處理術後疼痛,減少術後併發症,提高患者舒適度,促進患者康復,是骨科醫務人員乃至整個醫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查閱文獻並梳理了術後的鎮痛管理,以期對臨床骨科疼痛管理工作提供參考建議。

  1疼痛的概念

  國際疼痛協會將疼痛定義為一種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感受,並且伴有一定程度的組織損傷[2]。按照疼痛持續時間與損傷組織癒合情況,可將疼痛分成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可在原發疾病與組織損傷癒合後持續存在;急性疼痛持續時間不足1個月,且和手術創傷、疾病狀態及組織損傷相關。術後疼痛指的是手術之後立即出現的急性疼痛,是臨床中最急需處理、最常見的疼痛型別,也是骨科患者術後共有的表現[3]。若未在術後疼痛初始狀態進行控制,就可能發展成難治性慢性疼痛,給患者造成精神和軀體上的雙重打擊。及時、有效地處理術後疼痛,是骨科患者術後鎮痛管理的關鍵。

  2國內疼痛管理現狀

  在深入開展“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下,如何減輕患者術後疼痛,提高患者舒適度,是廣大醫務人員共同關注的問題,這與2011年出臺的《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中將“疼痛治療管理與持續改進”列入評審標準的要求是一致的。疼痛控制的最終目標是疼痛的完全緩解,當前臨床中疼痛控制手段雖有了不斷地更新和改進,但術後疼痛管理不善仍存在。鄢建勤等[4]調查顯示,有56.1%的患者術後疼痛未做任何處理;43.9%的術後患者鎮痛不全。此外,有文獻報道,術後疼痛超過中度的患者約為58.27%[5],以上各項資料均提示我國的術後疼痛管理質量尚不理想。

  3術後疼痛的影響因素

  3.1與手術創傷有關的因素

  手術創傷是術後疼痛的主要原因,疼痛程度與手術型別、切口深度等有關[6-7]。一般而言,手術型別不同,對組織造成的損傷程度也不同,而脊柱、開胸、開腹、骨關節矯形等手術造成的術後疼痛最為嚴重[8]。這類手術切口往往深達深部組織及肌腱,甚至出現骨膜剝離等。XU等[9]在“Pain”上發表的研究顯示:在小鼠足底切口模型中,單純面板切口組在術後第1天引起防禦痛,與假手術組無顯著差異,而面板加深部組織切口組與假手術組相比,防禦痛更嚴重。這說明深部組織才是形成防禦痛的主要部分。骨科手術患者綜合具備了以上的因素,術後隨著麻醉作用的消失,感覺切口即開始疼痛,超前鎮痛是解決這類疼痛的最佳管理實踐。

  3.2與患者有關的因素淤

  對術後疼痛觀念及態度錯誤。疼痛屬個體化的主觀感受,患者的主訴是評估疼痛及其程度的金標準[10]。在臨床實踐中,因患者性格、年齡、文化水平、個人經歷等存在個體差異,對疼痛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異,普遍認為術後疼痛不可避免,經常強忍,不主動說明;不相信疼痛是可通過各種干預手段而得到控制的;甚至害怕藥物成癮而拒絕鎮痛治療。患者對疼痛的認知和態度是影響術後疼痛管理的重要因素[11],如患者不能如實主動主訴疼痛,醫生、護士便難以實施有效的鎮痛。因此,普及疼痛知識、改變錯誤的疼痛觀念尤為重要。向患者普及疼痛知識,增加患者對疼痛的理解,進而改變患者對疼痛控制的認知,糾正對止痛藥物應用的錯誤認知,使其積極主動地配合疼痛管理。於對鎮痛藥物認知障礙。王峻等[12]研究指出:約25%的患者在感到疼痛時,經常會選擇忍受,當忍受不了的時候,才會告知護士;約45%的患者擔心服用止痛藥物會上癮或者損傷大腦;約20%的患者對疼痛存在恐懼;等等。宋仙英等[13]研究顯示,術後失眠患者中約73.9%的原因是疼痛,不35.3%的患者拒絕或減少功能鍛鍊的原因為疼痛。這些都由於患者對鎮痛藥物缺乏認知、對鎮痛技術不信任所致,擔心藥物有副作用,影響傷口癒合等,進而造成很多患者均選擇強忍疼痛,不願配合功能鍛鍊與肢體活動,導致便祕、深靜脈血栓、關節僵硬等併發症頻發[14]。事實上,當患者瞭解了鎮痛藥物發生成癮性機率較小、不會影響傷口癒合、有助於術後早期康復時,多數患者均願意接受鎮痛治療,並積極參與和主動配合術後的疼痛管理。因此,良好有效的疼痛教育是提高患者疼痛認知的關鍵。

  3.3護士綜合素質因素

  在日常疼痛管理中,護士和患者的接觸最為親密。為此,護士的技術水平、疼痛知識對疼痛控制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有研究顯示,國內81.3%的醫務人員從未接受過疼痛管理培訓或繼續教育[15]。據葉贇等[16]研究顯示,在外科護士中僅41.2%參加過疼痛知識培訓,29.1%從未意識到要接受患者的疼痛主訴。此外,目前無規範的疼痛護理管理標準也是原因之一[17]。以上種種資料表明,目前我國護士的疼痛知識仍比較匱乏,疼痛管理理念未及時更新,導致疼痛護理實踐無標準參考,部分護士在施行藥物鎮痛時,常誇大藥物危害性,特別是成癮性方面,評估疼痛時普遍認為患者高估了自己的疼痛等。護士疼痛護理知識匱乏的原因主要有:疼痛知識培訓不不繫統、不專業;缺乏有指導作用、最新的疼痛知識資源;大部分醫院仍普遍缺乏疼痛專科專職護士[18]。由於條件限制,護士深造學習的機會相對較少,護士獲取疼痛知識的途徑主要為臨床實踐、查房、專業知識講座、專業書籍等。同時也存在忽視自身知識學習的問題,難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流於表面,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中很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漏洞和不足,易造成醫療事故出現,影響患者術後手術成效[19-20]。

  3.4醫生疼痛知識掌握程度因素

  醫生對術後疼痛管理不夠重視,疼痛管理知識不足[21],從某種程度而言,醫生對疼痛知識的瞭解影響術後疼痛管理質量。隨著鎮痛治療的普及和鎮痛模式的更新,醫生只有真正的重視患者疼痛,主動了解和掌握疼痛控制方法及措施,不斷更新疼痛管理知識,才能滿足臨床需要,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在臨床實踐中,醫生往往更注重疾病治療與康復,只在患者主訴疼痛或要求使用止痛藥時,才會給予鎮痛治療。鄭儒君等[15]對醫務人員關於KASRP問卷的調查中,醫生的疼痛管理知識答對率僅為54.8%。

  3.5其他因素

  護理人力、醫療服務體系、疼痛管理制度等均是實現有效疼痛管理的重要因素[21],同時也都有可能成為疼痛管理的影響因素。護理人力不足,工作任務繁重仍是當下一些醫院的臨床困境;部分鎮痛藥物不在政策報銷範圍內,且費用昂貴,患者難以承擔;我國目前尚缺乏科學、規範的術後疼痛管理制度及評估體系。這些因素終將制約疼痛管理的發展,需要管理者們從源頭抓起,從根本上解決。

  4術後疼痛管理的內容及措施

  4.1正確的疼痛評估

  淤疼痛體驗是個體性主觀體驗,護士在處理患者疼痛時,應將自己的評估和患者的疼痛體驗相結合作出正確的評估。於術後疼痛評估不僅是對患者靜息痛的評估,即休息疼痛,還包括患者咳嗽、功能活動、深呼吸時的疼痛,只有將患者功能活動疼痛控制在臆4分[5],患者才會配合術後功能鍛鍊,進而減少術後併發症。盂採用合理的評估工具評估患者疼痛。常用的疼痛評估工具有:文字描述評分法***VDS***、數字評分法***NRS***、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評分法、McGill疼痛調查問卷評分法***MPQ***和術後疼痛評分法[22],這些方法適合於大手術術後或氣管插管無法說話者,在使用時,應在術前對患者進行手勢表達訓練,以瞭解患者疼痛情況,目前尚未普及使用。此外,特殊患者可使用特殊疼痛量表,如患兒可使用“兒童疼痛評估工具”等。每種工具都有其特性及優劣,使用時應參考患者的主訴及個人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對疼痛的耐受性等,來選擇適合的鎮痛藥物,制訂個體化疼痛方案[23],從而提高患者術後的鎮痛效果。

  4.2疼痛評估的頻率

  相關疼痛指南[24]推薦的疼痛評估頻率:淤對所有入院患者予以疼痛評估;於在住院期間,對患者疼痛情況予以動態評估;盂以下情況需要再評估:更改鎮痛方案後、非消化道給鎮痛藥30min後、口服鎮痛藥1h後,倘若疼痛再次評估結果理想,可恢復常規評估,在患者可正常睡眠時,無需再疼痛評估,以免影響患者睡眠;榆在評估患者疼痛程度時,不僅要評估靜息痛,還要評估活動時的疼痛程度。

  4.3疼痛護理干預措施

  根據《骨科常見疼痛專家處理意見》[25]總結出以下措施:淤疼痛宣教;於合理評估;盂超前鎮痛;榆多模式鎮痛;虞個體化鎮痛。在患者入院時,評估其疼痛情況,瞭解患者疼痛認知,以給予疼痛知識教育;在術後的鎮痛過程中,針對患者手術的性質及部位,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及時、準確地進行鎮痛處理;患者術後疼痛劇烈,在藥物鎮痛作用未徹底消失之前,給予超前鎮痛,對於使用鎮痛泵***PCA***自控疼痛的患者,要告知其提前有效按壓泵;通常可將作用機制不同的鎮痛藥物聯合使用,達到協同或相加鎮痛效果,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根據患者個體差異,採用個體化用藥方法,以最小鎮痛藥物劑量取得最佳鎮痛效果。

  5結語

  綜上,今後在骨科術後疼痛的護理管理實踐中,需加強醫、護、患的溝通及多科協作;加強疼痛知識宣教,提高患者對術後疼痛的認知;醫護人員應加快對術後疼痛管理觀念的轉變,準確、及時地推行有效的鎮痛模式;綜合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選擇合適的鎮痛方案,及時追蹤和評價患者的鎮痛效果,使術後疼痛管理持續有效改進;管理者應從高層面分析制約疼痛管理髮展的諸多因素,培養疼痛專科護士,採取多形式教育提高床邊護士疼痛護理知識與臨床實踐能力,逐步提高術後疼痛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1]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7.

  [3]徐建國,吳新民,羅愛倫,等.成人術後疼痛處理專家共識[J].臨床麻醉學雜誌,2010,26***3***:190-196.

  [4]鄢建勤,王英,唐岸柳,等.湖南三大省級醫院術後疼痛現狀調查[J].中國現代醫學雜誌,2011,21***11***:1384-1387.

  [5]童鶯歌,劉敏君,劉冬華,等.5所三級醫院術後疼痛管理質量評價分析[J].中華醫院管理雜誌,2013,29***1***:24-28.

  [6]劉勝男,張春理,高小雁,等.骨折患者疼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管理雜誌,2013,13***4***:250-251.

  [7]王玲,王淑萍.骨關節術後疼痛鎮痛護理的現狀與進展[J].醫學資訊,2014,10***29***:347.

  [8]於翠萍,安建雄.臨床急性疼痛管理進展[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0,2***4***:108-112.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