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巨集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範文***2***
杜巨集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範文篇3
我是內蒙古呼倫貝爾日報社記者於雪丹,也是杜巨集烈士犧牲後深入伊木河採訪的全國第一個媒體人。這次採訪,是我十幾年記者生涯中最為難忘的一次,給我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感動、激勵和震撼。
說實話,採訪之初,我也曾在內心產生質疑:艱苦偏遠的連隊,會有那麼優秀的官兵。價值多元的社會,真有那樣執著的堅守,帶著這樣的疑問,“三九”第一天,我和3位戰友同行,從邊防團出發,一路向北,向號稱“雪域孤島”的伊木河進發,尋找內心的答案。
那是一條從原始森林中延伸出的狹窄山路,冰封雪裹,漫長孤遠。310公里的路程,如果在交通便利的城市,飛機僅用半小時,高鐵一個半小時,汽車不到三個小時,可我們從晨曦微露到太陽落山,整整走了一天;而杜巨集,在這條路上卻用盡了他年輕而短暫的一生!
來到伊木河邊防連,官兵們向我動情地講述著這個邊防軍人的故事。13年軍旅生涯,11年堅守一線,從普通一兵到一連之長,他身上的閃光點多得讓人難以想象。
我問戰士們連長身上什麼最特別,他們的回答出乎意料:連長像顆子彈,幹什麼都衝在前頭,身上為此留下了好多傷疤。
一次連隊炊事班失火,杜巨集帶著戰友迎著火勢,第一個爬上木質房頂救火,掀開房檁,一根三寸長的釘子瞬間扎進他的右肩。他一聲不吭,直到大火撲滅,才叫軍醫把釘子拔了出來,從此,肩上落下一個刺眼的疤。
杜巨集腿上的疤是和戰友們一起打柈子時留下的。為連隊過冬儲備燒材,在鋸柈子時他腳下一滑,被油鋸在腿上開了一道大口子,頓時皮肉外翻,鮮血淋漓。當時現場沒有麻藥,杜巨集就邊抽菸、邊咬牙,讓軍醫給縫了十幾針,戰士們回憶說,那場景堪比關公的“刮骨療毒”。杜巨集長年在邊防一線執勤巡邏,腳上踩過釘子,身上被蛇咬過,頭上被流石砸過,還有左臂因為超強度訓練導致的習慣性脫臼……每一個傷疤都在講述他戍守邊關的感人故事;每一個傷疤都見證著他無私無悔的責任擔當;每一個傷疤都詮釋著他戍邊愛連的血樣忠誠。
接受我採訪的每一個人,沒有矯揉粉飾,沒有作勢浮誇,聽著他們講述自己眼中的杜巨集,一樁樁、一件件,包括那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心靈,讓我落淚動容。
炊事班義務兵孫福義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是爺爺一手將他帶大的。去年,爺爺去世時正趕上大雪封山,孫福義急得直哭。杜巨集讓在外休假的司務長替孫福義為爺爺送行,並拿出5000元工資表示慰問。
指導員李東風與杜巨集同住一間寢室,他們兩人搭班子,總是習慣每天晚上說說工作的事、聊聊家裡的事再休息。直到現在,李東風依然照常24小時不關寢室的門,那是杜巨集生前立下的規矩,為的是能看到從這裡走過的每一個戰士。其實我知道,不關的哪裡是簡單的一扇門,那分明是一顆敞開的心!
伊木河所有的戰士都曾感受過:半夜裡連長查鋪,不忘給每一位戰士掖好被子;將手伸進作戰靴裡摸摸是不是潮溼;出操時蹲下身來把他們鬆了的鞋帶綁緊;寒冷的戶外為他們放下帽耳;記得他們每一個人的生日,並且想方設法滿足他們的簡單願望……
我面前這些年輕的戰士面板黑紅、眼神清澈、目光堅毅,即便臉上淌著淚,也始終正襟端坐。採訪過程中,我幾次唐突地站起身來,在走廊裡踱來踱去,不時眺望窗外的界河,和界河對岸的遠山,我怕自己難以抑制的淚水勾起他們更沉痛的悲傷。但我卻始終控制不住,和戰士們一起一次次淚流。
6天的時間,我採訪了59名邊防官兵,記下了70多頁採訪筆記。淚水一次次把手稿打溼,字裡行間,滿滿的都是情與血的記錄,愛與淚的傾訴。這麼多年,我出版過散文集、長篇小說、報告文學,寫過數百篇人物通訊,唯獨這一篇,是我最艱難的一次寫作。5天5夜,常常深夜裡伏案而泣,不知從何下筆。那一個個場景猶如電影片段在我眼前一幕幕回放,揮之不去。
我忘不了,杜巨集的遺體離開連隊時,因為送行的靈車乘坐人員有限,排長牛雪峰和戰士張利、蔣加亮三人齊刷刷跪倒在團長孫建國面前,哭著懇求送連長最後一程。那該是怎樣的一跪啊!都是流血流汗不流淚的軍營男子漢,都是跪天跪地跪父母的錚錚好兒郎,那一刻,卻為了他們的好連長,為了延長與他相處的最後時光,他們跪得無怨無悔。那一跪,跪出了恩情不捨,跪出了人間大愛!
我忘不了,靈車行至團部駐地莫爾道嘎時,已是凌晨兩點,林區檢查站的路口燃起了兩排蠟燭,在寒冷的夜裡跳躍著溫暖的光。這是村民韓傳偉一家人為杜巨集連長點燃的引路燭光。整整310支蠟燭,代表著杜巨集剛剛度過的31歲韶華。韓傳偉曾經因偷伐林木被杜巨集處理過,也是因為杜巨集他找到了一份體面的工作,改善了生活,這是一位普通的村民用他最樸素的方式為恩人杜巨集送行。
我忘不了,杜巨集犧牲第二天,從連隊走出去的136名老兵自發地建立了一個微信群,叫“伊木河豐碑”,大家在群裡點燭悼念,30多人到機場迎接他的骨灰。官兵們常說,在與世隔絕的伊木河,最不值錢的就是錢,可是杜巨集走的時候,大家還是用了這個世界上最常見的方式來表達這份情意,自發向其家庭捐款。他的家鄉鄂爾多斯市領導和社會各界群眾專程為他悼念、掃墓。
這些忘不了的場景縈繞心頭,杜巨集這個與我素昧平生的邊關軍人,從大興安嶺密林深處,正一步步向我走近,他紮根邊關、安心邊關、建功邊關的高大形象,在我眼前也逐漸清晰起來。我一氣呵成,寫就了一萬多字的長篇通訊《血樣忠誠,訴與國人說……》。當我在鍵盤上敲完最後一個字時,扼腕嘆息,長哭不止。若不是親身經歷,我怎麼都難以相信,在這紛雜的塵世間,仍有如此純粹的靈魂和堅守。而現在我卻深信,他值得我為之傾注滿腔心血,他值得我們全社會為之大力褒獎,他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銘記和敬仰!因為杜巨集就是這樣一個大寫的漢子,一個真正的英雄!
這篇稿件,《呼倫貝爾日報》用了整整三個版面集中刊發,呼倫貝爾新聞網同時推出,新浪、搜狐等國內十幾家主流新聞網站隨之轉發,當天就刷爆了朋友圈。隨著中央和軍隊新聞媒體的集中報道,我看到幾十萬網民為杜巨集點贊,大家紛紛跟帖留言,短短几天時間點選量超過了千萬。中央電視臺新春走基層報道組的7名記者,從伊木河返京後,專門請了雕塑大家為杜巨集塑像。
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主席何建明,在看了這篇報道後大為震動,凌晨一點鐘給我發來簡訊:“此文可成為2016年度佳作,為共和國邊防軍人立起了一座時代的豐碑!從文章裡,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優秀的邊防軍人,而是千萬個邊防官兵,更是中華民族的風骨和脊樑!”
呼倫貝爾健齒集團老總方堃託朋友聯絡我,請我為他的幾百名員工做一次杜巨集連長的事蹟報告。對於一個注重追求經濟利益的企業,為什麼能夠拿出專門時間,開展這樣的活動,他的回答讓我熱血沸騰:“我們的企業需要這樣的精神傳承,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正能量,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學習這樣的榜樣!”
身患癌症4年的父親,臥床期間,顫抖著戴上老花鏡,一字一句看完了我所有關於杜巨集的文章。當父親得知我為了陪伴他,推掉去鄂爾多斯做事蹟報告會的邀請時,因口底癌難以說話的父親,突然對我說:不用陪我,宣講重要!4天以後,父親安詳地走了。到今天剛剛一個多月,我無數次回想起父親跟我說的那句話:不用陪我,宣講重要!我想,這就是烈士杜巨集給父親帶來的切身感動,這就是烈士杜巨集給我們普通百姓帶來的精神力量!
在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做的那場報告會結束後,我和杜巨集的新兵班長、戰友,還有杜巨集帶過的兵在當地一個小飯店相聚。那天晚上講的話題全是杜巨集,大家喝得酩酊大醉,發誓以後這樣的聚會再也不搞了,因為一喝酒就要提起杜巨集,活著的時候他太累了,不要再打擾他在天堂的安眠。聚會結束的時候,大家倒了滿滿一碗白酒,站起身來,雙手舉過頭頂,莊嚴凝重地說:“你雖然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你摯愛的邊防線,但你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在採訪的日子裡,我一次次被杜巨集的事蹟感動著,也被所有的邊防官兵感動著。在祖國遼闊的版圖上,所有戍邊官兵,都有著同樣的使命,同樣的擔當,他們將青春乃至生命奉獻給祖國的廣袤邊疆,用鐵一樣的意志和血一樣的忠誠,守衛著祖國的每一寸邊防。他們就是千千萬萬個活著的杜巨集!
我就是要用我的心和我的筆,激情讚美這些新一代最可愛的人。作為我們這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的普通一員,他們的愛看起來很小,小到只是愛著戰士、連隊和哨所,但他們的愛卻很博大,因為他們的愛,能讓百姓安康,國家安寧!
我深刻地體會和理解了在看望慰問內蒙古邊防官兵時的那段講話——“你們戰天鬥地,爬冰臥雪,戍守邊關,體現了邊防軍人的報國情懷和奉獻精神。有你們站崗放哨,全國人民都覺得很踏實,我為英雄的戍邊官兵感到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