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成為習慣的作文
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下面是關於,歡迎大家閱讀!
1
最近,我去參加數十位同學的聚會,言談得知,與會者有閱讀習慣的寥寥無幾,大多數人沒有閱讀的習慣。我常說,習慣要從小培養,閱讀習慣是首當其中,學生從小養成閱讀習慣,培養對書籍的感情,才能有自覺的讀書風氣形成;才能把閱讀作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學生們幾乎無暇顧及閱讀習慣的培養,更難培養對書籍的感情。據悉,有些學生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將孩子從學齡前就納入了應試教育的系統,一兩歲,三四歲就為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考試操心,閱讀習慣的培養從不聞不問,這是國民的悲哀!
孩子上學後,語文課應該是與閱讀最有關係的,但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語文課不僅沒有承擔起它應有的作用,反而極大地傷害了學生對書籍和閱讀的感情。歷史和政治等課程也能培養學生對書籍和閱讀的感情,但很少學生這麼做,死記硬背,條塊分割,填鴨式的方法嚴重損壞了學生的胃囗。為了應考,學生無暇顧及培養閱讀的習慣,對於培養書籍的感情己經提不起興趣。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視!
我們不僅呼籲給學生減負,我們更要呼籲,目前應試教育制度一定要改革,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主動地親近書籍,養成閱讀的習慣。在我看來,這比高考考了高分重要得多。
2
許多人喜歡讀書,讀了一輩子的書,卻出現了兩種結果:有些人從書中獲益很多,有些人卻沒有得到什麼。這除了跟天份有關,還有就是閱讀的方式造成的。
仔細分析讀書的人,看看他們積累知識的方式,就會發現三種不同的積累方法:圓形短識積累法、方法知識積累法、三角形知識積累法***金字塔形***。
圓形知識結構的人,知識容量大,但是各科用力平均,沒有專業方向。此種類型的人尤如一則諺語說的:"樣樣都抓,門門不精"。
方形短識結構的人,對好幾種技能的瞭解都超過了普通的水準,但是卻是不足以形成有別於他人的專業特徵。羅曼·羅蘭曾講過:"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許多淺井,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如果以鑿井來比喻知識的精深的話,那麼方形知識結構的人就是犯了"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許多淺井"的錯誤。
三角形知識結構的人,其知識積累形態成上尖上寬形,是閱讀廣泛、知識面廣而且對一門學科的掌握得非常精深,足以超出他人的讀書型別。有一則諺語講得好:"聰明人接觸所有的知識,但他是精通一門來認識世界。"三角形知識結構的讀書人就是"接觸所有的知識"以"精通一門來認識世界"的典型。
我國現代著名記者、編輯和政論家鄒韜奮就是以三角形知識結構的方式來讀書的。
鄒韜奮上中學的時候,學校國語課主要講的還是古文。他求知慾望很強,不滿足於課堂上老師所教的幾篇範文,於是把清人編的厚厚的七十五卷的《古文詞類篡》及《經史百家雜抄》和唐宋八大家個人的文集統統蒐羅來,從頭至尾地看。這中間,他發現自己比較喜歡的文章,就再看第二遍;非常喜愛的,就讀上第三遍;最最喜歡的文章,就專門挑出來,有的還抄在本子上,一有空就反反覆覆地讀。
按照鄒韜奮這種方法讀書,所讀的書被分置在三個不同的層次上:第一個層次是瀏覽,在瀏覽中發現必須再看一遍的書或一部分書的若干章節;第二個層次是略讀,在略讀中找出自己必須反覆精讀的書或一部分的若干章節;第三個層次是精讀,即反覆研讀由前兩個層次擇取出來的自己"最喜歡"的書或章節。
這樣,讀書的時候,便不再不分良莠,平均用力;而是在廣泛博覽群書的基礎上,精讀最重要、最有分量的精華部分。所讀的書,經過層層篩選,層層精練,形成了一種"三角式"的積累。最底下的一層最大,是一次性瀏覽的;第二層小些,讀的比第一層精些;第三層第四層更小,而讀得也更精。越往上,書的數量越少,重讀的遍數則相相應越多。
可見,使用"三角式積累讀書法";既可擁有開闊的讀書視野,又可以有精髓的專門攻讀。如果仔細琢磨一下我國的讀書教育方式,可以發現,它其實也是一種"三角式積累"讀書教育。小學到中學進行的是一種廣泛全面的普及教育,即是以博為主的讀書教育;高中二年級開始分文科與理科,學習的範圍有所縮小,形成了最初步的分類;進入大學以後,細分為各種不同的院系專業,學習的範圍進一步縮小,就此加深了專業的強度;如果讀到碩士、博士、博士後,則研究學習的範圍縮為一個點或一個專業,其專業的水準則可達到極高點。這樣就形成了一種上尖下寬的"三角式積累"的學習系統。
正是這種外在的教育學習系統,讓人們在讀書中也不知不覺地遵循著"三角式積累"的規律。眾所周知,在所有圖形中,三角形是囁牢固的形狀,是"穩定圖形"。正三角形,它的底越寬,其高度就越高。可見,在"三角式積累讀書法"中,基礎越為廣博,越可成為提高專業素質的有利後盾,就是說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亦可相應提升。
從上述分析中,可知"三角式積累讀書法"是極穩定、極適於發展的讀書形態。它既廣博,又連線精深,既有開闊的閱讀視野,又連線精髓的專門攻讀。不可否認,"三角式積累讀書法"實是一種值得借鑑的好讀書方法。
3
藍天是雄鷹的知音,江海是大川的知音,而閱讀是我們心靈深處的知音……
人類進步的階梯、人生的良師益友——書籍,讓我們盡情地沐浴在書香中。人生之路漫漫,當我們上下求索時;生活之路艱難,當我們尋求不解而迷茫時,請不要苦惱,挽起書籍有力的手臂,投入到書籍溫暖的懷抱,讓閱讀給我們的心靈洗澡,讓閱讀塗鴉我們童年七彩的夢想。
我閱讀《木偶奇遇記》,深深地體會到一個孩子成長要經歷的磨難和過程;讀《三毛流浪記》,感受到貧苦人們的生活有多麼的悲慘;我讀《湯姆叔叔的小屋》,讓我認識了善良、正直、勇敢的湯姆叔叔;讀那趣味洋溢的《西遊記》又使我邁入另一個美妙的世界……是書籍,是閱讀,讓我見識了這一切。
從我入學的那個時刻起,是閱讀用縷縷書香給了我堅定的信念,給了我多姿多彩的童年夢想,更給了我希望和力量,書籍永遠都是我真誠的朋友,閱讀也必將伴我成長。漫漫人生,書籍會見證著我成長的點點滴滴,書籍會帶給我更多的智慧和快樂,書籍會指引著我人生前進的方向,指引著我實現美麗的人生夢!
學習需要閱讀,生活需要閱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讓健康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讓閱讀走進我們的心靈深處,與書籍作伴,讓書香縈繞你我心……
4
一本好書就像一泓清澈的泉水,使你感受到文字的甘甜;一本好書就像一座高聳的山峰,給你心靈的震撼;一本好書就像暗夜中的光亮,驅散黎明前的黑暗;一本好書就像迷朔時的燈塔,指引你,來到成功的彼岸……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這樣說。
這句名人名言,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書為什麼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呢?很簡單,因為書中的知識和道理使人明白事理,獲益匪淺。
在這科技飛速發展的21世紀,同時也是知識社會的文明時代,讀書已經成為必備的良好習慣之一。書已經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良師益友,而讀書也成了人們的主要愛好。比如說,我們家的每個人都喜歡看書。
爸爸喜歡看散文和詩選。爸爸空閒時,常待在陽臺上,泡一壺清茶,坐在一把小椅上,開了窗戶,手執一本《愛眉小札》。品一盞香茗,窗外徐徐清風拂來,其間夾雜少許淡淡茶香……在這樣的情境中體會詩中意境,怡然自得。有時坐在天台上,任樓頂涼風肆意吹起衣角,手中捧著一本《野草》,指腹間夾著一支燃著的煙,煙霧繚繞俯望大地。
爸爸時常因看書忘我而誤事,媽媽卻鮮少責怪他。因為當爸爸忘我時媽媽未必沒有為文字所醉。媽媽喜歡小說,常常沉迷於情節之中。
用好友的話來說,我對書的興趣十分怪異,他之所以這麼說當然是有原因的。與當代的小說相比,我更對我國古代文學感興趣一些。我國曆史文化中最主要的就是詩詞和古文。讀白居易的《長恨歌》,不僅歎服於詩人描寫人物的細膩精緻,更為楊貴妃與唐明皇可歌可泣的愛情深深動容;更喜歡李煜的詩,誰又能想到南唐後主竟有如此細膩的情感……而古文,則多是看馮夢龍的《醒世恆言》之類。
我喜歡也習慣在閒暇時穿著牛仔褲,散落著頭髮坐在盛夏茂盛的梧桐樹下,捧一本紙張陳舊、微微泛黃的舊詩詞雜集,在夏天明媚的陽光下,卻隨著唐詩宋詞裡詩人的心境,滿還傷感的悲春傷秋。我不是浪漫的人,我只是喜歡安靜的看書而已。
曾經有人說,書是宇宙文明的結晶,是人類智慧的產物。我認為:書,其本身是如此之聖神,而那字裡行間,更是包含著人類靈魂的純淨與哲理。而那一次次認真的閱讀,便是思想交換的聖神儀式……
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淨化人的心靈。讓我們讓讀書成為習慣,暢遊書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