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鄉過年的習俗作文範文

  我家鄉過年的習俗篇1:

  我的家鄉是安徽碭山縣,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家鄉過年的風俗習慣,基本上反映了中原一帶的傳統特色,有許多恐怕是外地朋友不瞭解的,說出來供大家評賞一番吧。

  從臘月二十幾開始,每家都要蒸大批的饅頭備用,記得我家光蒸饅頭就要忙上一整天,蒸的幾十籠饅頭全放進糧缸,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不過,這些年許多人家都改為買饅頭了。

 

  年三十那天,少不了吃餃子,在我的家鄉,餃子被稱做“扁食”,個頭要比城裡的餃子大一半。餃子出鍋後,都要給家中或鄰居的老人送一些,以示尊敬。人們也把老人能吃多少“扁食”,作為判斷身體狀況的標準,過年時人們關心老人的健康,一般都會問,“現在能吃幾碗扁食?”

  年初一是拜年的日子,但只限在四鄰間活動,不去親戚家。初一這天,老人特別是輩分長的不出門,要等著後生小子們給他們拜年。前些年,給老人拜年少不了磕頭。尤其小孩子們,無所顧忌,知道磕頭拜年會有壓歲錢,所以最願意磕頭。但現在這些年,不少年輕人出外打工、上學,受了現代教育,已經很少有拜年磕頭的事,倒是一些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偶爾還會這樣。

  在家鄉,新媳婦過年如“過關”,她需要給長輩們挨個拜年,一些調皮的兒童會像鬧洞房一樣,同新媳婦打鬧,所以,出門之前,新娘子少不了找幾個女伴陪著,這樣在關鍵時刻,會有人“保駕護航”。但這些年,家鄉的兒童似乎“文明”很多,很少再會這樣了,反正我幾次在家過年也沒看到過這樣的事。

  我們那裡有一個說法,“初七初八送火把”,就是拿著火把去野外,把火送到路上再回來,有求來年風調雨順的意思。那兩天的晚上,田地裡總是火光閃閃,但不知這個風俗現在還保留否?

  我家鄉過年的習俗篇2:

  幸福的日子過得總是那麼快,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春節眨眼間就過去了,每個地方的春節習俗都各具特色。你想知道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嗎?那就和我一起重溫那美好的時光吧!

  臘八,似乎就是春節的前奏曲,一到臘八,媽媽就會用大米、糯米、麥仁、小棗、豆子、小米、白蓮子、葡萄乾等熬成香甜美味的臘八粥,喝了臘八粥,人們就會知道年就快要來到了。

  臘月二十三,在我們家鄉是祭灶的日子。在這一天,大人們會拿著麻糖來到廚房的灶臺前祭祀灶王爺,據說這是請他回到天庭後,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幾句。祭祀過後,我們就會分享又酥又甜的麻糖。

  臘月二十三彷彿吹響了春節開始的號角,臘月二十三過後,家家戶戶都會忙碌起來,在除夕之前,我們都會把房子打掃的一塵不染,然後購年貨、蒸花糕、貼花花······

  到了除夕,年貨都準備得停停當當,家家戶戶的門上和窗上都貼上來紅紅的對聯和窗花。這一天會十分得熱鬧,早上爸爸和大伯拿著鞭炮、紙錢來到祖先的墓前祭祀,“請”他們“回”到家裡一同過年,而媽媽和大娘就會在家裡熱火朝天地準備豐盛的午餐。午飯後,一家人熱熱鬧鬧圍在一起,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包著餃子。最有趣兒的是,媽媽還會在餃子裡包入一枚硬幣,看誰能吃到這個硬幣,它寓意著吃到硬幣的人在下一年裡福氣多多。

  在這一天,不管你是什麼時候吃的午飯,餃子包好後,人們就會早早地把鞭炮掛在樹上,餃子一入鍋,就開始放鞭炮。這在我的老家這叫做搶福,誰家放鞭炮越早,誰家吃餃子越早,就意味在下一年中誰家的福氣就越多。餃子煮熟後,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習俗,那就是盛出第一碗餃子,先要祭祀祖先,祭祀完畢後,把餃子重新放入鍋裡煮一下,重新撈出後,全家人才圍在一起,一邊談論著一年中遇到的開心事,一邊品嚐這餃子的美味。吃完了年夜飯,,全家人坐在電視機前,愜意地吃著瓜子,其樂融融地等待著觀看春節聯歡晚會。這一夜除了比較小的孩子,人人都得一晚上不睡覺,這叫做守歲。

  新年終於來到了,正月初一,雖說新年,卻不如除夕的熱鬧。早上,人們要早早地起床,放鞭炮,吃餃子。孩子們跟在大人的身後,來到長輩家磕頭拜年。在這一天,最開心的就要數我們小孩兒了,我們會收到很多的壓歲錢,拿著壓歲錢的我們,盡情地去購買鞭炮和零食。

  眨眼間,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元宵節到來了。早上,人們早早地湧上街頭,興高采烈地觀看著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去賞花燈,看禮花。街道上,各個商店的門口都掛滿了紅紅的大燈籠,每個招牌上都圍著五顏六色的彩燈,就連樹上都掛滿了一個個小彩燈,頭頂上紅色、黃色、紫色······的禮花一個連著一個在空中綻放,這樣的禮花,這樣的花燈連在一起,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呀!

  怎麼樣?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很有趣兒吧!明年的春節,歡迎你到我的家鄉來做客,感受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吧!

  我家鄉過年的習俗篇3:

  濟寧有一首春節民謠是“三祭灶,四掃屋,五蒸饃饃六殺豬,七八,?緡浚?攀??炅恕?rdquo;這倒也不錯。

  臘八到了,這天早晨,家家都要熬臘八粥,還要泡臘八蒜,等到過年時和餃子一塊兒吃。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確切一下,就是過春節的“彩排”。大人放炮,小孩子們也湊熱鬧,拿著自己那小的可憐的鞭炮,在“二雷子”昇天之時,也扔過去瞎湊熱鬧,這樣的現象絕對不少吧!

  接著而來的就是除夕了。家家門外貼上紅紅的對聯,迎接新春的到來。在快到12點時,家家都點起了鞭炮,鞭炮聲震耳欲聾,為新年增加了新氣象。除夕夜家家燈火通明,從不間斷,直到凌晨六點,似乎還不盡興。

  正月初一靜的讓人害怕,這寧靜似乎是想告訴我們:沒有今日的寧靜,哪能顯出昨日的熱鬧?小孩子們起來了,拾昨夜沒有點燃的爆竹。這天,小孩子們是高興了,因為他們可以去磕頭,有人會說:“磕頭有什麼好?”但這哪能是重點呢?哪個小孩子不想要壓歲錢呢?

  初七來臨,要送火神了。小孩子們都拿著用高粱桔、稻草等東西綁成的火把,上面還插著小鞭炮。他們聚在一起,三五成群,一路有說有笑,給這寂靜的麥田增添了幾分趣味。就要到頭了,火把裡的鞭炮霎時間全部響了起來,好生熱鬧。到了頭,把火把仍在火堆裡,燃起熊熊大火。

  元宵節來臨,又一個春節的高潮來到了我們的身旁。晚上,孩子們三個一群,五個一夥打著燈籠,東家竄了西家竄,可是要竄夠八家呢!這天還要吃元宵,那可是我最喜歡吃的東西之一。我哪年吃不了一碗?不過,屬核桃味的我最喜歡吃。

  一眨眼,春節過去了,正月十六到了,大人照常工作,小孩照常上學。我們農村雖沒有城市條件好,但我們的春節也一樣有聲有色!

  我家鄉過年的習俗篇4:

  “哦!過年嘍!”你猜我為什麼這麼高興,因為今天是除夕啊!

  我高興地拿出“火箭炮”,迫不及待地點燃,只聽見“砰”的一聲,炮立刻消失的無影無蹤,正當我疑惑不解時,突然頭頂上“噼噼啪啪”的嚇我一大跳。啊!原來是鞭炮啊!虛驚一場!終於到激動人心的時刻了,只見哥哥拿出一個“大三角”,用打火機一點,那“大三角”噴出了五顏六色的火星,正當我們以為它快熄滅時,突然,天空又出現了五彩斑斕的煙花。“哇!好美啊!”姐姐不禁叫了起來。

  你們知道這天為什麼叫除夕嗎?而且還要放炮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從前,山上有個怪物,叫做“夕”,“夕”無惡不作,每到新年的前夕,就下山吃動物吃人,誰見了它都嚇的魂飛魄散,人們恨之入骨,卻又無能為力。後來,有個神仙告訴人們嚇跑“夕”的方法。第二年,當“夕”再下山時,突然發現大量的火光,“夕”驚慌失措,這時,到處都響起了爆竹聲,“夕”更是驚恐萬狀,立刻拔腿逃跑,從此,“夕”再也沒有來害人了。

  當然,我的家鄉過年還有很多習俗,比如吃餃子,餃子裡包硬幣,吃到的就代表新的一年裡幸運;還拜年,每拜一次年,我立刻就變成了“大富翁”;還有吃團圓飯。。。。。。

  春節,代表著新的一年的到來,也包含著炎黃子孫濃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