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克思哲學的大學期末論文

  批判是哲學的根本特點,批判精神是哲學最重要的精神。馬克思既是傳統哲學批判精神成果的積極繼承者,也是變革傳統哲學批判精神的偉大革命者。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摘 要:批判是哲學的根本特點,批判精神是哲學最重要的精神。馬克思既是傳統哲學批判精神成果的積極繼承者,也是變革傳統哲學批判精神的偉大革命者。馬克思以實踐的方式解決了舊哲學的根本缺陷,實現了對西方傳統哲學批判精神的內在超越。

  關鍵詞:馬克思;批判精神;實踐

  一、批判成為哲學的內在本性何以可能

  批判是哲學的根本特點,批判精神是哲學最重要的精神。亞里士多德說,哲學源於驚異,驚異中包含了批判的基因。關於哲學的特點,羅素解釋說:“哲學的根本特點便是批判,正是這種特點使得它成為一種和科學不同的學問。哲學對於科學上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那些原則都要加以批判地研究,而且要從這些原則中找出它們的不一致來;只有在找不到擯斥它們的理由的時候,才把它們作為批判研究的結果接受下來。”[1]125現代德國哲學家石裡克指出:“哲學事業的特徵是,它總是被迫在起點上重新開始。它從不認為任何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它覺得對任何哲學問題的每個解答都不是確定或者足夠確定的。它覺得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頭做起。”[2]在海德格爾看來,“哲學的一切根本性問題必定都是不合時宜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哲學或者遠遠超出它的當下現今,或者反過來把這一現今與其先前以及起初的曾在聯結起來。……哲學本質上是超時間的,因為它屬於那樣極少的一類事物,這類事物的命運始終是不能也不可在當下現今得到直接反響。”[3]哲學需要批判,也必須批判,批判是哲學的內在本性。問題是如何理解哲學的本性是批判的呢?黑格爾在《小邏輯》的導言中指出:“概括講來,哲學可以定義為對於事物的思維著的考察。如果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在於他能思維’這話是對的***這話當然是對的***,則人之所以為人,全憑他的思維在起作用。不過哲學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在這種思維方式中,思維成為認識,成為把握物件的概念式的認識。”[4]89哲學的物件是純粹的理性思維或概念認識。黑格爾說:“幾千年來,這哲學工程的建築師,即那唯一的活生生的精神,它的本性就是思維,即在於使它自己思維著的本性得到意識。”[4]54如果說精神的本性是思維,那麼思維的本性就是批判。通過批判將被遮蔽的東西顯現出來,變成清晰明亮的東西。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的哲學是“以思想的本身為內容,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4]39哲學在對思想再認識或再思想過程中實現了“思想自覺”,“思想自覺”是哲學成熟的標誌。“思想自覺”離不開哲學的批判維度,失去批判的維度,哲學就不能達到思想“自覺”的程度,不“自覺”的“思想”,要麼成為空洞無物的“斷獨論”,要麼成為缺乏“超越”的“經驗論”。當然,哲學的本性之所以是批判的,不僅僅在於哲學本身的學科特點,還在於哲學的存在論根據,作為以存在問題為反思批判物件的哲學嚴格地說不是純粹的理論,哲學不僅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哲學本身更是存在的一種特殊方式,否則我們將無法理解哲學產生的理由,無法解釋為什麼每當人類遭遇嚴重危機面臨重大轉折歷史時期往往是最能挑動哲學家批判神經的時期,也是哲學思想最為活躍時期。哲學是黎明前高歌的雄雞。哲學的批判是哲學思考的出發點,是掃除尋求真理障礙的必要手段,是哲學發展不可缺少的精神,也是人存在的特殊方式。

  二、馬克思哲學批判精神孕育的搖籃

  哲學意義上的批判絕對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在繼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繼承,是一個既克服又保留的揚棄過程。羅素說:“哲學所運用的批判的知識,便必然不屬於破壞性的一類”[1]126。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批評了那種全盤否定的觀點:“即認為哲學史的結果所昭示的,不過是分歧的思想、多樣的哲學的發生過程,這些思想和哲學彼此互相反對、互相矛盾、互相推翻……全部哲學史這樣就成了一個戰場,堆滿著死人的骨骼。”[5]21-22事實剛好相反,哲學史上的“每一哲學曾經是、而且仍是必然的,因此沒有任何哲學曾消滅了,而所有各派哲學作為全體的諸環節都肯定地儲存在哲學裡。……各派哲學的原則是被保持著的,那最新的哲學就是所有各先行原則的結果,所以沒有任何哲學是完全被推翻了的。”[5]40-41馬克思哲學的批判精神當然不是他頭腦中的主觀臆斷,而是對以往傳統哲學批判精神成果的積極吸收。蘇格拉底曾形象地把哲學的批判比作牛虻。他說,國家“好比一匹碩大的駿馬,可是由於太大,行動迂緩不靈,需要一隻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煥發起來。”[6]近代哲人笛卡爾提出“懷疑一切”、“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命題,通過“思”把握“在”,批判考察傳統哲學知識前提的可靠性,在徹底清理傳統哲學廢墟的地基上建立起了新的哲學體系,開唯理論哲學之先河;培根提醒人們,為了實現人類科學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以堅定的嚴肅的決心把所有這些東西都棄盡屏絕,使理解力得到徹底的解放和洗滌。”[7]他以哲學的方式批判考察了何謂經驗知識以及如何才能獲得知識等問題,提出了妨礙人類正確認識的“四假相說”***種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場假相、劇場假相***,開經驗論哲學之先河,從根本上摧毀了中世紀教會哲學在此問題上的種種謬誤。而對於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歇爾·福柯指出:“在某種意義上,批判是在啟蒙運動中成長起來的理性的手冊,反過來,啟蒙運動是批判的時代。”[8]康德把他自己所處的時代視做“真正的批判時代,一切都必須經受批判。”[9]無論是具有神聖性的宗教,還是擁有權威性的法律,都必須經受懷疑和批判。康德的“批判”彰顯出一種“懷疑一切”和“審查一切”的批判精神。通過對理性的分析、審查和劃界,時刻警示人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審慎的態度,遠離盲目和獨斷。德國詩人海涅曾經說過:“康德引起這次巨大的精神運動,與其說是通過他的著作的內容,倒不如說是通過他著作中的那種批判精神,那種現在已經滲入於一切科學之中的批判精神。所有學科都受到了它的侵襲。是的,甚至連文學也未能免受它的影響。”[10]恩格斯肯定地說:“這個時代的每一部傑作都滲透了反抗當時整個德國社會的叛逆的精神。”[11]634應該說,古希臘哲學特別是近代英、法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所洋溢位來的批判精神成果已經成為孕育馬克思哲學批判精神的思想搖籃。

  三、馬克思對西方傳統哲學批判精神的內在超越

  毫無疑問,作為“批判的和革命的”馬克思哲學最為充分也最為徹底地體現出了哲學的批判精神。馬克思哲學是在批判中產生的,又是在批判中自我完善的,馬克思的著作大都冠有“批判”的字樣,如《神聖家族——對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等等,這些冠有“批判”字樣的著作,凸顯了馬克思哲學極為鮮明的批判精神。馬克思既是傳統哲學批判精神成果的積極繼承者,也是變革傳統哲學批判精神的偉大革命者。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舊哲學的根本缺陷:“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物件、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2]54而作為近代唯心主義集大成者的黑格爾哲學則顛倒了“觀念”與“現實”關係,即“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脫離人的自然”,“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脫離自然的精神”,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人類。”[11]177最終“歷史屈從於邏輯”,使“個人現在受抽象統治”。當然,馬克思對傳統哲學批判的目的並不是要在推翻舊哲學體系的廢墟上重新建立“新的哲學體系”,而是要“發現新世界”。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他說:“新思潮的優點恰恰在於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12]416那種“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祕主義的神祕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12]56而“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12]75就這樣,馬克思以實踐的方式解決了舊哲學的根本缺陷,實現了對西方傳統哲學批判精神的內在超越。黑格爾把哲學史比喻成“廝殺的戰場”,彰顯出哲學戰場上“廝殺”的威力,但馬克思卻告訴世人,“真正的哲學”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的哲學,是“改變世界”的哲學,是“改變事物的現狀”的哲學,是“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的哲學。馬克思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穿以後,揭露具有非神聖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12]2然而“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12]9顯而易見,馬克思哲學批判的理論旨趣在於“武器的批判”而不是“批判的武器”;在於“對塵世、法和政治的批判”而不在於“對天國、宗教和神學的批判”;在於“問題中的哲學”而不在於“哲學中的問題”。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12]87

  參考文獻:

  [1][英]羅素.哲學問題[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德]石裡克.哲學的未來[J].哲學譯叢,1990,***6***.

  [3][德]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M].熊偉,王慶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0.

  [4][德]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0.

  [5][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6]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

  [7]苗力田.西方哲學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汪暉,等.文化與公共性[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9][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序[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

  [10][德]亨利希·海涅.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114.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