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哲學原理論文

  馬克思和恩格斯學說中,凡屬基本原理而不是個別論斷或詞句,都既屬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時代,又同樣屬於當代,具有當代價值。以下是小編分享的,歡迎閱讀!

  篇一

  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當代價值

  內容提要:馬克思和恩格斯學說中,凡屬基本原理而不是個別論斷或詞句,都既屬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時代,又同樣屬於當代,具有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學說,就其本質來說是一個整體,並不包括兩個不同的部分,一部分屬於當代,一部分屬於非當代。馬克思主義是具有實踐性開放性的體系,它必須面對當代。不具有當代價值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終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 解釋學

  作者簡介:陳先達,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北京 100872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歷史人物,生命是有限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是特定時空的經典文字,寫作年代是不變的。但他們的生命價值和他們的思想能超越自己的時代,在於他們著作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決不會把馬克思和恩格斯文字中的每句話奉為金科玉律,也不會期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他們逝世後的一切新問題留下錦囊妙計。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從根本上說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當代價值,即它的真理性和有效性。

  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黨和人民團結一致、始終沿著正確前進的根本保證。”在當代,除馬克思主義之外,沒有哪種學說能對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從理論和方法上提供一個既具有科學性又能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解放的思想體系。

  一、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共同的

  馬克思主義是嚴整的科學體系。它的核心社會理念,是無產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它的核心理論,是對這個社會理念的具有嚴密性和完整性的科學論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不是基於道德原則,也不是基於信仰的宗教千年王國,而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的科學論證作為理論支撐的。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由他們的各國後繼者繼承、發展和實踐的,以追求通過不同方式改變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最終達到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達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不只是一種學說的名稱,而是一種學說的本質。它不是任何樂意使用的學者、學說或學派都可以使用的。凡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即不主張以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為最終目標,不主張以社會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不是馬克思主義;同樣,凡是摒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甚至以各種方式反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人也不可能是馬克思主義者。它可以稱為任何別的什麼主義,就是不能稱為馬克思主義,因為它與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社會理念和基本原理是相背離的。

  馬克思主義有其確定的本質。這種觀點的最大障礙是唯心主義的哲學解釋學。如果把馬克思主義本質問題放在這種解釋學視域範圍內來研究,必然是多元的。因為它強調解釋者的政治傾向、歷史條件、時代背景以及個人的學養對確定馬克思主義本質的決定意義,而否定馬克思主義文字自身所蘊涵的客觀價值。

  按照這種觀點,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馬克思主義,存在的只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解釋。例如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在多年前寫的《馬克思主義者》一書中就說過,“正如大多數複雜的思想家一樣,馬克思並沒有得到人們統一的認識。我們根據他在不同發展階段寫出的書籍,小冊子,論文和書信對他的著述做出什麼樣的說明,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觀點,因此,這些說明中的任何一種都不能代表‘真正的馬克思’。”①他還說,“在馬克思死後發展起來的種種對馬克思主義的解釋中,究竟哪一種最接近他的原意?斯大林是不是馬克思的唯一甚或一個合法的繼承人?是列寧嗎?是社會民主黨嗎?不言而喻,他們誰也不是,至少不完全是。”②顯然,米爾斯提出的是一個尋找“真正馬克思”的難題,這個難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共同面對的。

  “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於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展為基礎的,是以階級關係的歷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學的以及其他的後果為基礎的。”③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體系同樣如此。它不僅是一種文字,而且是一種實踐,是一種運動。它的本質不僅表現在似乎可以任人解讀的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字中,而且表現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實踐活動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不是可以任意解讀的文字,它是與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和時代提出的問題,與他們的全部政治活動、學術活動和無產階級政治活動不可分離的理論結晶。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與它的時代的、階級的和文化的背景存在著因果制約性。如果離開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矛盾和時代問題,離開馬克思和恩格斯理論產生的思想土壤,離開他們畢生為之奮鬥的事業,離開他們全部政治和學術活動,就不可能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當恩格斯說,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者,用各種方法推翻資本主義是他畢生的事業時,就已經從根本上規定了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本質的最主要之點。

  凡屬馬克思主義學派的首要條件,應該是立足實踐、面對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時代面對的問題和以不同方式為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而奮鬥。把判斷是否真假馬克思主義放在對文字的解讀上,而不是放在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上,放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時代面對的新問題上,放在實踐上,只能陷於永無結論的繁瑣爭論。

  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確定的,這並不意味著某一個國家或政黨是唯一的馬克思主義學派。馬克思主義沒有“世襲權”,也沒有自奉為唯一正確的“解釋權”或“唯一模式”。當年蘇聯曾經壟斷馬克思主義的“世襲權”和“解釋權”,結果由於教條主義和後來對社會主義事業的背叛,失去了這種所謂“世襲”和“解釋”的絕對權威。

  事實證明,只有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相結合,才有資格稱為馬克思主義者。當我現在讀到蘇聯原來紅極一時的一些馬克思主義權威們的文章,讀到當代世界有些自稱為馬克思主義革新者們的著作,從他們以某一文字中的某段某句為依據來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感西方哲學解釋論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南轅北轍,無法在“誰是真正馬克思主義者”的問題上取得一致的看法。那些以解釋學為據自稱的馬克思主義,往往不是“龍種”而是“跳蚤”。

  馬克思主義肯定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能有眾多的擁護者、實踐者並在實踐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馬克思主義。蘇東劇變後,多次世界性的馬克思主義會議和世界性的共產黨與工人黨會議證明了這一點。但也不能把馬克思主義泛化。現在理論界常說的蘇聯馬克思主義、東歐馬克思主義、南斯拉夫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或者其他各種名稱的馬克思主義,都還只能是個稱謂,而不是實質。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不是按地區、按國別劃分的,而是按它是否真正屬於馬克思主義學派來劃分的。我們應該明白,所有按地區和國別稱謂的馬克思主義中,具體人物的情況不盡相同。其中有馬克思主義者,有對馬克思主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問題做出貢獻的學者,但也有以馬克思主義自詡而實際上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學者。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的隊伍需要壯大,對馬克思主義表示好感和同情的“左派”學者日益增多,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影響的擴大。我們非常樂意讀到西方一些學者對馬克思的讚揚。我們應該充分注意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工人運動和“左派”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吸收它們有價值的思想,但不管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如何呈現多樣化趨勢,都不能鼓吹馬克思主義本質的多元論。抽象地倡導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一體多元,很容易混淆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界線。

  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方式不是解釋學的而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從根本上說是在實踐中發展。在各國革命實踐中、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真正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指導的政黨都可以在不同方面推進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具有時代和民族的特色。當然,理論研究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一種方式。除了與實踐結為一體的理論研究外,即使沒有直接參與革命實踐,但著力從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純學術的研究,也可能從某一方面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運用做出自己的貢獻。馬克思主義需要實踐型的理論家,也需要學者型的專家。但這種學者型的馬克思主義者,同樣應該具有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和革命精神,以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服務於馬克思主義偉大社會理想和實踐。

  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應該堅持

  任何一種思想體系或是學科,都有屬於自己的基本原理或者說基本思想。它決定該學說的本質和學科的性質。馬克思主義也是如此。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科學體系,它當然包括自己特有的基本概念、範疇、命題和最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體系的理論支撐。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就會成為空中樓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各國實際相結合也就會成為一句空話。這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也不符合社會主義運動的實際。

  但究竟有哪些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是脫離馬克思主義各個組成部分,或凌駕其上的普遍原則。在馬克思主義中不存在既不屬於哲學,也不屬於經濟學,也不屬於科學社會主義而只屬於作為整體馬克思主義的所謂最一般的基本原理。其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它之所以統稱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原因有二。

  第一,對於揭示的物件而言具有普遍性。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普遍規律,它構成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規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作為廣義經濟學揭示的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作為狹義經濟學,它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規律,具有不同範圍的普遍性;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學說,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必然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學說、關於無產階級政黨、關於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等等,對於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來說具有普遍性。所有這些,都屬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離開了這些基本原理,就不存在馬克思主義。試圖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尋找超越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範圍外或者說非哲學、非經濟學、非社會主義學說的所謂基本原理是沒有的。

  第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雖然分屬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具有學科特點,但它們又從屬於馬克思主義整體,彼此從理論上相互支撐,相互滲透,不可分離,因此可以統稱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例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存在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學說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整體的馬克思主義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如果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學說中,拒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會失去它的馬克思主義性質而淪為非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和其他形式的社會主義學說;同樣,無產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學說追求的最終目標,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經濟學說的主題。如果馬克思主義哲學不為無產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服務,它失去作為無產階級解放大腦的功能,就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是思辨哲學、經院哲學。如果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離開了這個主題,就往往成為為有產者辯護、為利益集團辯護的所謂“發財致富”的學說。反過來說,勞動價值論與剩餘價值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說,它也完全深入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之中。離開它,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中許多重要原理就由於沒有經濟學依據而失去它的科學性。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是“一塊整鋼”的說法是完全正確的。

  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很難硬性劃界。例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既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規律,又是經濟學必須研究的規律,也是科學社會主義學說論證兩個必然性必須研究的規律。所以,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既具有學科特點又具有整體性。硬性規定馬克思主義某一基本原理只屬於某一學科是錯誤的。當然研究的角度和著重點可以不同。例如,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規律、階級鬥爭規律、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基本規律,等等,雖然對馬克思主義各個組成部分都是普遍適用的原則,但又可以從馬克思主義各個不同學科角度進行具有特點的專門研究。依我看,我們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工作的一大缺憾就是,既存在馬克思主義整體視角的缺失,彼此隔絕;又缺少各學科深入研究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理論支撐。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普遍性不能簡單化為最大公共性。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普遍性程度是不一樣的。它的哲學原則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普遍規律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關於資本主義經濟學原理的普遍性,屬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和經濟執行的規律。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則是一種以資本主義現實為依據的科學預測,具有很大程度的科學假說性質。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以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為依據的關於未來社會主義特徵的描述,具有它自身的嚴格的理論邏輯性但缺乏實證性,在不同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會重新受到檢驗、糾正和發展。

  基本原理是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性質的規定,即它適用範圍的有效性問題,而不是量的規定。任何人都不可能確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數量,指定只有哪幾條是基本原理。隨著實踐發展和時代需求,我們可能從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字中,從後來馬克思主義者的發展中發現新的基本原理,也有些過去被錯誤認為是基本原理的東西,實踐證明並不具有普遍性。普遍原理同樣是發展的、變化的。但普遍原理的發展不能成為對普遍原理否定、甚至對普遍原理採取虛無主義態度的根據。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對客觀規律的理論概括。只要普遍規律和普遍規律起作用的條件仍然存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仍然有效。

  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並不是否定馬克思主義應該發展。毛澤東曾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向前發展,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不能停滯不前。停止了,老是那麼一套,它就沒有生命了。但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是不能違背的,違背了就要犯錯誤。”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雖然具有某種相對穩定性,但由於它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它永遠面對自己的時代而不是面對自己既有的結論。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樣要與時俱進,它要根據新的問題,總結新經驗,得出新結論,必須以新的原理代替過時的舊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包括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發展,例如,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無產階級執政黨應該代表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和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等等,對於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發展。任何停滯、保守和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態度都是閹割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的和實踐的精神。

  三、應該重視馬克思主義經典文字研究

  我們應該重視馬克思主義文字研究。但文字研究不能代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研究。反過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研究也不能替代馬克思主義文字研究。它們各有特點和功能,應該相得益彰。要真正區分清基本原理和個別論斷,必須以科學態度研究文字。

  文字的研究,偏重於馬克思和恩格斯說了什麼,怎麼說,是在什麼條件下針對什麼問題說的,一本書的整體限於這一本書。而基本原理的研究則偏重於整個學說的體系,它不限於某一本書,而是貫穿全部著作的基本原則。文字的研究有助於全面、準確掌握基本原理,而原理的深入研究則有助於提高文字研究的高度。文字中包含在其他著作中以不同方式重複論述的基本原理,也包含針對某一具體問題具有時效性的個別論點;還包含在與對手論戰中,由於辯論的需要而對某一方面、某一問題的過分強調。因此要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實際加以豐富發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後人錯誤的附加和教條主義的理解,當然要研究文字,而且應該從整體角度,從文字的相互對照中研究文字。

  在馬克思主義文字研究中,我們可以明顯發現一個特點,凡屬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都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著作中不斷重複出現的,是全部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核心觀點。例如關於唯物主義原則、辯證法原則、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以及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社會所取代等等觀點都是這樣。當然,由於每本書寫作時間和解決的問題不同、論戰的物件不同,論述的方式不同,強調的重點可能不同,而且論述本身也在豐富、準確、發展,但其中有一點是不變的,即基本原理的根本原則不會變化。例如,在《共產黨宣言》1883年版由恩格斯個人單獨署名的序言中,他強調“貫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⑤其實這個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原則,不僅貫穿《共產黨宣言》,可以說,從《德意志意識形態》開始,無論是《共產黨宣言》、《哲學的貧困》、《資本論》、《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直到恩格斯晚年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著名通訊,都遵循和論述了這個原則。馬克思主義其他基本原理也無不如此。

  個別論斷不同,它往往只出現一次。例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於人性異化與復歸的觀點,《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於共產主義社會裡,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範圍,可以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之類的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描述以及19世紀中葉恩格斯關於英國即將發生社會主義革命和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喪鐘已經敲響的論斷等等,都是如此。它後來都為具有科學性的普遍原理所取代,如以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決定力量取代人性異化與復歸的觀點,以人的全面發展取代特定活動領域無需分工的浪漫主義描述的觀點,以“兩個決不會”取代西歐即將發生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革命的觀點,等等。這表明,基本普遍原理比個別論斷具有理論的普遍適用性和實踐的生命力。

  在區分普遍原理和個別論斷時,應該更加註意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附加。所謂錯誤附加,就是把具有特定場景和具體物件的個別論斷,脫離特定的歷史條件,當作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而對其他文字中的論述不予理睬。例如,恩格斯晚年在為馬克思關於1848-1850法國革命所寫的導言中,論述過和平過渡的可能性問題,但並不是作為普遍規律而是針對具體國家的個別論斷,可它為第二國際理論家們曲解為普遍規律,為此恩格斯在給拉法格的一封信中說,有人“從我給馬克思關於1848-1850年的法國的幾篇文章寫的導言中,摘引了所有能為他的、無論如何是和平的和反暴力的策略進行辯護的東西。近來,特別是目前柏林正在準備非常法的時候,他喜歡宣傳這個策略。但我談的這個策略僅僅是針對今天的德國,而且還有重大的附帶條件。對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奧地利來說,這個策略就不能整個採用。就是對德國,明天它也可能就不適用了。”⑥

  《共產黨宣言》曾經提出著名論斷:“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⑦這個論斷被簡化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完全撇開了具有決定意義的社會條件,即消滅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即自由人的聯合體。沒有這個前提,把抽象的個人自由當作一切人自由的前提,馬克思和恩格斯就由一個共產主義者變為個人自由至上主義者。

  當一個有條件的、針對具體物件的論斷,被解讀為無條件的普遍論斷時,就是錯誤附加。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如果迷信哲學解釋學,往往會成為錯誤附加的製造者。

  四、正確理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本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形態,但不能由此推論出應該把馬克思恩格斯思想歸為所謂經典馬克思主義、傳統馬克思主義,甚至是什麼原生態的馬克思主義。以它產生於19世紀上半葉為由而否定它在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中的地位,割斷它與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理論關係。

  馬克思主義當然是發展的,但它的發展與社會形態的發展不同。它不像社會形態的更替那樣,是以一種馬克思主義形態完全取代另一種馬克思主義形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可以表現出多樣性和民族特性,但它都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每個時代和國家的實際相結合的方式發展的,是沿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方向發展的。正像列寧說的:“沿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愈來愈接近客觀真理但決不會窮盡它;而沿著任何其他的道路前進,除了混亂和謬誤之外,我們什麼也得不到。”⑧

  我們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劃分為三種形態:原生態,即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次生態即列寧主義;再生態即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形態。這種稱謂和區分並不能表明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的真實本質和歷程,而只能引起混亂。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說,這種區分難以成立。我們不能斷言,由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就根本不同於所謂原生態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和次生態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它與所謂原生態和次生態的馬克思主義,各自擁有自己根本不同的基本原理;或者說原生態和次生態的馬克思主義不再具有當代價值,這是一種變相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

  在藝術中,凡屬原生態的東西都是指稱非當代的東西,如原生態音樂,巖洞中的壁畫之類。它是極為粗糙的歷史的陳跡或歷史化石。當代藝術家們、音樂家們都喜歡尋找原生態的東西,也就是尋找原本如此,沒有受當代“汙染”的東西。如果藝術領域可以這樣做,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可不能這樣。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可不是什麼原生態,而是具有原創的思想理論體系,它是人類思想理論上的一次偉大革命,可以喻之為躍出人類思想地平線的一輪紅日。

  馬克思和恩格斯學說中,凡屬基本原理而不是個別論斷或詞句的思想,都既屬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時代,又同樣屬於當代,具有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學說,就其本質來說是一個整體,並不包括兩個不同的部分,一部分屬於當代,一部分屬於非當代。馬克思主義是具有實踐性開放性的體系,它必須面對當代。不具有當代價值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終結。

  任何一個嚴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都理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並不是根本不同於所謂“原生態”的馬克思主義的另一種馬克思主義。可以說,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始終包括作為馬克思主義締造者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貢獻。如果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剔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馬克思主義,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就不成其為馬克思主義。沒有馬克思、沒有恩格斯思想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同沒有哈姆萊特王子的《哈姆萊特》一樣不可思議。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特性,不是它堅持的基本原理不同於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中表現的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民族特色,以及由此而得出的創造性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新結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成為發展趨勢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的。對於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來說,改革開放就是具有時代性的課題。改革開放是在當代背景下推動調整我們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社會基本矛盾的動力。脫離我們時代的大背景和課題,就無法理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成果和創造性發展的時代依據。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既充分考慮到中華民族從鴉片戰爭以來的社會性質和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的社會發展水平,又高度重視繼承和吸收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與充分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應用和發展具有中華民族的風格和氣派。

  改革開放不僅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同樣是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成就應該為所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高度重視。但這種重視不能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斷裂。任何稍懂一點馬克思主義的人,都能從鄧小平理論中、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從科學發展觀中讀到被創造性運用於中國當代實際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讀到被嫻熟運用於中國實際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思維方法原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兩次飛躍,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時代相結合、與中國當代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說的很明白,“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屬於馬克思主義,就是因為它在當代中國依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能認為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從德國傳來的19世紀德國的馬克思主義沒有用,從俄國傳來的列寧主義也沒有用,唯一能作為指導的就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此說貌似高度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際上容易架空、貶低和曲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馬克思主義本質。沒有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何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視為可以分離的兩個不同過程,既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也曲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本質。

  毫無疑問,在當代中國,只有中國馬克思主義而不能有別的什麼主義能作為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這裡所謂別的“什麼主義”指的是非馬克思主義,如西方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或者新儒學之類,而不是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就屬於必須堅持的同一個馬克思主義之內,而不是別的“什麼主義”。中國共產黨再三再四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正在於強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本質。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不會終結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是一個不斷與時俱進的過程。不可能存在只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要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一旦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剝離,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清洗”出去,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終結。

  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應用的條件性

  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普遍性和它運用的條件性是相結合的。這種條件,既可以是國家和民族的不同條件,也可以是一個國家自身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條件。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應用,應該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普遍性永遠是與特殊性相結合的,一旦變為抽象的共性就會轉變為百無一用的教條。

  國家和民族條件不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必然各具民族特色。列寧說過:“只要各個民族之間、各個國家之間的民族差別和國家差別還存在這些差別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以後,也還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國共產主義工人運動國際策略的統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樣性,消滅民族差別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運用共產黨人的基本原則蘇維埃政權和無產階級專政時,把這些原則在某些細節上正確地加以改變,使之正確地適應於民族的和民族國家的差別,針對這些差別正確地加以運用。”⑨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民族特色問題。

  即使在同一個國家,由於條件變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運用也是不同的。我們可以以馬克思主義最基本原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規律為例。列寧和毛澤東在革命時都曾經大力批判過庸俗生產力論。在俄國這種理論的主張者認為,俄國的工人階級不應該奪取政權,不應該舉行十月革命,因為俄國的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舉行社會主義革命的高度。列寧曾經痛斥過這種理論,稱之為庸俗生產力理論。在中國,毛澤東當年也批判黨內反對中國革命的這種理論的主張者。俄國和中國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可是在革命勝利以後,本應該利用自己手中的政權,大力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新制度創造牢固的經濟基礎,可是,有些理論家們還以反對庸俗生產力為理由,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把發展生產力誣為庸俗生產力論。他們完全脫離了兩種不同社會環境、拋開了革命和建設兩種不同任務,把批評庸俗生產力論當成永恆不變的原理。

  在如何對待反對所謂庸俗生產力的問題上,列寧曾根據歷史條件的變化採取完全不同的態度。在革命前堅持反對庸俗生產力論的列寧,革命後是生產力論的堅定倡導者。列寧認為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後,它的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使新社會制度取得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⑩這是列寧關於發展生產力重要性最著名的論斷。前後沒有幾年,只是由於革命前和革命後條件的變化,列寧由庸俗生產力論的堅定反對者變為發展生產力的倡導者。

  鄧小平同樣是把革命和建設分開的。在中國要不要進行革命戰爭問題上,他堅決反對庸俗生產力論,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他堅持生產力最終決定作用的理論,極力主張大力發展生產力。1977年10月,鄧小平在與美國華裔作家林光達夫婦談話中,非常贊同列寧和毛澤東在革命時期反對庸俗生產力論的態度。他說:列寧在批判考茨基的庸俗生產力論時講,落後的國家可以搞社會主義革命,我們也是反對庸俗生產力論,我們採取了和十月革命不同的方法,農村包圍城市,當時中國有了先進的無產階級的政黨,有了初步的資本主義經濟,加上國際條件,所以在一個不發達的中國能搞社會主義。這和列寧講的反對庸俗生產力論一樣。

  在中國革命戰爭勝利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八大報告中,鄧小平強調發展生產力,指出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後的生產之間的矛盾。在“”後期復出後,鄧小平大力恢復經濟、發展生產,被“四人幫”誣為“以三項批示為綱”,鼓吹庸俗生產力論。在粉碎“四人幫”後,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提出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把發展生產力放在中心地位,提出三個有利於標準,採取了與革命時期批判庸俗生產力的完全不同的態度。這是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態度。

  可以說,對待馬克思主義所有基本原理都應該採取這種態度,這才是真正唯物辯證的態度,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例如對待資本主義私有制、對待剝削、對待外國資本的進入等等問題都應該根據條件和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政策。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的筆記中說過,我們現在消滅資本主義,將來還可以搞點資本主義。在革命時,我們反對剝削,反對帝國主義的資本輸出。可革命戰爭勝利後,在奠定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允許並發展私有制,允許剝削,允許、歡迎並儘可能多的吸收西方資本的進入,這叫吸收外資,包括跨國公司和境外的私人投資。其實,這個既消滅資本主義又發展資本主義的做法,當年列寧在俄國新經濟政策時就提倡過。他說,“我們要懂得,這是一種我們可以而且應當容許其存在、我們可以而且應當將之納入一定範圍的資本主義,因為這種資本主義是廣大農民和私人資本所需要的,而私人資本做買賣應能滿足農民的需要。必須讓資本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流轉能夠像通常那樣執行,因為這是人民所需要的,少了它就不能生活。”11

  當代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成分是中國共產黨在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營以後,在經歷了二十多年以後自己搞起來的。當年我們黨領導“三大改造”,反對資本主義私有制,敲鑼打鼓,叫社會主義勝利,現在資本主義私人資本在整個國家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採取教條主義態度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的。這就是我們現在一些對改革開放持懷疑態度者的“理論心結”。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的具體性,最根本的是規律性起作用的條件性。普遍規律當然具有普遍性,可普遍規律起作用的條件並不是普遍的,而是各具特點的,因而對普遍規律作用的認識和運用就不能脫離它起作用的條件。這個條件最集中的就是歷史過程本身。規律自身不能說明自身。規律存在於歷史發展過程中。應當從歷史過程的分析中來發現和證明規律。不從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下手,規律的要求和作用是難以把握的。中國共產黨在“三大改造”中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現在又重新發展資本主義私有制,只要放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來思考就容易理解。如果中國革命勝利後不消滅官僚資本主義,不進行資本主義改造,就不可能形成強大的國有經濟,那以後鄧小平所倡導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同時發展就沒有可能和依據。因為一個沒有國有經濟的社會主義,就不存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結構的任何可能性,存在的只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一統天下或佔絕對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

  如果不經過“三大改造”,中國整個社會性質仍然沒有變化,唯一的變化是共產黨打敗了國民黨,奪取了政權。可是這種政權是不可能持久和鞏固的。沒有公有制的主導地位,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經濟基礎就不存在。一個在經濟上處於無權地位的階級,在政治上不可能處於領導地位。這是最起碼的道理,也是最起碼的歷史事實。自從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沒有任何國家任何歷史中出現過經濟上處於被統治地位而在政治上處於當權地位的階級!一個階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領導地位,是它在經濟上主導地位的反映。

  把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規律放在中國發展歷史過程來考察,我們可以發現它不同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在解放前的舊中國,雖然生產力發展水平遠遠低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但帝國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封建地主經濟的生產關係沒有可能容納中國生產力發展的任何空間,中國除了革命以外,別無他途。因此在舊中國,生產力長期萎縮,而它的迅速發展是在生產關係改變之後。

  西方生產力水平高,但生產關係容納生產力發展的空間也大,特別是它注意不斷調整自己的生產關係和分配關係,從而可以繼續容納生產力的發展。這樣,由於歷史條件不同,生產力水平低的中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尖銳程度遠遠高於生產力高的西方。因而西方沒有革命,而中國非革命不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的本質是一樣的,但歷史條件不同,即規律起作用的社會條件不同,它的表現方式和結果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中國社會主義時期,消滅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又重新發展資本主義私有制,消滅了剝削又允許剝削,消滅了僱傭勞動又把幾千萬甚至上億農民變為僱傭勞動者。這是不是莊子說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不是。馬克思主義有靈活性,它必須從實際出發制定自己的政策,但它又有原則性。靈活性是它的條件性,而原則性則體現為它的最終目的性。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不會脫離實際可行性,置十三億人民的實際生存和發展的狀況於不顧,固守抽象原則。但也不會背棄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這個馬克思主義的主旨,最終建設沒有剝削、沒有私有資本制度和僱傭勞動制度,一切成果由社會全體成員共享的社會,建設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這個社會理想和方向不會變,也不能變。但在這個過程中,或曲折或繞行,或進一步退兩步都是可能的。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定義依然是有效的。我們強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際上都在朝最終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方向前進。這正是十七報告中強調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堅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範例。

  發展資本主義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社會分成私有企業主和被僱傭者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老闆”這個稱號是特定條件的產物,也會隨著條件的改變而消失。我們需要資本主義是為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不是為了在中國建設西方推薦的資本主義制度。任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說成是通向資本主義的“跳板”的理論都是錯誤的。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理論,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理論,不是隨便玩弄的魔棍。我們不把最終目標當成現行政策,也不把現行政策當成最終目標。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裁決現實和裁剪現實,都是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的理解。

  六、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具有歷史價值,19世紀中葉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變革,是思想天空出現的最耀眼的理論智慧之星。但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構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東西,不僅具有歷史價值,同樣具有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不是語錄式的價值,不是尋章摘句、咬文嚼字或對號入座。原則不是出發點。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突出的表現為作為觀察當代問題和解決當代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價值。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當代性問題是討論最多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否會過時或已經過時的問題。時代會變化,會出現新特徵,會出現新的問題,這不是馬克思主義原理過時的原因,而是馬克思主義需要與時俱進不斷髮展的實踐根據。只要馬克思主義能繼續為觀察和解決新的問題提供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它就不會過時,就沒有過時。馬克思主義不可戰勝的力量不在於它包含所有問題的現成答案,而在於它提供的尋找答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字具有時代特性,它的寫作年代就是它的時間限定,但它的基本原理與文字不同,基本原理包含有超越文字時間限定的普遍性。它的基本原理與著作出版的時間可以是分離的。可以說,任何一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如果其中闡述的理論不能超出它的出版時間,就沒有任何學術價值。超出的時間愈長,學術價值愈大。

  當代世界,雖然發展中國家正在崛起,但仍然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強勢的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和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相比,當代資本主義當然具有新的特點。但當代經濟全球化趨勢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充分顯示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觀察力。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擴張,是《共產黨宣言》中已經預見的歷史程序。資本主義社會並沒有因為全球化而改變它的本性和矛盾。國內兩極化的加劇和富國與窮國矛盾的加劇,資本主義危機,包括政治危機、經濟危機和當前正在影響世界的資本主義金融危機,正是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內部社會生產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矛盾激化的外在表現。資本主義矛盾和危機沒有因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而消失,證明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分析的科學性。馬克思《資本論》的手稿和成書是在19世紀中葉以後,長達40年,但書中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資本執行的規律至今仍然是我們考察和理解當代資本主義新特徵的鑰匙。在當代,只有馬克思主義提供的理論和方法,才能超越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僅僅歸結為某些高管個人的失誤而深入“原發病灶”——資本主義制度的本性。

  在中國,我們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和形成,同樣是馬克思主義當代價值的充分證明。只要我們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我們就能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關於生產力最終決定作用、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等等一系列基本原理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如果我們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中,從以改革開放推動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解決中,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中,看不到其中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看不到馬克思主義一系列基本原理的創造性運用,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馬克思主義本質。

  全部人類思想史表明,任何對人類思想做出貢獻的思想,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永存的價值。至今人們仍在閱讀《論語》、《道德經》、《莊子》,閱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在物質生產領域,人們可以拋棄舊的生產工具,可以以拖拉機徹底代替耕牛,以火車代替牛車;但在思想領域,人類不會拋棄已經獲得的精神成果,何況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不用說我們當代,即使多少世代以後世界上資本主義已不再存在,馬克思主義的全人類解放的社會理想成為現實,馬克思主義作為精神財富仍然是人類最寶貴的文化積累,是人類發展史上永遠不可能磨滅的光輝篇章,馬克思主義以其真理性和文化內涵的豐富性深深溶入人類的思想文化之中。

  福山宣揚資本主義社會是歷史的終結,但歷史並沒有終結,也不可能終結。蘇聯解體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蛻變,被一些西方學者視為馬克思主義的死亡。但歷史證明,馬克思主義仍然具有最強的生命力。無論我們觀察當今處於經濟全球化下的世界,還是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都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實際相結合的原則。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事實能駁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世界上,預言一再破產、聲名狼藉的不是馬克思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的頑固反對者以及馬克思主義陣營中一些對馬克思主義教條主義的理解者。立足實踐,面對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永遠具有當代價值,與新世紀同行。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