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面積最大的縣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有些縣甚至比一些城市,省份還大。今天,小編想為你們詳細見識一下青海省裡最大的縣是哪裡?

  青海省最大的縣

  湟中縣,是青海省西寧市下轄縣,位於青海省東部,縣城魯沙爾鎮距西寧市25公里,縣境西、南、北三面環圍西寧市,地理座標為北緯36°13′32″~37°03′19″東經101°09′32″~101°54′50″,總面積2700平方公里

  建制沿革

  秦漢以前,湟中屬“羌戎之地”。

  西漢武帝時,漢軍進據湟水流域,在今西寧設西平亭,湟中從此列入中央政權版圖。此後,漢在今湟源縣設臨羌縣,歸金城君轄,湟中屬臨羌縣。

  東漢末年,在青海省東北 部設定西平郡,改西平亭為西都縣以為郡治,今湟中大部分地區歸屬西都縣轄。

  魏晉時期,臨羌縣移治今湟中多巴鎮,此後很長時期湟中地區為西都、臨羌兩縣轄地。

  東晉和南北朝時期,湟中和青海東北部地區一樣,先後在前涼、後涼、南涼、西秦和北涼等地方割據政權的統治下。

  隋時,湟中屬今樂都縣地的湟水縣轄。

  唐代在今西寧設定鄯城縣,湟中歸鄯城縣轄。唐朝末年,湟水流域被吐蕃佔領。

  宋初,湟水流域屬吐蕃角廝羅政權管轄,後湟中為宋西寧州地,在今魯沙爾鎮徐家寨村一帶設定倚郭縣。不久,西寧州先後被金、夏佔領,湟中地區歸金和西夏西寧州轄。

  南宋末西寧州歸元,湟中地屬元朝。

  明時,湟中地屬西寧衛,明以後,漢族、回族大量移居境內,逐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漢、回、藏等多民族共居的地區。

  清時地屬西寧縣。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西寧縣縣城遷至魯沙爾,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始稱湟中縣並沿用至今。新中國建立後,湟中為省直屬縣。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屬西寧市。1961年8月,復為省直屬縣。1978年,劃歸海東地區。1979年,劃屬海東地區。2000年1月,屬西寧管轄。

  地理環境

  地貌

  湟中縣為西北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屬青藏高原涼溫半乾旱地區,境內三面環山,祁連山餘脈娘娘山雄踞西北,拉脊山脈綿亙西南。境內溝谷錯縱、山川相間,地形地貌比較複雜,地勢南、西、北高而東南略低,海拔2225—4488米。[1]

  氣候

  湟中縣屬高原大陸性氣候,[2] 年平均氣溫5.1℃,年平均降水量509.8毫米,年蒸發量900—1000毫米,平均無霜期170天,日照時數2453小時。[1]

  水文

  湟水由西向東橫貫縣境中部,大南川、西納川、雲谷川等十四條河流呈扇形從南、西、北三面山區彙集湟水。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1年,湟中縣土地總面積403.2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04.88萬畝,園地449.3畝,林業用地42.22萬畝,牧草地144.8萬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9.57萬畝***農村居民點13.93萬畝***,交通用地2.12萬畝,水域面積4.64萬畝,未利用土地74.77萬畝。[7]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湟中縣境內主要有丹麻彩玉、石灰岩、白雲岩、矽石、礦泉水、砂石、粘土、地熱、花崗岩、三岔***金、銅、鎳***等10多種礦產資源。探明石灰石儲量1.22億噸,其中門旦峽礦區9888.32萬噸,上峽門礦區2281.73萬噸;白雲岩儲量1982.3萬噸,其中,門旦峽礦區儲量1482.3萬噸,小石門礦區儲量500萬噸;矽石儲量841.22萬噸;昇平鎂質粘土礦2893.75萬噸;甘河灘礦區紅粘土巖儲量837.37萬噸。[7]

  水資源

  2011年,湟中縣水資源總量7.334億立方米,實際可利用水資源4.2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893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佔有量的36.3%。[7] 2011年,湟中縣工程蓄水能力4680萬立方米,調蓄能力不到可利用水資源的20%。全縣年總用水量1.63億立方米,其中工業用水2328.8萬立方米,城鎮生活用水2189.6萬立方米,農業用水10691萬立方米***包括生態用水和林業用水***,農村人畜飲水1080.73萬立方米。[7] 2011年,湟中縣現有各類水利工程600餘項,建築39640座,其中9個萬畝灌區有幹、支渠174條、1203公里,鬥、毛渠406條772.9公里。[7]

  生物資源

  截至2011年,湟中縣林區內分佈有云杉、樺樹、落葉松、青楊、沙棘、檸條、金露梅、銀露梅等140多種植物資源***其中有黨蔘、大黃、冬蟲夏草、柴胡、紅景天等20多種藥用植物***和白脣鹿、馬鹿、馬麝、猞猁、赤狐、蘭馬雞、雪雞、荒漠貓等20多種野生動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