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世界上最大的行星

  世界上最大的行星是什麼呢?你也當一回科學家和小編一起吧!

  東京天文學家經過一年的跟蹤觀察,發現了一顆擁有最大固體核心的太陽系外行星。該行星直徑是木星的3/4,其核心相當於地球的70倍,其質量的1/2至2/3都來自集中在核心的重元素。相關論文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由日本國立天文臺、神戶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和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聯合觀測小組,利用設定在夏威夷的“昴”天文望遠鏡,首次發現了這顆位於編號HD149026恆星附近的行星,它以極小的軌道半徑繞HD149026旋轉,週期為2.87天。  今年5月,科學家使用美國亞利桑那的一個較小的望遠鏡發現,在其公轉週期中恆星的亮度有一個0.3%的下降,這表明該行星公轉軌道直接經過了其環繞的恆星到地球的連線。科學家藉此通過“掩星法”測出了該行星的大小和質量,並由此計算出了它的密度。經過計算,要達到這一密度,這顆行星不可能僅由氣體組成,內部有大於70倍地球質量的巨大固體核才能形成。

  該行星的溫度高達1200攝氏度,它距環繞恆星的距離只有地球到太陽的1/25。可能是由於摩擦力使其速度下降,恆星的引力將它拖到了目前這個距離更近的軌道上

  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格雷格·拉夫林說:“這是一個很怪異的天體。”東京工業大學的井田茂博士則認為,這是自發現飛馬座51號行星以來最重要的發現,突破了星核質量達地球質量30倍為極限的理論。

  實際上,這一發現對兩個主要的行星形成理論提出了挑戰。根據“核心增長模型”,行星形成就像滾雪球,連續的隨機碰撞逐漸集結成一個固體核心,生長中的核心重力不斷增加,開始吸引更多的物質和氣體。而在“重力不穩定模型”中,氣體巨星則通過圍繞在一個年輕恆星周圍的塵埃和氣雲直接冷凝而快速形成。

  拉夫林認為,“重力不穩定模型”中的氣體巨星可以通過與彗星或小行星碰撞獲得重元素,但其獲得的物質卻不可能像現在觀測到的這麼多。他認為,這顆行星是一個例外,對這個高密度核心的一種解釋是,它可能與一個或更多的行星發生過碰撞。如果是這樣的話,這種碰撞可能會使該行星脫離了其環繞恆星的赤道平面。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其自轉軸,以查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