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下冊教案

  通過分析編寫中存在的問題,從語文教學的改革趨勢出發,結合教學經驗和教訓,對新課程標準之下如何編寫提出看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教 學 目 標

  ***1***記憶本課中出現的新的生字、生詞。

  ***2***瞭解王鼎鈞及其散文創作。

  ***3***能夠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並進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創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文章濃重的悲劇感;研讀重點片段。

  ***2***小組探究,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3***合作探究,對文章的寫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文明進步和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必要性,增強保護美好生活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1、匯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1、城市發展圖片;2、環境破壞圖片。談話匯入:2001-2013年之間,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消失不見。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在一點點的吞噬地球上寶貴的綠色。引入文章。

  1、預習準備: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

  課堂交流:1、介紹自己查閱到的關於作者王鼎鈞的資料。2、梳理生字詞。

  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

  2、師友互助

  教師提出合作要求:

  1、細讀文章,這是一棵什麼樣的樹?

  2、人們為什麼要砍伐這棵樹?你認為應該砍掉嗎?

  學生朗讀文章。

  1、研讀文章前半部分,理解這棵樹帶來的歷史感,以及對人們的城市生活的改變。

  2、理解後半部分文字。說說自己的看法和依據。

  對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認識。

  3、對比探究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樹》《那樹》兩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兩文語言有何不同?

  ***蘇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摯;王文含蓄委婉,語言富有詩意。***

  學生回顧,比較,交流。

  ***參考:兩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設破壞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問題,蘇文還有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對童年生活的追尋;王文還批判了人們的自私、冷漠。***

  對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層提高

  教師引導探究:文章中有許多句子的表達極為特別,試找到一處做簡單的評析。

  學生自讀尋找、評價。

  學生交流。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5、歸納總結

  說說讀了這兩篇文章後自己的看法。

  學生自由談論。

  6、拓展提高

  1、資料見後。

  讀一讀,從普通民眾、林業工作者身份出發為解決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2、《寫給市長的一封信》談談自己對城市綠化的建議。

  的反思

  在這次市級常態課展示活動中,我做了一節九年級散文《那樹》的研究課。走下講臺,回顧這一節課,有些感想,期望與同行共同分享。 這節課是起始課,內容是散文的欣賞與寫法探究。在授課之前,我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一番研究,發現文章中的可挖點還是很多的,那麼如何在課堂短短的45分鐘內強化教學效果,是我在備課過程中考慮最多的問題。散文閱讀最重要的莫過於賞析美感和探究寫法,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也就從這兩方面展開。把作者簡介、疏通文字、初讀課文、把握大意這類問題放在預習環節,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檢測,這樣既節約了時間,又能突顯本課的教學重點。由於學生在閱讀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因而對本課我不是採用常用的閱讀方式,而是採用互動性閱讀來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解讀文字,感悟文字,藉助這樣一種開放型的閱讀活動,激起學生身上的文化素養與文字這間的碰撞,促進學生實現文化的構建和再建。

  這篇文章的處於九年級第三單元,這個單元以“生命”為主題,王鼎鈞“那樹”通過描寫那樹,含蓄地表達對自然界寶貴生命慘遭虐殺的痛惜和憂慮, 因此,處理教材時我將引導學生合作研討,共同探討人類文明和自然衝突的話題。

  在引導學生感知老樹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託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課文的主旨在這一過程中,設計了兩個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那樹的故事。此環節主要是幫助學生初步把握課文內容,只要學生能夠答出大致內容就得到了本環節的目的。以課堂實際效果來看,學生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類似目標的達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學生獨立處理。

  ***2***結合課文有關語句說說,那是一棵________的樹。這裡由於學生的注意點比較分散,所以在引導學生思考前,劃定了文章一至五小節的思考範圍,加強了課堂實效性。此環節涉及的問題比較零散,涉及的知識點有:排比句的表達作用,比喻擬人手法的表達作用,典型動詞的表達作用,等等。期間時刻注意讓學生進入文字,體驗文字內涵,以朗讀帶理解,通過各種各樣的朗讀形式,讓學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寫到大樹給人類貢獻了濃蔭這一內容,裡面有個動詞——“吸”用的非常生動,這裡讓學生做“吸”的表情和動作,加強了學生對內容的體驗,符合體驗式教學的精神,收效明顯。

  在探究文章打動人心的奧祕,品析鑑賞本文的哲理美、修辭美,感受悲劇色彩,深層體會王鼎鈞散文的藝術魅力這一主要環節。採用了類似的方式,以人類殘忍對待老樹的描寫為主線帶動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對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內涵,進行充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