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每年的陰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這天有很多的注意事項。下面小編整理了重陽節的注意事項,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的注意事項

  重陽節的五大禁忌

  1.登高原是避凶氣不能說節日快樂

  重陽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登高,這裡面其實有著與現今說法完全迥異的含義。古時傳說這是離開平日生活的環境,躲避凶氣的捕捉。因為相傳這一天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儘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因此重陽節裡的祝福是“身體健康”或“全家平安”,而不能說“節日快樂”。

  2.忌行房事

  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否則,陰陽不調,不利於後代的繁衍,還會生出許多禍患。“重九"是陽數之巔峰,過後則轉為陰數,所以禁忌一切冒失的行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

  3.忌回孃家

  在重陽節這天,忌諱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孃家,否則會給婆婆帶來災難。有謂: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

  4.忌送菊花

  因為那是祭花。

  5.忌穿著豔麗

  重陽節當天不宜穿著過於豔麗,否則給人以浮誇輕佻,不尊重先人的感覺。

  九九重陽節來歷大揭祕

  重陽節,為農曆九月初九。《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初三“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

  重陽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草案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說法。

  1、據《續齊諧記》記述

  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遊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於漢代的道學

  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3、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

  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也有三種主流說法

  1、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的《西京雜記》中記載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初步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及祭祀酒業神等。在之後的流傳演變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2、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古代的祭儀情形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風俗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景。

  3、重陽節據說是漢高祖劉邦時代興起的

  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並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由於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後,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裡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