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五年級數學手抄報設計圖
製作數學的手抄報可以讓我們學習到更多的數學知識,五年級的學生經常會採用這種方式來學習數學。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五年級數學手抄報圖片素材,希望對你有用。
五年級數學手抄報效果圖
數學手抄報資料:數學課
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學過程中我們常會發現,有的學生習慣於“被動接受”,有的學生習慣於“淺嘗輒止”,有的學生習慣於“囫圇吞棗”……學生的思維活動是一個隱性和獨立的過程,不易把握和控制。所以,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是一個迫切而實際的問題。
一、對話——“挑起”學生的思維
【案例】對哪個詞比較陌生?
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故而教師在教學新知時,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已經有什麼”,而缺少對“學生面對新知時可能有的思維”的思考。
教學《認識公頃》一課。公頃是一個比較大的面積單位,學生在生活中接觸也不多。“公頃”離學生有多遠?面對“公頃”,學生的接納程度如何?特級教師王學其的課首精心設計,通過對話來把脈、推進。
師 ***出示“玄武湖景區佔地400公頃”***。仔細研讀,對這句話中的哪個詞比較陌生?
生 公頃。
師 知道“公頃”是什麼單位嗎?
生 面積單位。
師 從哪裡知道的?
生 “佔地”這個詞。
師 以前學過平方米等面積單位,怎麼這裡改寫成公頃了呢?
生 公頃是一個比較大的面積單位。
……
課首,師生之間圍繞“玄武湖景區佔地400公頃”進行簡短的對話,儘管學生未曾正式接觸“公頃”這一數學名詞,但對“玄武湖景區佔地400公頃”這句話還是有一點生活經驗的。於是,初見“公頃”,大多數學生能根據句意即時萌生對新知的猜度性理解。對於即將展開的新知學習而言,這種猜度性理解無疑成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教師看似隨意實則精心的提問“對哪個詞比較陌生”挑起了學生的思維。而“以前學過平方米等面積單位,怎麼這裡改寫成公頃了呢?”一下子將朦朧的新知與清晰的舊知實現聯絡。這樣,教師通過對話,積極迴應學生的認知經驗,挑起學生的思維,使理解在話題中深入。
二、情境——滋養學生的思維
【案例】算式***2+5***×4和2×4+5×4能過山洞嗎?
一般來說,小學生都比較喜歡聽故事,將數學知識融入趣味化的情境之中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情境始終堅持的應是數學的理性之美。而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恰恰是體現理性美的有效途徑。
乘法分配律往往是學生掌握最不紮實的一條運算律。或許上新課的時候,學生模仿得比較好,但一旦變式或綜合應用,錯誤率常常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學生不是不能理解乘法分配律意義的內涵,而是缺乏主動從意義的角度來觀察、分析算式的習慣和意識。於是嘗試在意義這一方面加重筆墨,將側重點首先落在內在算理的闡釋。
課首安排“鑽山洞”遊戲。5個同學一組,2個同學做“山洞”,3個同學鑽,如果被卡住,通過抓鬮來決定能否通過,如果抓到的是加法算式,就通過,如果不是加法算式,就不能過。開始提供的是4個鬮:2+2, 8+8+8+8+8,3×4,5×9,後來安排2個鬮:2×5+4×5和***2+4***×5,啟發學生想辦法將乘法算式轉化成加法算式。
以“過山洞”的遊戲引領學生從算式意義的角度來改變算式,“樣子變化,意義不變”,充分尊重學生的“已知”,即乘法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計算,順應學生的認知結構,展現新知形成的思維軌跡,促進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在有趣的活動情境中,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維。
數學手抄報內容:趣味數學題
1、兩個男孩各騎一輛自行車,從相距2O英里***1英里合1.6093千米***的兩個地方,開始沿直線相向騎行。在他們起步的那一瞬間,一輛自行車車把上的一隻蒼蠅,開始向另一輛自行車徑直飛去。它一到達另一輛自行車車把,就立即轉向往回飛行。這隻蒼蠅如此往返,在兩輛自行車的車把之間來回飛行,直到兩輛自行車相遇為止。如果每輛自行車都以每小時1O英里的等速前進,蒼蠅以每小時15英里的等速飛行,那麼,蒼蠅總共飛行了多少英里?
答案
每輛自行車運動的速度是每小時10英里,兩者將在1小時後相遇於2O英里距離的中點。蒼蠅飛行的速度是每小時15英里,因此在1小時中,它總共飛行了15英里。
許多人試圖用複雜的方法求解這道題目。他們計算蒼蠅在兩輛自行車車把之間的第一次路程,然後是返回的路程,依此類推,算出那些越來越短的路程。但這將涉及所謂無窮級數求和,這是非常複雜的高等數學。據說,在一次雞尾酒會上,有人向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提出這個問題,他思索片刻便給出正確答案。提問者顯得有點沮喪,他解釋說,絕大多數數學家總是忽略能解決這個問題的簡單方法,而去採用無窮級數求和的複雜方法。
馮·諾伊曼臉上露出驚奇的神色。“可是,我用的是無窮級數求和的方法.”他解釋道
2、 有位漁夫,頭戴一頂大草帽,坐在划艇上在一條河中釣魚。河水的流動速度是每小時3英里,他的划艇以同樣的速度順流而下。“我得向上遊划行幾英里,”他自言自語道,“這裡的魚兒不願上鉤!”
正當他開始向上遊划行的時候,一陣風把他的草帽吹落到船旁的水中。但是,我們這位漁夫並沒有注意到他的草帽丟了,仍然向上遊划行。直到他划行到船與草帽相距5英里的時候,他才發覺這一點。於是他立即掉轉船頭,向下遊劃去,終於追上了他那頂在水中漂流的草帽。
在靜水中,漁夫划行的速度總是每小時5英里。在他向上遊或下游划行時,一直保持這個速度不變。當然,這並不是他相對於河岸的速度。例如,當他以每小時5英里的速度向上遊划行時,河水將以每小時3英里的速度把他向下遊拖去,因此,他相對於河岸的速度僅是每小時2英里;當他向下遊划行時,他的划行速度與河水的流動速度將共同作用,使得他相對於河岸的速度為每小時8英里。
如果漁夫是在下午2時丟失草帽的,那麼他找回草帽是在什麼時候?
答案
由於河水的流動速度對划艇和草帽產生同樣的影響,所以在求解這道趣題的時候可以對河水的流動速度完全不予考慮。雖然是河水在流動而河岸保持不動,但是我們可以設想是河水完全靜止而河岸在移動。就我們所關心的划艇與草帽來說,這種設想和上述情況毫無無差別。
既然漁夫離開草帽後划行了5英里,那麼,他當然是又向回划行了5英里,回到草帽那兒。因此,相對於河水來說,他總共划行了10英里。漁夫相對於河水的划行速度為每小時5英里,所以他一定是總共花了2小時劃完這10英里。於是,他在下午4時找回了他那頂落水的草帽。
這種情況同計算地球表面上物體的速度和距離的情況相類似。地球雖然旋轉著穿越太空,但是這種運動對它表面上的一切物體產生同樣的效應,因此對於絕大多數速度和距離的問題,地球的這種運動可以完全不予考慮.
3、一架飛機從A城飛往B城,然後返回A城。在無風的情況下,它整個往返飛行的平均地速***相對於地面的速度***為每小時100英里。假設沿著從A城到B城的方向筆直地颳著一股持續的大風。如果在飛機往返飛行的整個過程中發動機的速度同往常完全一樣,這股風將對飛機往返飛行的平均地速有何影響?
懷特先生論證道:“這股風根本不會影響平均地速。在飛機從A城飛往B城的過程中,大風將加快飛機的速度,但在返回的過程中大風將以相等的數量減緩飛機的速度。”“這似乎言之有理,”布朗先生表示贊同,“但是,假如風速是每小時l00英里。飛機將以每小時200英里的速度從A城飛往B城,但它返回時的速度將是零!飛機根本不能飛回來!”你能解釋這似乎矛盾的現象嗎?
答案
懷特先生說,這股風在一個方向上給飛機速度的增加量等於在另一個方向上給飛機速度的減少量。這是對的。但是,他說這股風對飛機整個往返飛行的平均地速不發生影響,這就錯了。
懷特先生的失誤在於:他沒有考慮飛機分別在這兩種速度下所用的時間。
逆風的回程飛行所用的時間,要比順風的去程飛行所用的時間長得多。其結果是,地速被減緩了的飛行過程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因而往返飛行的平均地速要低於無風時的情況。
風越大,平均地速降低得越厲害。當風速等於或超過飛機的速度時,往返飛行的平均地速變為零,因為飛機不能往回飛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