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香積寺導遊詞3篇
香積寺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即公元978年,舊名興福寺,後由宋真宗賜名“香積寺”。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杭州香積寺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杭州香積寺導遊詞範文1:
風穴寺風景區主要景點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風穴寺、上下塔林、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等組成一個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有機結合的旅遊景區。其中以千年古剎風穴寺最為典型。風穴寺有珍珠簾、大慈泉、錦屏風、吳公洞、望州亭、玩月臺、昇仙橋、懸鐘閣等八大景;有小龍門、石龍頭、活鳳尾、東山仙人等七十二小景和冬暖、夏涼的 三十六福地。風穴寺儲存了唐、宋、元、明、清歷代的文物和建築,被專家稱為“古建築博物館”。其中最完整的三個建築是唐代七祖塔、宋代懸鐘閣和金代中佛殿,這三個建築被稱作是風穴寺的三大國寶。
建於宋代的懸鐘閣是三簷歇山式,巍峨高聳。中佛殿為金代建築,面闊、進深均為三間,歇山九脊頂。風穴寺中的所有建築參差錯落,沒有明顯的中軸線。寺外有塔林數處,儲存元以降墓塔115座;另有歷代碑刻和元、明、清各代的佛教造像等。寺周群山環抱,古柏蔥蘢,彩珠簾、大慈泉、玩月臺、昇仙橋、錦屏風、吳公洞、望州亭等景點也頗引人入勝。唐代岑參、劉禹錫、元稹等人,都曾在此留下詩作。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市區以北8公里處,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資源豐富,有喬木樹種刺槐、側柏、麻櫟、岫鬆等,獨具特色,十分誘人。園內的風穴寺始建於東漢初平元年,毀於董卓之亂,重建於北魏,距今1800多年,是中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與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齊名。被稱為“中原四大名剎”。寺前,有初唐詩人劉希夷墓園。寺側,有宋儒吳幾復隱居讀書山洞。風穴寺因寺東之山有大小風穴洞而得名,依山傍水而建,依山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多變多姿,集中秀麗。風穴山口,兩山夾道,萬木蔥蘢,流水潺潺。迤儷北行3華里,方能發現寺院,確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處”的詩情畫意。
風穴寺院藏在山谷之中。入山口後,兩山夾道,山側蒼松疊翠,流水潺潺,蔥鬱靜雅,蜿蜒曲徑。約走1.5公里後方見寺院,確有“深山藏古寺”,“曲徑通幽處”的詩情畫意。寺院佔地約50畝,現存建築有金代中佛殿、明代毗盧殿和鐘樓,寺周有一處大型塔林,為元明清各代和尚的墓塔百餘座,僅次於少林寺。另存有歷代碑刻和元明清各代佛教造像數十尊。 寺院群山環抱,北有紫霄峰,側有紫雲峰、紗帽峰、香爐峰、石榴嘴峰等9條山脈逶迤相連,朝向寺院,有“九龍朝風穴,連臺建古剎”之譽。寺內殿、閣、樓、臺140餘間,依山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多變多姿,集中秀麗。
寺院的天王殿、中佛殿、大雄寶殿依山就勢興建,高低錯落有序,與白馬寺、少林寺建築迥然不同。三宮殿、六祖殿、韋馱殿、神堂布局如棋盤。西南角有鐘樓,西北角有藏經樓,七祖塔聳立在水陸殿前寺院的中心左側,俊秀挺拔,給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抬頭一景,轉彎另一天地"的撲朔迷離情趣。中佛殿是河南省儲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築。面闊、進深各三間,歇山頂,圖案規正,結構嚴謹,雕樑畫棟,比例適當。殿內的石雕、木刻、佛像、菩薩等形神兼備,剛勁瀟灑。
杭州香積寺導遊詞範文2:
香積寺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即公元978年,舊名興福寺,後由宋真宗賜名“香積寺”。元末毀於戰火。它曾是大運河湖墅地區著名的寺廟。當年大運河上船隻往來繁忙,是杭嘉湖一帶佛教信徒從運河到靈隱、天竺朝山進香的必經地,在運河及杭州佛教界擁有很高地位。
香積寺舊址,位於拱墅區香積寺巷45號***走到運河邊的富義倉遺址公園,轉到大兜弄裡,往北走大約200多米***,現杭州盾牌鏈條廠廠內***已搬遷,寺廟於2009年重造。***,曾是通過運河進入杭州的第一座和離開杭州的最後一座寺廟。
據《西湖遊覽志》和《武林梵志》記載,當年寺門前的大運河,每天千餘船隻往來交通,晚上燈燭通明,是杭嘉湖一帶信教群眾從運河到靈隱、天竺朝山進香的必經地。元朝末年,香積寺沒有逃過戰火的摧殘。明洪武四年重建。清康熙五十二年,在香積寺門前修建了東西兩座石塔。1963年雙塔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8年,門前雙塔中的東塔也被拆掉了,僅剩下西塔默默地標示著這裡曾經的輝煌。
與其他寺廟不同,新香積寺主供大聖緊那羅王菩薩,是國內唯一供奉監齋菩薩的寺廟。緊那羅***Kinnara***,意為“音樂天”、“歌神”,是佛教天神“天龍八部”之一,因其頭上長角又被稱為“人非人”。傳說,元代時,緊那羅曾化為少林寺香積廚火頭老和尚,持三尺撥火棍打退圍寺的紅巾軍。因之被少林寺尊為護法伽藍,又稱其為“監齋菩薩”。
既然供奉的是“監齋菩薩”,“素齋”自然是新香積寺的一大特色,遊人可從香積寺巷與運河交界處的“香積古埠”登岸禮佛、品齋,或由這裡登船遊覽運河美景。
杭州香積寺導遊詞範文3:
杭州香積寺大兜路一帶,香積寺塔是目前杭州僅存的清代佛塔。香積寺舊址,位於拱墅區香積寺巷45號,現杭州盾牌鏈條廠廠內,曾是通過運河進入杭州的第一座和離開杭州的最後一座寺廟。據《西湖遊覽志》和《武林梵志》記載,香積寺始建於北宋年間***978年***,原名興福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年―1016年***,更名香積寺。元朝末年,香積寺被一場大火毀了,後來又重建多次,但最終還是被災害毀掉。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香積寺內建了兩座寶塔。1963年雙塔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香積寺內建了兩座寶塔。1963年雙塔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8年東塔被毀,僅存西塔。據當地居民回憶,香積寺山門是東南朝向,供奉韋陀的頭山門就是現在工廠大門的位置,二進供奉四大金剛,三進供奉釋迦牟尼。最後,是和尚們住的廂房。“香積寺管轄下三府,這下三府就是杭州、嘉興、湖州。這麼大的轄區,這麼多的人口,都坐船到這裡燒香”。因為名氣大了,遠在江蘇周莊的香客也喜歡香積寺。
香積寺雙塔東西對稱,相隔十餘米,形狀相同。現今殘存的西塔高約12米,塔身外形和細部紋理雕刻基本完整。除一部分用青石外,其餘部分石材用湖石砌築,是仿木結構樓閣式實心塔。第三層懸匾上刻“慈雲”兩字,南面的門作半開狀。
香積寺復建工程
復建的香積寺是作為2009年運河綜保工程專案——大兜路歷史街區保護工程的一部分,規劃基地面積為16855平方米,其中寺廟建築基地面積為10971平方米。除了復建西塔外,新香積寺還將興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主題殿堂***也叫大聖緊那羅王菩薩殿***和藏經閣等五進主體建築。
由於香積寺的史料和圖片留存較少,當時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定位都很難考證,所以想要恢復其原貌幾乎不可能。所以,復建的香積寺在定位、佈局、功能、風格、材料等方面都將大膽創新。
最初,香積寺有東西兩座石塔,石塔上刻滿-和雕刻,但後來東塔被毀,現僅存的西塔建於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也是杭州僅存的清代佛塔。這次的復建工程,將按照遺存的西塔,在西塔的西面原樣“克隆”一座新石塔,構成雙塔對峙的格局。這樣一來,原西石塔成了東塔,盡顯歷史滄桑,新建的石塔則成了西塔,盡顯新時代特色。
由於原西塔年代比較久遠,塔身的-和雕刻變得模糊,這給原樣再建一座石塔帶來困難。所以施工前,特別請來相關專家對原西塔身上的-進行推敲研究,以便“克隆”。
復建的香積寺由若干棟1至3層殿堂組成,在中軸線上分別佈置“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並在大雄寶殿和藏經閣之間佈置本寺廟的特色殿堂“大聖緊那羅王菩薩殿”***佛教中0菩薩***。中軸線兩側,分別按照“四大名山”的佈置,於大雄寶殿前後分別佈置“文殊殿”、“普賢殿”、“地藏殿”、“觀音殿”。為了方便停車,將建大型地下停車場。
復建中,香積寺廟寺前廣場將對外開放,放生池微波盪漾、牌樓端莊大氣、石塔矗立挺拔、廣場開闊寬敞,這些景觀與市民、香客、旅遊者近距離接觸,融為一體,人景合一,香積寺廟也將成為城北的標誌性建築。
香積寺建築特色
在銅建築方面有著資深經驗的杭州金星銅工程有 鐘鼓樓
限公司,在此次香積寺復建工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公司負責建造位於整個香積寺中心位置的特色殿堂“大聖緊那羅王菩薩殿”以及寺廟廣場兩側的“鐘鼓樓”立面。在煌煌銅藝的打造下,建築更顯金碧輝煌。
除此之外,香積寺建築群中的四座大殿屋頂上也採用銅瓦,屋脊、欄杆等部位也做包銅處理,使整個建築群增加堂皇的意境和濃郁的藝術氣息,也使得香積寺躍升為獨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標性建築。
大聖緊那羅王菩薩殿佔地面積435.78平方米,高14.69米,為二層重簷、抱廈式、歇山屋面仿古建築。鐘樓和鼓樓為三層建築,佔地面積均為 134.56平方米,高15.43 米。建築重視再現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輝煌氣派,並賦予其現代藝術之美,在美麗的運河畔和豐厚的佛教文化共同演繹和諧樂章,在古典與現代的對話中再現中華盛世的偉岸雄麗。
香積寺建築還有一個亮點,亮燈效果。香積寺將是明年運河新夜景主角,白塔要點亮,寺前廣場中間地面上的畫能發光,彩色圖案還會慢慢轉變。
香積寺內部,則用燈光照亮木質結構,突出木樑,專門定製的小巧蠟燭燈具,紅色六角形大燈籠,將懸掛在屋簷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