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惠聚工作心得體會_訪惠聚工作個人體會範文

  充分認清開展“訪惠聚”工作的重大意義,更自覺的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上級黨委、政府決策部署上來,才能切實增強做好“訪惠聚”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下面是帶來的訪惠聚工作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訪惠聚工作心得體會篇一:

  最近,自治區黨委下發了《關於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集中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的通知》,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深入基層,帶頭走村入戶、蹲點調研,帶頭傾聽群眾呼聲、聽取整改意見,帶頭下訪尋問題解難題,帶頭落實惠民專案、辦好民生實事。

  隨著群眾路線工作的不斷深入,全國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已拉開序幕,克拉瑪依也掀起了“走基層”的高潮。因為“走基層”活動的貫徹落實情況,影響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所以在“走基層”活動中,黨員幹部需要做好兩個堅定。

  堅定理想信念。群眾在幹部心裡有多重,幹部在群眾心裡就有多重。黨員幹部只有堅定理想信念,心中裝著群眾,把群眾當成親人,才能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才能不打官腔、不說官話,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心為民所繫,情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群眾心裡有桿秤”,黨員幹部要帶著赤心、熱心、誠心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才能聽到群眾的實話,贏得群眾的信任,夯實了黨群幹群基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堅定務實作風。“走基層”重在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因此黨員幹部們要摒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發揚實幹精神,做到腿勤、手勤、腦勤,實實在在深入到群眾家中看一看,群眾院壩聊一聊,群眾田間地頭去查一查,及時瞭解群眾的所需所想所盼。黨員幹部對群眾的困難疾苦感同身受,方能誠心誠意為群眾辦實事,盡心竭力為群眾解難事,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援,形成強大的幹群合力。

  “走基層”忌走馬觀花,欺上糊下做“虛功”。

  “走基層”要真的走下去,切勿做樣子走過場,為“下基層”而“下基層”。“走基層”不是跟群眾聊一聊家長裡短、送點慰問品和慰問金就了事。“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群眾的心裡跟明鏡似的”,黨員幹部對群眾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只有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走基層才能真正地“走”出常態,走出和諧,走出發展,廣大群眾方能成為支援我們的堅強後盾。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黨員幹部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思考問題和開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走基層”活動才能碩果滿枝。

  訪惠聚工作心得體會篇二:

  按照自治區黨委、地委、縣委的統一部署,遵從單位的安排,2014年3月3日我來到了依克蘇鄉荒地村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時光飛逝,眨眼間已經過去近三個月了,在這三個月裡,從走到的地方、訪到的人,從聽到的聲音、看到的情景,對我心靈所起的震憾,將成為我一生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看、問、訪、談,使我對農村現狀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和了解,也使我的思想認識有了一個提升。現將活動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只有在親身體驗中才能培養出對人民群眾的真情實感。

  在這三個月裡,我們吃住在村裡,一方面瞭解村裡的基本情況,與村幹部一起商討村裡的發展方向,與村民一起為改變村容村貌做貢獻,另一方面走訪入戶,知民情,摸實情與村民一起嘮家常、交朋友,聽村民的真話、實話,甚至是牢騷話,罵娘話。三個月下來,對村裡面的基本情況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瞭解,依克蘇鄉荒地村轄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60戶、1405人;村“兩委”班子成員5名、工作組成員6名,村黨員47名,團員63名、“三老”人員10名;村警務室1個,村警1人,協警2人,民兵6人;有清真寺5座,宗教人士5人;特殊群體3人,三種人、四種人1名,朝覲意向人員2名,朝覲返鄉人員1名,女洗屍人員3名,兩勞釋放人員5人;出租房26間、流入人員5人,流出人員87人;總耕地面積4300畝,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0100元。經過近三個月的走訪,已完成走訪164戶,對下一步的開展工作打下了基礎。

  在入走訪中,我深深感覺到這裡的民風純樸,熱情、善良、樸實,對黨和政府懷有感恩之心,對工作組寄予希望。不少群眾主動找工作組交流思想、反映情況。通過走訪,我看到了、聽到了許多平常在城市中看不到、聽不到的所見所聞,我深切感受到農村全面走向幸福之路的曲折與艱辛,也讓我更深切感受到只有這樣親身體驗才能培養出對人民群眾的真情實感,才能真正認識到為群眾謀幸福的使命繫於身,責任重於山。只有耐心細緻地幫助群眾理解惠民政策,才能增強群眾致富信心和動力。

  二、只有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為民謀利,才能得到真正的擁護。我們帶去的不僅僅是感情,更多的是想為村民做點什麼。我們深知僅僅靠自己所能給的幫助是有限的,對如何能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的面臨的問題,如何助他們儘早脫貧,我們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也做了力所能及的。通過收集到的民情民意,不論什麼問題,也不論大小,只要能立即現場解決的一定盡力當場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我們積極和上級組織聯絡,多方找資源,力爭做到讓群眾滿意。我們為他們謀劃的,為他們做的,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我們也切實感受到了村民們源於內心的熱情和親如一家的氛圍,感受到了他們對工作組的歡迎和擁護。

  三、只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真正擁有感恩心態和獻身工作的熱忱。

  不入農村,不入農家,就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幸福,這是我這次參加“三民”活動的一個切身感受。親眼看到那家徒四壁、四面透風,衣著襤褸的貧困生活,對比這裡的農民,我們還有什麼不知足?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恪盡職守,不去時刻關心人民疾苦、聽取人民呼聲,不去切實為人民群眾辦事、幹實事,不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呢?還能有什麼抱怨?的確,只有回到群眾、融入群眾中去,才能真正體會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真正含義,才能真正為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民”活動的展開讓我們和群眾走得更近,群眾也覺得我們更親,它有利於廣大幹部深入基層一線,聽取群眾的呼聲,瞭解百姓的訴求,解決群眾的困難,密切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樹立黨員幹部親民為民的良好形象,有力推動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訪惠聚工作心得體會篇三:

  我在農技站工作23年,本以為自己在農業系統工作多年,下鄉多、接觸群眾多,對農村農民瞭解多,入住阿合雅鎮尤喀克荒地村3個月,通過走進群眾門、緊握群眾手、座上群眾炕、吃了群眾飯,與當地群眾結對子、交朋友、拉家常,走近了群眾生活,瞭解群眾想法,感受到了農村的變化,感觸頗多,發現自己對農村農民只是一知半解,現就自己淺薄的認識與大家分享如下:

  一、收入豐厚,生活普遍較好。

  3月19日晚走訪8戶人,家家都在做拉麵,菜裡也都有肉;到群眾家走走看看,只要是自己打的鑲都加了油、奶、蛋等,大部分農民家電視、洗衣機、冰箱齊全***個別貧困戶除外***,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農村看不見騎自行車的人,在美麗鄉村建設點的路邊上擺滿了摩托車、電動車,下班時摩托車、電動車隊也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想想1992年我在依麻木鄉2村實習時,那時哪個村民家有輛自行車都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只有個別鄉幹部才有摩托車騎,時光流逝,轉眼之間在農村盡然看不見騎自行車的人了,更不用說馬拉車、牛犁地,均被拖拉機代替;群眾出門就有公交車,寬敞的柏油路通到群眾家門口,村裡的飯館、小吃店、超市、菜店、小賣部樣樣齊全,生意紅火,我們瞭解到阿米娜商店日銷售額最高可達到4000元左右,不景氣時也有300-400元,村委會旁邊冰激凌店也是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涼粉攤更是不用說,村民們也說不清從什麼時候起這裡變得如此市井,我們工作組成員更是把村委會門口叫做“城市”,我們經常說的是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家”***村級週轉房***我們的“公園”***工作組的菜地***,衛生室服務周到,紅色影院、藍球場天天開放,這不正是大城市人嚮往的幸福生活嗎?

  二、“雙語水平高”,整體素質提升快。

  記得前兩天在核桃管理集體勞動現場,我看見有個老人也在幹活,心裡想自己語言不通,沒辦法交流,還是來點實在的,幫老人乾點實事,就過去幫忙,幹了一陣,突然旁邊一箇中年人用熟練的國語說,“你很會幹活呀”,他語言表達能力讓我吃驚,很多維吾爾族群眾是不會用“幹活”這個詞***包括我單位的維吾爾同事也是用勞動來代替的***;記得有一次工作組其他成員不在,我用生硬的維語同一名婦女交談,她竟然用熟練的國語回答我,我頓時無語了,通過交流了解到她是在外出打工時自學的。記的92年在依麻木鄉實習時,很多當地群眾圍觀我們,小孩子也相互轉告,“我看見漢族人”,“村裡來了漢族人”,當時在村裡會說國語的人找不到,至今我住的村70-80%的人都懂一點“雙”語,甚至有的人還是“雙語”通,就這樣,當地群眾還向我們提出了學習“雙語”願望,這讓我感到無比的驚喜和欣慰。

  三、熱愛生活,積極參與活動。

  五一前夕工作組與村委會協商,組織開展大型活動,涉及內容多,時間短,我很是擔心有沒有人前來參加,心裡安慰自己,意思一下吧,報個資訊算了。活動當天讓我驚喜交集,讓我沒想到的是前來參加的人如此之多,積極性如此之高,農民拿出自家打的各種鑲、涼粉、烤肉、葵花子、酸奶、十字鏽等前來參與比賽,文體活動參加的人更加積極,排球、拔河比賽正規的出乎我的以料,自編自演的節目一個接一個,歡樂的“麥西來甫”跳了一曲又一曲,跳舞的人們總感覺不盡興,遲遲不願意離去,一群熱愛生活的人們在這裡聚集,正能量、現代文化氣息傳向四面八方,也感染著我們。

  四、尊老愛幼,樂於幫助他人。

  在走訪中發現有很多智障老人由自己的的親戚照顧扶養,這讓我想起電視、網路上經常暴光的不孝子女、棄嬰、虐童、虐待父母等案件。好人好事在這也屢見不鮮,當工作組決定在村委會村委會噴制牆體宣傳標語時,找來村民麥合木提.胡都白地商量,需多少錢的塗料,多少工錢,他竟然說,“村委會也是我的家,美化自己的家還要工錢嗎?”,之後又從自己家帶來木頭幫工作組搭建了葫蘆架,麥合木提.麻木提也是主動幫助工作組搭建雞舍,並從自家拿來石灰將雞舍噴白,亞生.阿吾提從自己家帶來了木棍給工作組種植的番茄搭加,住村3個月,感人的事說不完,在群眾身上我看到了幫助別人幸福自己的真實寫照。

  雖然這裡也有不盡人意的事,村幹部、群眾等靠思想嚴重,主動精神缺乏,普遍存在只見新房、不見新村,群眾衛生環境髒亂差,個別姊妹不團結,鄰里為了小事爭吵,宗教氛圍相對濃厚,離婚率高,但我相信通過三年“訪惠聚”活動,正信、正能量將傳遍整個尤喀克荒地村,我深信熱愛生活的人會有“美好”的明天,更加相信和諧文明社會就會出現在我們眼前!

  訪惠聚工作心得體會篇四:

  在走訪的近三個月裡,印象最深的有四次流淚的時候。一次是在退休職工沈統斌家,聽他講述老兩口如何含辛茹苦拉扯四個孩子長大的故事,為了省錢,自家修建住房時,沒有請人幫忙,從備料到蓋房,全是夫妻倆自己幹活。為供孩子們上大學,他們一家人一冬天只燒不到一噸煤,為了節約開支,他們就常到附近工地上揀廢棄的煤渣,裡面加上土,團成煤球,將就著燒一冬天。講到大女兒考上了一個好學校,因家裡沒錢,就另選了一個不太理想但有助學金的學校上了四年大學時,他情不自禁地流淚了,那是一個父親在內心深處對愛女的愧疚,對自己沒能幫我女兒實現夢想的無助.我也禁不住流淚了,基於對一個勤奮好學的女孩沒能即時實現理想的惋惜,對一個父親內心的理解。普天之下的父母,為了孩子所承受的煎熬和辛勞之苦,是兒女們一生都難以報答的恩情。聽完他的講述,工作隊員和沈統斌一家人的心貼切得更緊了。

  在老伴剛剛出車禍去世的楊承財家,見到工作組人員來訪,老人淚流滿面哽咽著說不出話來,他拉著我們看他老伴的照片,講述老伴出車禍去世的過程,帶我們看兩人每年都一起種的菜園,老人失去老伴才一個多月,還沒有從痛苦中走出來,兒女們因為工作忙,不能時時陪他,而他每天就在大院子裡獨自回憶幾十年兩人相濡以沫的生活,為他們的相守、為他們的感情、也因為孤獨,老人淚流不止。我們也忍不住流淚了,想著如何安慰這位孤獨無助的老人,以後該多來看看老人。

  站在袁寶安家的大門口,聽著馬上要出去打工的袁寶安妻子,向我們講述自己現在要努力幹活,掙錢還帳時,我們問還什麼帳,她說,是給女兒看病借的帳,問及女兒的病情,她哭得很傷心,這讓我們始料不及,趕緊拿出紙巾給她拭淚。原來,去年她們17歲的女兒,因患白血病醫治無效去世了。我們默默聽她述說,感受著這位深愛女兒的母親破碎的心,看到她失望無助的樣子,和她一同流淚,囑咐她現在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要太累太急了,回頭我們也幫忙想想辦法。後來,我們瞭解到,火箭農場去年已經號召社會各界向她女兒捐款,幫助治療。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勤去她家,多安慰這位受傷的母親,鼓勵她堅強面對生活的沉重打擊。

  第四次流淚,是在貧困職工向心民家。他患有腦梗,記憶力嚴重下降,每天要服用大量治療藥品,年過五旬的他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無法種地。妻子莊會芳和大女兒向小琴兩人兩耳失聰。兒子向毅去年離了婚,這些都加劇了這個家庭的困難,一家人的生活窘迫不堪。兒子向毅最近情緒不穩,常因觀點不同引起言語衝撞與父親產生了隔閡。

  得知情況後,工作組一方面及時與連隊和社群溝通,爭取把向心民及妻子兩人的低保在最短時間內辦好。又為其送去米麵油等生活用品,幫助向新民一家渡過難關;另一方面通過做思想工作,引導交流,加深了向興民和兒子向毅之間的溝通,彼此有了更多理解和包容。向毅講到他離婚時,為女兒著想,他忍痛同意孩子由女方撫養,他每月提供500元生活費。當兩歲的女兒得知再也不能和父親、奶奶、爺爺生活在一起時,在離家的前一天晚上,孩子哭了整整一夜,聽到這兒,我們流淚了,為一個幼小心靈要承受如此的痛苦而心疼難過。離婚後的向毅經歷著一個個不眠之夜,無法排遣對孩子無盡的思念。我們默默祈願全天下的父母,不要讓幼小的孩子承受如此的離別和痛苦。願天下兒童都能在父母身邊快樂成長。我們也將盡力幫助向毅儘快從過去的痛苦中走出來,找到新工作,撐起全家人的一片天。

  走訪近半年,我們每天走家串戶,來往於居民區之間,聽著各種述說,分享著每個家庭的幸福,傾聽著每個家庭的煩惱,感受著個別家庭的不幸。這本身就是對我們的一種教育,在分享中更加珍惜生命的饋贈,在傾聽中更加體諒百姓的疾苦,從而更堅定了我們沉下身子、察民情、解民憂、為民服務的決心。

  訪惠聚工作心得體會篇五:

  自治區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幹部下基層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疆各級機關將抽調20萬名幹部,開展為期3年的“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為此,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也展開了這次活動。機關幹部為什麼要下基層?一個“下”字,形象地道出了“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主要形式。

  “下基層”,不僅是培養幹部群眾觀念,錘鍊幹部過硬作風,提升幹事能力的有效途徑,更是壯大基層工作力量,解決基層熱點難點問題的有效舉措,是一項利黨利民的“雙贏”之策。“訪民情”是主要途徑,“惠民生”是重要舉措,“聚民心”才是根本目的。難題有哪些,該如何有效解決,需要黨員幹部們從基層找答案。

  我們這次2000多名領導幹部參加了三天的培訓後,把我分配到克拉瑪依區天山街道風華大西溝,報道的第一天就參加天山街道組織的服裝展示活動,第二天上午參加了學雷鋒活動。我跟隨社群領導下到基層群眾進行走訪,這次走訪活動使我認識到了很多問題,心裡更有很深的感觸。

  只有以謙虛務實的態度,經常到群眾中看一看,聽一聽、聊一聊,和他們拉家常、交朋友,才能聽到廣大群眾反映的,民意,要以“能幫則幫、解決問題”的進取態度,積極向社群居委會,和上一級主管部門反映問題,提出建議,協助制訂解決方案,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才能得到他們的充分信任。心繫群眾,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真

  心實意為群眾提供服務,這樣才能收到群眾的歡迎,才能促進各項工作,更好的開展,也只有在密切聯絡群眾的過程中,才能實現發展與和諧的相互統一。只要我們真正帶著感情深入下去,真正轉變作風,及時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就會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援和擁護,就會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就會鞏固黨的執政之基,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社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