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日的手抄報
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係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讀書手抄報你會做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名人讀書的故事
屈原洞中苦讀
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玄奘苦學佛法
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李晟練成神箭手
李晟的父親是一員威武的大將,李晟希望長大成為父親一樣的人。可是,父親卻總是說他年紀小,不能習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學習射箭,終於練成了百發百中的神箭手,讓父親刮目相看。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讀書的典故
1.束之高閣
比喻將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說新語·豪爽第十三》劉孝標註引《漢晉春秋》:“是時劉乂***yì***、殷浩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貴也,常曰:“此輩宜束之高閣,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後議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書,但後來人們往往以此典來表示把書扔在一邊不再讀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閣”、“束閣”、“束置高閣”。
2.三墳五典
指稱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語出《左傳·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職名,倚相,人名***趨過***快步走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好好對待他***。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後人便以“三墳五典”、“典墳”、“墳典”、“墳籍”、“丘墳”等詞來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3.尋章摘句
形容讀書只顧及文中的片言隻語而不深究其精神實質。語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趙諮***使魏,魏文帝善之,嘲諮曰:‘吳王頗知學乎?’諮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4.斷章取義
常指隨意摘取詩文中的一部分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願意如何。典出《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春秋時各諸侯國進行外交活動時,使節們往往以賦《詩》為表達己方意願的手段。然賦詩者與聽詩者可以對詩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詩的本義。此典的形式常有:“斷章取義”、“斷章取誼***古誼同義***”、“斷章載句”。現今還用,不過已轉為貶義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