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範愛農讀書心得筆記
範愛農這篇文章是魯迅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寫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
魯迅用他的尖銳的筆鋒記錄下了這個命運悲慘的人物——範愛農。
愛農面對一次次的迫害與剝削,他未曾放棄過他堅守的理想。但直到最後,他沒有撕裂黑暗,沒有重回彼岸,也沒有重見光明,而是跌入渾濁不清的水中,只留下了一片片水花和幾重重漣漪.事實上,並不只有這些,周樹人讓這些記憶遊動起來,深入到每一個讀者的心中。在他對愛農的同情與悼念中,我們讀到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困境的悲劇,更為當時的生靈塗炭而緬懷。
範愛農是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一樣,疑心他是自殺的。
這個悲劇既是個人理想在黑暗社會面前的幻滅,更是體現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困境的悲劇。
篇2
在閒暇之餘讀到了一篇《朝花夕拾》的文章,《範愛農》,從而有一些感受。
一開始的時候,魯迅先生不太喜歡這個人。“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象在渺視。他蹲在席子上,我發言大抵就反對”這句話運用了外貌、神態、動作的描寫,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愛農先生的樣子,表達了魯迅先生對他的不滿。
當時因為範愛農先生的不屑,魯迅先生是憤怒的,這個人面對自己的先生被殺,竟然如此冷酷,絲毫沒有惋惜之情。“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這兩句話又看出了範愛農的不屑,也表達出了他對魯迅的不滿和不喜歡。
或許是因為這幾句話讓兩個人開始爭論起來。後來這件事情也被逐漸淡忘了。
過了許久,兩個人又見面了,相比之前的不滿,這一次倒是冰釋前嫌。“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了起來,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還是那樣,然而奇怪,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髮了,但也許本來就有,我先前沒有留心到。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嘲笑和感到悲哀,或許是因為之前的那一件事情罷。“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髮了”這段的描寫也看出魯迅先生重新認識了這位愛農先生。從這裡看出愛農先生在這些日子裡一定有不容易的地方,然而是的,愛農先生不在留學回到故鄉被人嘲笑,看不起。
他能把這些事告訴魯迅先生一定是因為相信魯迅先生,後來魯迅先生問起他為何在東京同鄉會針對他,他也大方的說出;“我一向就討厭你的,——不但我,我們”我相信只有好友才能在回憶從前的時候把真實的想法說來吧。因為魯迅先生的體諒和真實,因為愛農先生的信任和爽快,兩個人成為了好友。
從不滿到成為好友,從文章的高點到平緩,最後落到了低谷。
愛農先生最後落水去世,不管是因為對現實的不滿還是真的失足,魯迅先生還是失去了一個好友。在愛農先生去世前,魯迅先生答應會幫他找份事情做。“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時常這樣說。愛農先生對魯迅先生是新人的,也是期待的,他相信魯迅先生,也把他當做好友。
不管當時的現實社會如何,我想,有一個朋友終究是不錯的,即使有誤會,時間也會消磨,最終總會看清雙眼,冰釋前嫌。但時間也是不等人的,所以珍惜朋友珍惜來之不易的友情。
篇3
《範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敘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範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為後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感。
文中談到,開始時,兩人並非朋友,甚至幾次爭論過。但作者回國後,兩人再次相遇,就由“敵”轉友了。從此以後,他們幾乎成了摯友。接著,又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們成了同事。但“天下無不散之宴席”,作者與範愛農因工作的原因分別了。最後,範愛農生活越來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後,範愛農失足溺死於河中。
文中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即對光復後的紹興換湯不換藥的描述。這其實已埋下了範愛農悲劇的伏筆。魯迅對範愛農沒有一句正面的讚揚,只是從他的神情“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從他的行動“實在勤快得可以”表現了革命後的範愛農心情愉快的一面。但範愛農心裡產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魯迅其後又用了很多筆墨寫光復後紹興的現實,其實就是在探討造成他的朋友悲劇命運的原因。
範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的內心是痛苦、悲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