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怎樣形成的說明文

  雪花是空中的水汽遇冷凝結成的。在一般情況下,水汽先凝成水,然後才能結冰,但雪花卻是直接由水汽凝結成的***人們也把這個過程叫做“凝華”***。當氣溫降低,空中水汽變為過飽和時,就會在結晶核***如塵埃***上開始結晶,然後逐步長大形成雪花。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告訴你——雪花是這樣形成的

  雪花形成於氣溫在0℃以下的高空中。光有氣溫條件和水滴是不行的,要變出美麗潔白的雪花,我們必須得感謝一位不太受歡迎的朋友——灰塵顆粒,有了它們充當凝結核,雲層中的水汽才能不斷凝結在一起。在一般情況下,水蒸汽先凝成水,然後才能結冰。可當水蒸汽在高空穿過0℃以下的冷空氣時,便直接由水蒸汽凝結成了美麗的冰晶。冰晶又在雲層中不斷聚集,從而形成了雪花。

  如果地面氣溫也比較寒冷,雪花就會以幹雪的形式降落,如果地面氣溫較溫暖,雪花就會略微融化,形成溼雪、雨夾雪或凍雨。

  告訴你——雪花是白色的嗎

  如果問你雪花是什麼顏色?大家都知道——白色。哈哈,你又被假象迷惑了,其實,雪花是透明的。因為雪是冰的晶體,冰晶是無色透明的。那為什麼我們看到的雪花卻是雪白雪白的呢?這是因為冰晶的每一面都像一個小鏡子,反射光線的能力非常強,便顯示出了白顏色。

  雪花非常輕,5000朵到10000朵才有1克重。l立方米新雪有60億朵到80億朵雪花。

  告訴你——沒有兩朵完全相同的雪花

  雪景美不勝收,而科學家和工藝美術師們讚歎的卻是雪花那小巧精緻的圖案。

  在我國,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西漢文帝時代,有位名叫韓嬰的詩人,就在《韓詩外傳》一書中明確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

  西方冰川學的鼻祖丁鐸耳在他的古典冰川學著作裡,這樣描述他所看到的雪花:“這些雪花……全是由小冰花組成的,每一朵小冰花都有六片花瓣……”

  儘管雪花的形狀千姿百態,卻萬變不離其宗,所以,科學家們總結出,雪花的基本形狀是六角形雪片和六稜柱狀雪晶,其他形狀不過是這兩種基本形態的發展、變態和結合。但是大自然中卻幾乎找不出兩朵完全相同的雪花。許多學者用顯微鏡觀測過成千上萬朵雪花,這些研究最後表明,形狀、大小完全一致和各部分完全對稱的雪花,在自然界中是無法形成的。

  篇2

  雪是水在空中凝結再落下的自然現象,或指落下的雪花。雪是水在固態的一種形式。雪只會在很冷的溫度及溫帶氣旋的影響下才會出現,因此亞熱帶地區和熱帶地區下雪的機會較微小。雪是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團***組成的降水。

  雪之梅水是地球上各種生靈存在的根本,水的變化和運動造就了我們今天的世界。在地球上,水是不斷迴圈運動的,海洋和地面上的水受熱蒸發到天空中,這些水汽又隨著風運動到別的地方,當它們遇到冷空氣,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這種降水分為兩種:一種是液態降水,這就是下雨;另一種是固態降水,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雪大多降自雨層雲和高層雲,降水強度變化較慢;冷天積雨雲的降雪有陣性特徵,稱為陣雪。[1] 降雪由大量不同大小的雪晶組成,一般小的比較多。為了描述同時下落的雪晶群體的大小分佈特徵,常用雪晶譜或雪晶溶化後的溶液譜。[1] 雪晶主要是在雲中凝華增大的,首先在冷雲中通過冰核的作用產生冰晶,通過凝華***冰晶過程***長大成雪晶,以後還能撞凍過冷水滴而長大。雪晶撞凍過冷水滴很多時,外形會改變。雪晶具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這同它們生長環境的溫度和溼度有關。

  降雪量同所有降水量一樣,用相當的水層厚度來度量,單位是mm。實用上有時也用降雪在平地上所累積的深度來度量,稱為積雪深度。

  雪花多呈六角形,花樣之所以繁多,是因為冰的分子以六角形為最多,對於六角形片狀冰晶來說,由於它的面上、邊上和角上 的曲率不同,相應地具有不同的飽和水汽壓,其中角上的飽和水汽壓最大,邊上次之,平面上最小。在實有水汽壓相同的情況下,由於冰晶各部分飽和水汽壓不同,其凝華增長的情況也不相同。例如當實有水汽壓僅大於平面的飽和水汽壓時,水汽只在面上凝華,形成的是柱狀雪花。當實有水汽壓大於邊上的飽和水汽壓時,邊上和麵上都會發生凝華。由於凝華的速度還與曲率有關,曲率大的地方凝華較快,故在冰晶邊上凝華比面上快,多形成片狀雪花。當實有水汽壓大於角上的飽和水汽壓時,雖然面上、邊上、角上都有水汽凝華,但尖角處位置突出。水汽供應最充分,凝華增長得最快,故多形成枝狀或星狀雪花。再加上冰晶不停地運動,它所處的溫度和溼度條件也不斷變化,這樣就使得冰晶各部分增長的速度不一致,形成多種多樣的雪花。

  篇3

  水的變化和運動造就了我們今天的世界。又液化成非常小的小液滴,也就是水蒸汽;大氣裡以固態形式落到地球表面上的降水,叫做大氣固態降水。雪是大氣固態降水中的一種最主要的形式。冬季,中國許多地區的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現的。大氣固態降水是多種多樣的,除了雪花以外,還包括能造成很大危害的冰雹,還有我們不經常見到的雪霰和冰粒。由於天空中氣象條件和生長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形形色色的大氣固態降水。這些大氣固態降水的叫法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名目繁多,極不統一。為了方便起見,國際水文協會所屬的國際雪冰委員會,在徵求各國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於1949年召開了一個專門性的國際會議,會上通過了關於大氣固態降水簡明分類的提案。這個簡明分類,把大氣固態降水分為十種:雪片、星形雪花、柱狀雪晶、針狀雪晶、多枝狀雪晶、軸狀雪晶、不規則雪晶、霰、冰粒和雹。前面的七種統稱為雪。

  由氣態的水汽變成固態的水有兩個過程,一個是水蒸氣先液化變成水,然後水再凝固成冰晶;還有一種是水汽不經過水,直接變成冰晶,這種過程叫做水的凝華。所以說雪是天空中的水汽經凝華而來的固態降水。

  有人做過試驗,如果沒有凝結核,空氣裡的水汽,過飽和到相對溼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這樣大的過飽和現象在自然大氣裡是不會存在的。所以沒有凝結核的話,我們地球上就很難能見到雨雪。凝結核是一些懸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體微粒。最理想的凝結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強的物質微粒。比如說海鹽、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學物質的微粒。所以我們有時才會見到天空中有云,卻不見降雪,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採用人工降雪。

  
看過的人都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