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調的溫度有多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烹調不當,很容易引起食物營養的流失。那你知道該怎麼保持食物原有的營養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烹調的溫度的重要性,希望能幫到你。

  烹調的溫度的重要性

  為吃得更健康,很多家庭在烹調時已經開始控油、控鹽了。但很多人不知道,做飯時控制溫度和時間,同樣具有積極意義,可以減少食物的營養流失。

  烹調的溫度和時間對食物營養影響較大,特別是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一經加熱,損失無法避免,且溫度越高,時間越長,損失越大。雖然生吃黃瓜、西紅柿等果蔬,能攝取更多維生素,但還有很多食物不做熟就難以下嚥。另外,熟著吃除了讓食物口感更好,最重要的是可以清除微生物汙染對健康的威脅,在做熟的情況下,儘可能地控制烹調溫度和時間,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營養,並避免溫度過高導致致癌物的產生,有以下三個方法。

  旺火快炒。很多營養素容易在70℃~85℃的溫度區間流失,旺火快炒能迅速提高鍋內溫度,並能加快烹飪速度,減少食物處於高溫的時間,從而減少營養流失。旺火快炒的菜色美味香,維生素C損失可不到20%,如果過程中再加點醋,更利於維生素C、B1、B2等喜酸怕鹼營養素的儲存。需要注意的是,鍋底不要放太多油,以免溫度過高,反而加快營養流失。

  隔水蒸。相對於油炸、快炒來說,蒸、煮、煲、焯的方式鍋內溫度相對較低,一般為100攝氏度,有助於營養的保留。但這幾種方法也有缺陷,煮、煲的過程中,大量營養會溶在水中,如果不連湯喝掉,營養損失較大。焯燙時入鍋溫度較高,加熱時間較短,比冷水下鍋的煮和煲營養損失小些,但要注意保持鍋內沸騰,放蔬菜應當少量多次,避免鍋內溫度驟降、焯燙時間延長造成的營養流失。相比之下,水開後,上屜隔水蒸的方式最好,水蒸氣溫度高於100℃,能縮短加熱時間,讓食材中絕大部分營養得以保留,且水蒸氣帶有水分,易於保持食物口感。

  蓋上鍋蓋。菜花、土豆、茄子、豆角、胡蘿蔔等質地比較堅實的蔬菜,往往不太容易熟,最好蓋上鍋蓋,用燜的方式,提高鍋內溫度,縮短炒菜用時。實驗表明,不蓋鍋蓋比蓋上鍋蓋燒菜,多損失2~3倍的維生素B2及大量維生素C。

  還有很多常見的做法,也會讓營養大打折扣。比如果蔬買回家後,不及時吃,維生素逐漸損失;多次淘洗大米,造成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大量損失等。

  常見食物的正確烹飪溫度

  肉類

  肉類食品在70-75℃時最為香美鮮嫩。整隻家禽要加熱達到82℃才能熟透。而像牛肉、鹿肉等滷過放冷再食用的味道也相當不錯,溫度的下降令肉質更加緊實,也沒有了冒熱氣時帶出的腥氣,只不過滷製熟食不宜擱放過長時間,以免發生變質。碎肉在處理的過程中容易沾染細菌,所以,至少要到71℃才安全。

  牛奶

  牛奶不宜高溫久煮,一般60-70℃時,就能達到殺茵消毒的目的,且味道鮮美。如果溫度再高、時間延長,牛奶中富含的蛋白質就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蔬菜

  從保留營養素的角度來看,蔬菜適宜涼拌、快炒、蒸、燉、微波等烹飪方式,不適宜煎、煮、炭烤、油炸等烹飪方式。另外,蔬菜在60-80℃時易引起部分維生素破壞,煲燙時,湯中蔬菜不宜煮太久,湯沸時放入蔬菜可立即關火,溫度以50-60℃最好,這樣燙熟蔬菜的維生素C可以得到最好的保護。

  羊肉

  羊肉是個特例,因為羊油的沸點較高,不易融化,所以端上桌的羊肉要燙燙的約80℃才能聞到羊油的香味,快炒、蒸、燉、微波等烹飪方式較佳,相對的煎、煮、炭烤、油炸等均不適宜。

  海鮮

  炸海鮮的出鍋溫度應在90℃左右,食用溫度應為70℃,這樣既不太燙,味道又最為鮮美。煎炸海鮮的油溫過低時,未熟的海鮮不衛生,嘌呤含量高,易引起腹瀉;而溫度過高時,會凝固海鮮類所含的蛋白質,不易消化。

  蜂蜜

  衝蜂蜜時的最佳溫度為50-60℃,如用沸水來衝蜂蜜,不僅改變蜂蜜的甜美味道,使之變酸,還會使蜂蜜中的酶變性。

  西瓜

  西瓜是夏季的熱門水果,人們喜歡將其冷藏食用,其實吃西瓜以8-10℃為宜。低於此溫度,就嘗不出真正的又甜又沙的味道和口感,還容易引起腹瀉;高於這個溫度,不僅易變質,還不能解渴。

  溫水

  水溫對人體很重要,研究發現,煮沸後涼至25-35℃的白開水,具有特異的生物活性,它較易透過細胞膜,並能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所以,每日清晨一杯溫水是對人體有益的好習慣。

  果汁

  喝果汁的最佳口感溫度為8-10℃,尤其是夏日最常見的西瓜汁在8℃最好喝,低於這一溫度就嘗不出又甜又沙的口感了。另外,如果飲用時溫度太低,果汁中的果糖將對口腔造成一定刺激,造成牙痛、牙酸、牙齦敏感,甚至長蛀牙。果汁最佳營養溫度應是在12℃,維生素在這個溫度下可以發揮到最高極限,且口感最為溫和,也有利於牙齒的正常代謝,延長牙齒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