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故事創作

  :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新鮮事物的不斷出現,不停地衝擊著人們的思想和觀念。下面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消失的土窯》這篇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消失的土窯 

  這次回老家,透過晃動的車窗,看到不遠處綠油油的麥田裡,矗立著一座有兩三米高的半拉土窯。土窯早已被廢棄多年,人們為了多種些莊稼,已把廢棄的土窯破開推倒。東半拉土窯已被人用車拉走墊宅基地或拉去填坑去了,剩下的西半拉土窯高高地矗立在那裡,像是在向人們訴說著它以往的故事。土窯的內半側呈灰藍色,那是以往燒磚或燒瓦後用水澆過後留下的痕跡。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都是靠著這種土窯燒製蓋房子用的磚或瓦。因為它經濟適用,自己出力脫些磚坯或瓦坯,然後買些煤來,再請來專門燒製土窯的師傅燒製幾天就行了。

  我家的老宅裡,有三間瓦房,它是坐東向西,青磚藍瓦,方格子窗,厚重的木板門。蓋它時用的青磚藍瓦就是祖父和父親親手脫磚坯,親手輪瓦坯,然後燒製而成。父親說做磚瓦用的泥土要用發紅帶粘性的膠土。用這樣的黏土,做成的磚坯既結實,又不容易碎掉。燒成磚瓦後用瓦刀敲起來"噹噹"地帶著鋼音兒,非常結實耐用。

  秋後農閒時,祖父和父親先把所用的黏土拉到空曠的大場裡,然後扒開黏土,用鉤擔挑上兩隻水桶從坑裡挑水,把黏土用水浸透,再用鐵鏟把黏土一鏟一鏟攪拌均勻。磚做的好與壞,和攪拌黏土有著直接的關係,如果黏土攪拌不均勻,做出來的磚坯就會坑坑窪窪,當然燒出來的磚瓦就會麻麻點點。如果把黏土攪拌均勻,做出來的磚坯會非常細膩,這樣既結實又美觀。祖父拿來做磚坯用的模具,旁邊放一盆清水用來沾手。等父親把和好的黏土用小拉車拉來,拿鐵鍬鏟到祖父放好的模具裡,祖父三下五除二,四塊磚坯就做成了。土坯等晾晒幾天後,再把它扶起來,等磚坯完全乾透後就把它們全部碼起來留著備用。

  做瓦坯更加繁瑣,黏土浸透後,得用雙腳把黏土完全踩爛。黏土裡不能有一點像大棗或花生粒般大的硬泥塊,如果裡面有一顆硬泥塊,做出來的那塊瓦到時候就會漏雨,所以踩泥絕對是個力氣活。

  父親把黏土完全和好後,用專用的鐵鏟,把泥切成一個長長的薄片遞到祖父的手裡。祖父用兩手接住薄薄的泥片裹在工作臺的輪子上,然後沾上水,左手邊轉動輪子,右手用力擠壓,等擠壓得差不多了,再用一個專用的鐵刮板,邊轉邊刮。等看著輪子上的泥片薄厚差不多了,就用事先做好的制子,把多餘的泥塊切掉,然後連同裡邊的竹模筒,帶著外面的泥瓦筒一起提起來放到場裡去,把做好的泥筒一排排擺放好,把裡面的竹筒模具慢慢抽出來,等晾晒到半乾後,用制子上的鐵釘從圓瓦筒裡面拉四道縫,等瓦筒完全乾透後,把瓦筒掰成四塊,四塊瓦坯就做成了,然後把做好的瓦坯碼起來放好了留著備用。

  等把所有的磚瓦全部做好後,裝到人拉車上,拉到土窯前,找來幾個幫手,分別排隊站好,一沓一沓遞過來。燒窯的師傅在裡邊碼窯,一層磚,一層煤,全部碼起來,直碼到十幾米高的窯頂,就可以封窯門開始點火了。

  燒窯的師傅晝夜守候在土窯前,不時地從窯頂往下檢視著窯裡的火情。看看哪裡沒有燒好,該加火得加火,該減火得減火。等整個窯裡面的磚瓦完全燒透了後,就可以停火了。這時候,燒窯的師傅從窯頂上把窯火完全悶住,祖父和父親把水一擔一擔挑到十幾米高的土窯頂上去,然後倒在用黃土埋好的土窯裡去,讓水慢慢浸下去,等水完全從窯頂上把整個窯裡面浸透,裡面就產生了化學反應。這時候奇蹟出現了,原本紅磚紅瓦就完全變成了青磚藍瓦。

  等土窯裡的熱氣完全涼透後,就可以出窯了。然後把土窯裡燒好的磚瓦,用手拉車一車一車拉到家裡去,這樣就可以準備蓋新房了。

  父親說在過去的年代裡,人們都是這樣靠著土窯燒製的磚瓦來修房蓋屋。後來這些土窯燒製的青磚藍瓦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青磚藍瓦手工磚逐漸被環保輕便的空心磚代替。這些曾燒製了幾千年青磚藍瓦的土窯,就這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新鮮事物的不斷出現,不停地衝擊著人們的思想和觀念。人們的思想和觀念也在不停地轉變著,機械化時代的來臨代替了辛苦的手工業。可那些年那些事,都曾經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人們正漸漸地把它淡忘。那些年那些事,正慢慢地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裡。

  作者:李永海

  公眾號:洺水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