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進孩子的精神健康怎樣促進自我心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提出:“健康是指整過身體、精神和社會生活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然而過多的家長和學校對孩子的身體健康較為關注,往往忽略孩子的精神健康。那麼,當孩子遇到問題時,該如何引導他往正確的方向發展,促進其精神健康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如何促進孩子的精神健康,歡迎閱讀。
如何促進孩子的精神健康
一、瞭解兒童的心理
當遇到兒童問題時,與其不停地抱怨和煩惱,不如冷靜地想想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如何引導他走向成功之路„„,這是最重要的。例如,孩子如果沒有上學的意願,即使到了學校也是拼命玩耍,一點都不用功。這時候,為人師長者必須找出原因,然後對症下藥。還有,在家裡被溺愛慣了的孩子,稍有不滿就大發脾氣,如受了同學的欺侮、成績不好、穿著不漂亮、答不出問題„„因此,使得老師、同學或是家人產生極大的反感和厭惡。要改正孩子的個性,必須經常注意孩子的行為、想法„„從而分析問題的來源。有時雖同樣的行為,但孩子的想法卻不同。總之,指導兒童問題,必須具有愛心、耐心,同時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經常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然後給予適當的指導。
二、消除兒童心中的疙瘩
兒童問題的行為舉止,就是心中疙瘩的一種表現。所以老師必須用誘導的方法,讓他說出心中的想法或不滿,然後幫他解決問題。同時,要指導適當的室外運動和娛樂,來消除孩子情緒的緊張和心中的煩悶。如此,才能做到“健全的心理駐於健全的身體”。
三、不做無理的要求
為人師長和父母最重要的是不要對孩子的期望太高,或勉強孩子做超越能力的事。如果期望太高,或要他做出超越能力的事情時,就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永遠得不到成功感,若父母還常為這些事嚴加指責,如此迴圈的結果,孩子就越來越自卑,甚至自暴自棄。
當孩子有所希望和要求時,不要老是潑冷水,即使要求的很不合理,也要平心靜氣地解釋一番。不管如何,都要在儘可能的範圍內,答應孩子的要求,同時也要考慮孩子的能力與心理。萬一碰到困難時,就必須積極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方向,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高尚的能力。
四、培養意志力
孩子發生問題行為時,大都是與他的要求、生活環境、以及情緒的緊張、興奮有關。所以,孩子的生活環境需要改善,同時,兒童的用功意志力,和壓抑不當要求的忍耐力都是有待培養的。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從小就要養成孩子親自動手和守時守信的習慣,千萬不可對孩子過分溺愛,幫他做好一切事情。
五、多讚揚兒童的長處
通常,大家都會瞧不起不用功的孩子,但是,評定一個人的價值,並不是決定在語文、數學„„的成績。因為無論哪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如性格溫和、個性善良、運動成績優秀„„,因此必須針對孩子的長處,多加讚揚和培育,給予孩子們一個希望、一個理想,這是最要緊的。
怎樣促進自我心理健康
一、面對現實,適應環境。現實是嚴峻的,甚至是殘酷的,現實與理想之間總是存在著難以逾越的距離。當現實與理想發生矛盾時,我們應該面對現實,適當降低對理想的要求,以適應現實的環境。這樣,一方面可使自己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態;另一方面則可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修正不切實際的理想,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改造環境,逐步接近自己心中的理想。
二、笑對挫折,積極進取。俗語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人免不了失敗,我們需要學會的是懷著一顆“勝不驕,敗不餒”的平常心,不讓失敗粉碎自己的信心。因此,若能正確地處理人生路上遇到的難題,笑對挫折,積極進取,下一步也許就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其次,要正確地認識自我。一位學者曾經這樣說過:“一個人真正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前提,也是今後進行健康的自我體驗的關鍵與核心所在。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正確認識自我?
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鍊、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再者,要培養健全的生活情緒。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而不是為情緒所控。要做到遇事不急不怒,善於擺脫消極情緒的糾纏,保持積極樂觀、愉快和悅的心境,自我控制情緒,充分體驗生活的樂趣。
當然,還要學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多結交朋友,與人為善,多與社會接觸,在與人交往中,消除孤獨感和封閉心理,從中獲得安全感和友誼感。此外,積極參加勞動實踐,保持與現實的聯絡,爭取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促進自身全面發展,充分顯示自我存在的社會價值,也是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