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豬的日常管理飼養技術

  豪豬在養殖的時候日常管理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具體有哪些好的技術和方法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

  豪豬的日常管理技術

  每天對豪豬飼養池進行徹底的清掃,保持飼養池的環境清潔乾燥,同時更換飲用水,每天對豪豬進行認真的觀察和記錄,重點觀察豪豬的取食、排糞、運動、發情交配等情況,一旦發現豪豬生病、相互打鬥等異常情況應及時進行隔離、治療等處理,夏季搞好防暑降溫工作,保持飼養室內通風透氣,增加多汁的瓜果和青綠飼料的投喂量。冬季搞好防寒保暖工作,當冬季氣溫驟變或飼養室內的溫度低於10℃時,應堵塞風洞並在幼齡豪豬的窩室內鋪墊一層潔淨的稻草,並經常更換墊草,定期進行消毒,用10%~20%生石灰澄清液***現配現用***或用3%~5%漂白粉溶液***現配現用***對豪豬飼養室和飼養池進行噴灑消毒,一般每個季度消毒一至二次,黴雨季節和春季視其情況適當增加消毒次數,切忌將藥液噴灑到豪豬身上。

  剛進入飼養池的豪豬會表現出驚恐和疲憊不安、拒食等狀況,如果飼養池內的光線太強,會使豪豬碰撞牆壁而受傷,絕大多數野生豪豬在入池後的第3天才開始飲水和取食,7~15天后取食和活動逐步正常化;成年豪豬一般在3~5個月後逐漸消除對人的驚恐,基本上能夠與人直接接觸,亞成年豪豬一般在2~3個月後逐漸消除對人的驚恐,基本上能夠與人直接接觸;幼年豪豬一般在1~2個月後逐漸消除對人的驚恐,基本上能夠與人直接接觸;野生仔豪豬由於飢餓索乳而不懼怕人,有些仔豪豬在入池後的第1天便能進行人工哺乳,馴化20~30天后,能夠與人直接接觸,繼續馴化便能建立起一定的條件反射。人工繁殖的豪豬以上反應較小,人工繁殖的仔豪豬從斷奶時開始馴化最適宜,這是豪豬一生中能接受馴化的最佳時期,待馴化15~20天后,很自然就能達到人獸親和的馴化要求,繼續馴化就能逐漸建立起穩定的條件反射。

  豪豬的分佈和特點

  豪豬廣泛分佈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以及尼泊爾、錫金、孟加拉國、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等地。有關豪豬的形態和習性中國古書中早有記述,如《本草綱目》中記載:“豪豬處處深山有之,多者成群害稼,狀如豬而項頸有刺,鬣長近尺許……” 。

  豪豬為夜行性動物,白天躲在洞內睡覺,晚上出來覓食。豪豬的巢洞雖是自己挖掘修築,但主要是擴大和修整穿山甲和白蟻的舊巢穴而居。其巢穴的構造複雜,通常由主巢、副巢、盲洞和幾條洞道組成。盲洞的洞道較小,是遇到危險時避難的場所。洞口一般有兩個,有時多到4個,開口於外面,必有一個開口於雜草之中,這是危險時逃跑的洞口。這種構造複雜的洞穴,是有效地防禦敵害的最好辦法。

  平時豪豬身上的棘刺貼附於體表,當豪豬遇到敵害時,會迅速將身上的棘刺直豎起來,由於肌肉的收縮,使身上的硬刺不停地抖動,如同顫動的鋼筋,互相碰撞,發出“唰唰”的響聲;同時嘴裡也發出“噗!噗!”的叫聲。當捕食者看到這種情況,有的嚇得趕快逃跑。如果獵食者在這種刀槍林立、怒不可遏的情況下,仍不聽警告繼續向豪豬進攻,那麼豪豬就只好調轉屁股,以屁股對準入侵者,並且倒退著使臀部上的長刺刺向獵食者,與敵害作殊死的決鬥。

  它以背部和臀部朝向入侵者,使全身的棘刺豎立起來並急驟地顫動,將身體倒退著向對方撞擊。有時,它還能將背部的硬刺靠肌肉彈動的力量,一枝一枝地射出來,如同開弓放箭一般,只是這些箭射出後的力量很小,沒有殺傷力,也許僅僅是嚇唬敵人而已。不過,一旦被這些棘刺扎入皮肉,就會受到嚴重的傷害。因此大多數食肉動物都深知它的厲害,不敢輕易招惹它,只有在十分飢餓的情況下,或者那些無法捕捉行動敏捷的動物的衰老或傷殘的食肉動物,才不得不向它發動進攻,結果不可避免地被刺得皮肉潰爛或者眼睛失明,甚至喪命。

  豪豬的發展方向

  豪豬作為一種珍稀的野生動物,其一身都是寶,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與經濟價值。但由於野生豪豬越來越少,面臨絕跡,國家嚴禁捕獵。要想合理合法的利用豪豬資源,讓豪豬為人類造福,就只有進行人工養殖。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不再滿足過去的肉食只有豬、牛、羊肉等幾個單一的家畜品種。逐漸嘗試除家畜家禽肉以外的肉食品種。特別是在香港、廣東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人們的肉食品來源更加豐富多彩。許多人工繁殖的野生動物肉食已走上普通百姓的餐桌。而豪豬作為一個新鮮、珍稀品種,其菜品目前只有極個別特色酒樓作為極品菜餚推出,其身價不菲在內地酒店就根本看不到用豪豬肉加工製作的菜品。豪豬成品市場還是空白。豪豬繁殖速度較慢的動物之一,從全國的野生豪豬資源和人工養殖豪豬的數量來看,發展速度還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要想將豪豬肉食品擺上普通百姓的餐桌,豪豬養殖事業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目前,有志之士正加緊對豪豬養殖專案進行整合、推廣、與相關產品的開發,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養殖模式的優化,我國豪豬養殖業會逐漸邁入健康發展的軌道。豪豬養殖將會象其他養殖品種一樣,向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養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