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創業致富案例

  人生一個樂事就是創業有成,但創業成功並非易事。看看那些,學習他們的創業方法,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一:

  大學生回鄉養青蛙?年收入4000萬!

  在湖南省沅江市有這樣一位大學生,大學畢業5年來,他考過公務員、研究生,也曾在職場上打拼過,但他最終選擇回農村養青蛙創業,如今他公司的年產值已達幾千萬元,不僅自己富了起來,還帶動鄉親們致富奔小康,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青蛙王子”。

  不做銷售搞養殖,“青蛙王子”勇敢創業年入千萬

  正在和青蛙打交道的這個人叫王理,今年29歲。王理坦率地告訴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5年前他大學畢業時,做夢也沒想到,學經濟專業的他要養青蛙來創業,而且第一年就賺了幾十萬元。

  湖南省沅江市理想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王理:當年產值一百二十萬,純效益是七八十萬元。現在一年的話,***產值***三四千萬***元***。

  王理在自己的蛙田裡

  一位大學畢業生,怎麼會想到去農村養殖青蛙?在今天大學生就業、擇業難的大環境下,這無疑是一個亮點,他怎麼想到這個點子的?又是什麼原因讓他下決心回鄉創業? 王理說,這還得從他大學畢業時說起。

  王理:我是2008年,在東北,吉林財經大學畢業的,當時大學畢業以後,其實我也跟這些應屆生一樣的,我去考了公務員,然後也想著去考研,最後這些都沒有考上,然後我在廣州一家公司。

  王理說,考公務員和考研失利後,他應聘到廣州一家公司做營銷業務,因為肯吃苦、肯幹,他的銷售業績比較突出,每月能拿到六、七千元,扣除吃飯、住宿、交通、通訊等各項開銷後,每月能有一千多、兩千元的結餘。很快,他父母和弟弟也從湖南老家來到廣州,全家人又團聚在一起,他父母更是希望他從此在廣州***下來,為了生計,王理的父母還租了一間平房,經營一家快餐店,每月收入大約五千元;他弟弟靠自己打工掙錢生活,起初,一家四口日子過得還算不錯,但是,2008年下半年,王理母親的一次意外受傷住院,打破了他們一家原來平靜的生活,也催生了王理的創業夢想。

  王理:有一天我母親在廚房裡面炒菜的時候,廚房裡麵條件不好,可能地比較滑,她當時就摔了跤。我母親正好在2005年的時候,就出過一次車禍,然後當時那個***腿上***鋼板,都還沒有拆的,所以雖然是輕輕的一跤,但是很嚴重。兩三天的一個住院的時間,也花掉將近一萬五千***元***錢,當時我記得父親對我說,仔呀,你一定要注意身體,千萬不能生病,如果生病的話,我們沒有錢治,就不能治。所以,當時這事情,對我的觸動是很大的。

  雖然慶幸母親沒有大礙,但這一跤還是把一家人當時的積蓄都搭進去了,父親的話更讓王理感到“壓力山大”,靠一家人在廣州打拼的這點收入,不要說買房、結婚等,就是父母有個病痛自己都無法支撐,作為家裡的老大,王理覺得自己理應承擔起家庭的全部經濟壓力,自主創業、掙錢成為王理的一個主要目標,他決定自己開公司,就在他嘗試多種創業的時候,一次與菜市場湖南老鄉的聊天中,他意外地發現了一線商機。

  王理:他們說這個青蛙這麼好賣,又看得見、摸得著,應該好養,為什麼沒有人去養,要不我們幾弟兄,一起去養青蛙吧。當時他們可能是當成一種玩笑話,說過以後就忘了,但是這句話,當時對我,就是眼前一亮,確實是個好事情。

  別人的一句玩笑話,似乎一下點醒了王理的思路,憑著天生的樂觀精神和大學學來的經濟學知識,王理四處查詢青蛙養殖的有關資料,認真分析、評估青蛙養殖的成功率。

  王理:首先青蛙養殖本身是沒有先例,但是沒有先例的一個原因,不是因為它太難,或者說是它要求的環境特別嚴格,不是這個原因,只是因為它野生的一個環境下,很多你如果養殖的話,你予其養,還不如組織一幫人去捉,養殖成本比捕捉成本還高些。但是隨著農藥化肥的一個使用,環境的一個破壞越來越嚴重,這個青蛙越來越少,應該說現在已經到了這個點,野生青蛙的數量越來越少,它的一個供求肯定要出現一個矛盾。所以我如果能夠感知這個前面***商機***,能夠做這個***行業***第一人,我覺得這裡面的商機,肯定是特別高的。

  在做足了市場分析和調研後,王理準備開始他的創業計劃,然而王理的計劃卻遭到了母親的堅決反對。

  王理的母親 楊輝:那肯定了沒體面,什麼東西都沒有了,大學***畢業***,怎麼回到農村裡面***創業***?

  王理:***母親***是不準,如果說回農村的話,我前腳踏出門,她後腳躺在床上,就開始絕食,她是這麼跟我講。

  王理也理解母親的心思,母親一生都在農村生活,吃了不少苦,一心想讓王理過上城裡人體面的生活,哪能剛跳出“農門”又要回去的道理。懂事的王理不和母親較勁,而是首先做通父親的工作,給父親算細賬,講長遠規劃,終於爭取到了父親的支援,父親先回鄉做前期準備工作,這邊,王理一方面繼續說服母親。

  王理:到底做母親的還是心疼兒子,最後的話,她也是跟我講,算了,你去,我來守著這個***快餐***店,你如果待不下去了,還是回來。

  王理的父親 王正輝:不管幹什麼事情,成功不成功,都要先敢幹。

  爭取到家裡人的同意只是一個開始,要創業就需資金、場地、技術,這第一個難題就是缺啟動資金,按王理估算啟動至少需4、5萬元,但家裡能夠拿出的錢不到一萬元,該怎麼來解決這個難題呢?

  王理:錢的事情,我在接下來的這一兩個月裡面,就還是幹起了大學時候的老本行,就是去大學城裡面,去賣公務員的書籍,去賣一些飾品,擺擺地攤做這些小生意,應該說我大學裡面,就靠這些賺了一、兩萬***元***錢。另外的話,上班這些我是做銷售,我跑得更加勤一點,再跟別人合夥搞了一個燒烤攤,應該說運氣還可以,兩個月的時間,雖然說人瘦了一圈,但是還是攢了四萬六千***元***錢。

  通過辛苦的兼職,王理終於賺到啟動資金 ,他謝絕了公司領導的一再挽留,辭職回到湖南老家,開始了他“青蛙王子”的創業之路。

  王理:我當時跟我父親就講,我們回來的目的不光是自己養殖,而且是通過自己這個點帶動一個面,我管理回到農村,我絕對不只是想養幾隻青蛙,我是想把這個作為一個事情,甚至能做一個企業長青的事業。

  既然是作為一個普遍推廣的事業來做,那麼養殖品種就非常重要,那養殖什麼樣的蛙才合適呢?

  王理:除了牛蛙、除了美國青蛙,這些已經相對成熟的,蛙類***養殖***的話,只有這個棘胸蛙、黑斑蛙、林蛙這些,但是林蛙、棘胸蛙它們受一個自然條件的約束,是非常厲害的,它一定要在某種特殊的氣候條件,它才能夠養殖,只有這個黑斑蛙,它可以大面積的推廣。

  所謂黑斑蛙,也就是農村最常見的野生青蛙,有些地方也稱作田雞,它對環境、溫度的要求不算太高,在國內大多數地方都能生存,確定好了品種後,王家父子和兩個朋友開始沒日沒夜地,在田間地頭苦幹,不斷試驗、育種,抗擊各種自然災害,眼看半年時間過去了,大批的青蛙終於可以上市了。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王理遇到了他有生以來最大的一道坎。

  王理:對有這個經濟利用價***值***、允許馴養繁殖的蛙,其實國家***法律***有明確的一個規定,只有四種***可以養殖***,虎紋蛙、美國青蛙、林蛙和棘胸蛙,沒有黑斑蛙。你沒有相關的手續的話,你自己拿到街上去賣,你這是犯法。按照規定的話,只要超過50只野生動物,也就是說不到5斤蛙,你就已經觸犯了刑法,可以判你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了。所以當時我們也是比較著急,因為距離青蛙,馬上要上市***銷售***,可能一兩個月的時間,我當時就直接去林業局。

  湖南省沅江市林業局副局長 吳先雲:就是對經營青蛙方面,我們政策上還有點尷尬,國內就是說,還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根據生物法,包括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法,還是可以養殖的。就是說,能不能辦這個***養殖許可***證,沒有先例。

  一聽說自己養的青蛙還不能辦養殖許可證,王理的腦袋嗡地一聲,就像被打了一悶棍,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好在當地林業局的領導知道這件事情後,看到他這樣有決心幹事業,非常重視他的問題,經多次向上反映、溝通、事情總算有了轉機。

  湖南省沅江市林業局副局長 吳先雲:在省林業廳,根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就是說能夠辦這個證。不僅如此,當地科技有關部門也積極提供技術支援和協助認證。

  湖南省沅江市科技局黨組書記 丁璞:他養青蛙這個路子是正確的,為什麼?一個市場有需求。第二個,國家的這個野生青蛙要進行保護,所以在野地不讓去抓,但是養***殖***的,是可以進行產作的,這個市場有需求,迎合和市場。第三個說,這個養青蛙是完全可行的,不是很難養,並且我們科技廳進行認證,認可了他這個,他這個養殖的方式。

  王理說,當他聽到林業局領導說給予他們大學生創業特事特辦的時候,他內心的激動、喜悅,不亞於拿到高考錄取通知書。

  王理:我當時記得很清楚,那個領導跟我講,他說王理,你說保護野生動物的最好辦法是什麼?我說保護野生動物最好的辦法是養殖,他說沒錯,最好的辦法就是你養殖,只有這麼的,才能夠最好的保護。我們特殊事情、特殊處理,我們給你特批,湖南省第一張黑斑蛙的養殖許可證。就是這麼的,一共跑了八次林業局,最後終於把它拿下來了,我記得當時拿下來這張證件的那一刻,可能比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應該說是人生中最頭腦發矇的一件事情了。

  拿到養殖許可證後,王理的青蛙順利上市,第一年銷售,他的純利潤就有7、80萬元。現在,他的年銷售額已達3、4千萬元。

  共青團沅江市委書記 李謀: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像現在大學生回鄉創業的,就鄉村而言,就20、30個人,大概有24、25個人的樣子。包括……甚至養很多牛,養很多豬。

  湖南省沅江市常務副市長 蔡光輝:每年考入大學二本以上的,大概就是6萬人。但是每年畢業以後,還是絕大多數人留在外地,每年大概有100多人,回到我們自己家鄉。最近幾年,我們湖南省在搞創業工程,大學生創業,是我們這邊,創業的一個部分,近三年我們大概扶持了,200多人的大學生畢業創業。

  一位從農村考到城裡的大學生,畢業後最終選擇返鄉養青蛙,能夠捨棄自己頭上的光環,卸下身上的包袱,這是因為他尊重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更可貴的是他對故鄉的情懷,希望領著相親們一起富裕,年輕輕輕,卻對自我與責任有深刻的認識,難能可貴。

  二:

  老農民拯救淮王魚現商機

  安徽鳳臺縣劉集鄉硤山口村離縣城3公里,地理位置獨特,為千里淮河第一峽,上游淮水受硤山口峭石阻攔,迂迴沖刷而下水流急湍。這裡有種馳名中外的寶貝——淮王魚。淮王魚亦稱淝王魚、鮰皇魚,魚體粉紅色、背部灰色,最大可長到20市斤,是淮水中的特有珍稀物種,是我國珍貴食用魚類,有“水中活化石”之美譽。淮王魚對棲息環境有著十分苛刻的要求:一是流水湍急之處,二是石頭之間,三是深潭之上。

  硤山口的黑龍潭由洪水衝擊形成,長200米、寬100米左右,深約16米,即使淡水季節也有急流衝過。這裡洪水到來時水深20多米,河床岩石上多有河藻、小河蚌等,為淮王魚提供了豐富的餌料。這種魚高度叢集,夏季成群到處覓食,4~6月在急流中產卵,冬季則家族結伴棲息於水底層、巖洞、岸穴越冬。由於物種稀有,價格不菲,漁人多有捕撈,加上淮河的環境汙染,淮王魚幾近絕跡。淮王魚其烹飪後的鮮美遠遠勝過遠近馳名的淮河鯉魚,素有“淮上筵席之珍”的美譽。特別是後,其肉比豆腐還要細嫩,湯比雞汁還要味美。這道菜已經列入了《中國菜譜》,稱為“奶汁淮王魚”。

  今年60歲的詹可和是20世紀80年代鳳臺縣劉集鄉硤山口村支書。他是喝淮河水長大的樸實農民。詹可和自幼生長在峽山口,對淮王魚有很深的感情。他清晰地記得,曾經硤山口一帶每到淮河汛期,成群的野生淮王魚便戲水歡躍起來。由於淮王魚生活在隱蔽水草和岩石縫隙中,用常規漁網很難捕到。當地人發明了一種奇特的捕魚工具,即用鐵釘將很多木板釘成木屋狀,取名叫“船塢子”。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後把這種漁具沉入水下,就像一間小木屋似的,淮王魚就會以為是處值得信賴的安身暖和之處,成群鑽進裡面休憩。春節前將“船塢子”收起,這時魚兒都在裡面休眠,所以捕獲他們不費吹灰之力。野生淮王魚200多元一公斤,還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許多人都把它當作佳節饋贈親友的上等禮品。

  詹可和發現隨著淮河汙染日趨嚴重,加之過度捕撈,淮王魚的生活環境遭到巨大破壞,數量急劇下降,20世紀90年代已瀕臨滅絕。詹可和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拯救淮王魚,“絕不能讓它毀在我們這代人手中!”

  拯救淮王魚是一項大工程,面臨巨大風險,弄不好會竹難籃打水一場空。當地很多村民得知老詹的壯舉後都說他傻:這種無名無利的苦差事,何必出這個風頭冒這個險?可詹可和堅持認為,即便傾家蕩產繁育失敗也問心無愧,這樣也算對得起哺育祖祖輩輩的淮河母親河了。

  1995年夏天,在基層工作了20年的詹可和從村幹部崗位退下來。他苦口婆心說服兒子詹同連把長期從事工程施工的積蓄全部拿出來,又傾盡畢生積蓄,再四處籌資數十萬元,和村裡簽訂了承包50畝魚塘的合同,蓋了20多間廠房,購置了各種儀器裝置,還聘請了幾名專家。1996年春,投入上百萬元的淮王魚繁育基地與淮王魚研究所同時宣告成立。

  五載磨劍鋒芒現

  詹可和成了大忙人,開始了漫長的人工繁育淮王魚之路。詹可和和兒子詹同連一道,翻閱了大量水產養殖書籍,請教了多名水產專家和近百位老漁民,瞭解淮王魚的生活習性。

  為了模擬淮王魚的生長環境,詹可和先是用與淮王魚習性相同的一種魚苗進行研究、反覆試驗。試驗成功後,他又天天乘著船到淮河裡去尋找淮王魚的蹤跡,觀察其生活環境、食性等。1996年冬天,詹可和花很大代價從鳳台硤山口水域中捕獲十多尾小淮王魚。他把這些寶貝分放在幾個小池子中精心照料。可第二年魚兒不但不見長,還死了幾條,詹可和百思不得其解。隨後他調整了飼料配方,將池水水樣送到環保檢測部門查驗出營養結構與有害成分比例。通過一年多的摸索飼養,他發現淮王魚對水質要求比較高,特別適合在含氮量比較低的靜態水中存活。但接來的繁殖擴大種群又面臨一次次的失敗……

  詹可和卻從沒打退堂鼓。他的堅強大義不僅打動了兒子,也感染了很多人,同時也促使政府部門加大了對珍稀水生物淮王魚的保護力度。淮南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下發公告:1997年成立的位於硤山口附近的淮王魚自然保護區全年禁漁。

  詹可和經歷無數次失敗後,調整了方向。詹可和經多方奔走呼號,許多老專家被這個老農民傾家蕩產挽救珍稀物種的執著精神所深深感染,答應提供支援。隨後,淮王魚研究所陸續與上海水產大學、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等權威部門建立技術依託關係。詹可和還邀請上海水產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武教授和他的學生到研究所來現場指導,破解淮王魚等魚類養殖繁育技術難題。

  2000年春,詹可和從上海水產大學以及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水產技術推廣等單位請來一批精幹力量,組建成立拯救淮王魚專案協作小組。2001年,這些資深技術人員相繼攻克了淮王魚種魚培育、催產、孵化等技術難關,成功繁育出淮王魚魚苗,並研製開發出“淮王魚”專用飼料配方,成功拯救“淮王魚”。中國水產養殖界為之沸騰!

  “活化石”重現淮河

  淮王魚獲救了,此時的詹可和又開始了新思考:如何使淮王魚的養殖從實驗性質走上規模化、商品化,使這一珍稀魚類重新走上了老百姓的餐桌?

  詹可和再次投入巨資,模擬“淮王魚”的自然生長環境,修建了標準種魚苗塘、商品魚精養塘,還相繼繁育了江黃顙、鳳淮魚等特種親魚培養塘200多畝,成立了鳳臺縣特種魚養殖示範基地。2004年,基地初步形成了年產10噸淮王魚的規模。商品淮王魚售價400元一公斤,滿足了上海、南京、徐州等大城市星級酒店對這種珍稀魚類的需求,同時也為這種珍稀物種的延續提供了雄厚技術保障。市場消費火旺,皖北許多規模養殖場對養殖淮王魚產生濃厚興趣。現在詹可和的淮王魚種苗和商品魚非常暢銷,每年獲利近80萬元。他不僅陸續還清了借款,並有了一定積蓄。

  靠魚發財並非詹可和走上挽救淮王魚之路的初衷,“只有讓魚兒迴歸大自然並安全生存適應大自然,才是我拯救淮王魚的最終目的!”2002年開始,隨著淮河水質變好,詹可和每年都向淮河放養幾千尾淮王魚。人工繁育淮王魚難度大、數量少,但到2012年底詹可和已累計無償向淮河放養淮王魚5萬餘尾,價值數十萬元。

  2013年8月,當地的一個漁民在縣城附近的淮河與支流永幸河交匯處,捕到一條近2公斤重的肥碩淮王魚。這說明淮河水質已經顯著改善,更表明自然狀態下的淮河硤山口保護區已經成為淮王魚的樂園。得到這個訊息,詹可和很激動。他花1000元買下這條魚,用網箱把它養在魚塘裡。

  淮王魚放養大功告成了,現在詹可和又開始研究起了淮王魚的歷史文化。他在漁場創辦了“硤石山莊”,意在將淮王魚的歷史文化和淮河文化、美食文化融入其中,供世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