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創業致富案例

  創業的機會無處不在,只要有心,結合當下潮流就能吸引到人們注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案例1:村姑致富路

  一、唬著丈夫回大山

  李紅豔是湖北省一個農村姑娘,18歲進城打工,先後任酒店服務員、前廳經理,丈夫也是打工仔,先後任酒店廚師、廚師長,“烤全羊”是他的絕活。2007年,“烤全羊”出現供不應求,經過仔細考慮,李紅豔決定“沒有羊烤,自己去養”。

  這樣,她拉上丈夫回到孃家夷陵大山深處,那裡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場,聞名全國的宜昌白山羊。幼時她幫父母養過羊,回鄉養羊,她是輕車熟路。夫妻倆承包了3000多畝山林地,購進93只山羊,過起了牧民生活。

  二、倆月進賬三百萬

  夫妻倆經過艱苦努力,2009年春天,他們的養殖場出糕肉羊170多隻,純種波爾羊12只,獲純利潤18萬元。

  後來李紅豔利用當地資源成立養羊專業合作社,隨後成立宜昌老高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接著建成夷陵區第一個羊肉分割加工廠,研發出一個新產品羊肉火腿,她編了一首打油詩:“ 一斤羊肉兩斤湯,十顆花椒半片姜,千萬別放豆瓣醬,小火慢燉三刻鐘,蘿蔔香菜少不了,湯濃味美肉更香。”

  2009年7月,她把這首打油詩菜譜與羊肉火腿一齊推向市場。李紅豔的羊,吃的青草、野果,喝的純淨山泉,整天林中亂竄,羊肉味道鮮美,口感越嚼越香,兩個月賣出6000多份,進賬達到300多萬元。

  三、山楂樹下開生面

  李紅豔將羊肉按部位分割,做成家庭小包裝投入超市,生意日漸紅火。鑑於成立合作社後,200多戶山民加入養殖白山羊,原本1000頭變成了10000頭,如何銷售,成了問題。

  2010年張藝謀拍攝的電影《山楂樹之戀》上映,當地政府把那裡打造成旅遊景區,高峰期每天遊客上千人,李紅豔的一個養殖基地,在大山深處一個叫百里荒的地方,有一棵枝葉繁茂的山楂樹,一枝獨秀,引人注目,李紅豔頓生靈感,打出一個令人叫絕的廣告:

  “山楂樹下的草,老高荒上的羊。”

  借明星效應,融進生態概念。當年10月,她將羊肉投進宜昌一家特產店,每斤價180元,價格雖離譜,卻成了俏貨。“老高荒”品牌,聲名大振。2011年,李紅豔的丈夫田貞芹在百里荒支起架子,做起烤全羊,並把手藝教給合作社社員,在宜昌各個景區烤羊,生意非常火爆,當年合作社2萬隻羊,順利賣出。李紅豔年收入過500萬元,她也成了宜昌山羊養殖業的領軍人物。

  案例2:嚴克美:80後美女帶800窮漢突圍

  說到發展經濟作物,村民們個個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一臉木然。他們只相信,祖祖輩輩種植的三大坨***洋芋坨、包穀坨、紅苕坨***能讓他們解決溫飽,那才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祖業”!還讓人寒心的是,村民們對貧困視而不見,感到自己生活很滿足,要發展就是“花花腸子”,那不是瞎折騰嘛!他們不相信一個剛走出校門的學生會有辦法改變現狀。

  擔任兩年村支部書記,便被評上全國勞模,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有些意外,這背後有什麼祕密?

  兩年時間,便理順全村關係,完成全村經濟佈局:800村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真金白銀,致富祕訣在哪?

  而創造奇蹟的偏偏是一位80後女性——6年前從村裡走出去的“灰姑娘”、今年27歲的嚴克美。

  嚴克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瞭解她,解剖她所在的村,從尋常的工作中尋找不尋常的致富模式,讓這種模式成為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普遍的借鑑意義,這或許比故事本身更具意義。

  主動請纓:灰姑娘回村

  2008年下半年,重慶市巫山縣當陽鄉紅槽村出現了一件轟動全村的大事,該村大學本科畢業的嚴克美不留到城市工作,卻主動請纓回到村裡當黨支部書記,並放言帶領群眾致富,一時間,村民議論紛紛,多數人認為嚴克美不知天高地厚,貧困了多年的村子,僅憑你一腔熱血就能脫貧,無異於痴人說夢。

  嚴克美回村當黨支部書記,源於6年前,考上大學的她,卻為上學發愁,家裡賣豬賣糧也沒湊齊上學的費用,眼看上學的日期近了,是熱心的鄉親們自發捐款送她上車……那一幕,始終銘刻在她心底,也就是從那一刻起,她決心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並積極在學校入了黨。2008年,大學剛剛畢業,她便找到當陽鄉黨委書記賀偉,要求給她一個機會,能夠回村擔任村支部書記帶領鄉親致富,她的精誠感動了賀偉,決定讓她回村先代理一段時間村支書。

  來到紅槽村,嚴克美便開始走村串戶,儘管她有著心理準備,但心裡還是涼了半截:通往村裡的路,滿是泥濘,汽車類交通工具無法通行,村民們必用的肥料、煤炭等物資全靠人力背挑。全村800人,竟有80%的村民住在低矮潮溼的土屋中,其中還有一戶村民連住房也沒有,只能借住在一個村民家裡。同時,村民們得病後,幾乎不看醫生,村民陳祖元一家7口人,就有4人得病臥床在家,其中一人的膝蓋生瘡不能動彈,如果有錢,只需割掉就會好起來……一個連基本生活條件都不具備的“原始部落”,要想讓他們致富,豈不是天方夜譚?更讓她震撼的是,說到發展經濟作物,村民們個個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一臉木然。他們只相信,祖祖輩輩種植的三大坨***洋芋坨、包穀坨、紅苕坨***能讓他們解決溫飽,那才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祖業”!還讓她感到寒心的是,村民們對貧困視而不見,感到自己生活很滿足,要發展就是“花花腸子”,而且是肯定不會有結果的,那不是瞎折騰嘛!他們不相信一個剛走出校門的學生會有辦法改變現狀。

  通過走訪,嚴克美才真正感受到自己肩上的壓力。

  遭遇難題:鬧劇不斷上演

  如何抓住問題癥結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嚴克美頗費了一番腦筋,她把自己閉門關了整整三天,理出了幾大思路:以工代勞整修道路、爭取政策改造農房、發動村民購買醫療保險、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她還把一項項任務進行了細化,並形成材料交到當陽鄉黨委書記賀偉和原巫山縣縣委書記管洪手裡,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援,他們均被這位80後女生感動,表示將盡快到紅槽村調研,並給予支援。但嚴克美沒想到的是,等待她的是一連串的不幸!

  回到村裡後,嚴克美立刻召開村委會會議,準備將自己的巨集偉計劃逐項落實,然而,會上她遭遇了平生第一瓢冷水,當她把計劃全盤告訴大家後,立刻招來責問:“你說得輕鬆,農房是你說改造就能改造的嗎?”“拿錢買醫療保險,村民說都沒聽說過,能行得通嗎?”“發展特色經濟,銷路在哪?”“你那些所謂的措施實則紙上談兵!”面臨突如其來的責問,嚴克美逐項解釋,但她的解釋變得蒼白無力。

  接下來,村裡在每年上報低保戶的過程中,再次出現怪事。嚴克美要求每位村委會成員對自己分片的社群採取村民評議的辦法上報,當場就有人表示不同意見。不久,名額報上來了,嚴克美很快發現問題:好幾個社的低保名額居然是社長的名字,更可笑的是,一名原村幹部的親戚、父母都吃起了低保,而那個親戚,在巫山縣城都有住房!嚴克美頓時氣憤填膺:“國家的低保政策,怎能視同兒戲?孤兒翟自華連住房都沒有,為什麼低保戶沒有他?80歲的駝背老人李氏疾病纏身,生活那麼艱難,怎麼沒她…….我們這樣做,良心何安?!”

  之後,嚴克美專門到沒經過群眾評議的社主持村民評議,讓真正需要低保的村民獲得了低保。

  她的舉動在全村引起巨大反響,村民們對她讚歎不已,而一些曾經獲得好處的人心頭開始不平衡了,那位原村幹部的親戚、父母被取消低保後,於是跑到鄉政府告狀,稱嚴克美把低保搞得像選舉一樣,耗時耗力,完全是一種作秀行為,同時還說,嚴克美以民主為幌子貌似公平,實際根本就不公平。很快,鄉里組織調查組前來村裡調查,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那名原村幹部自然是以鬧劇收場。

  沒多久,時任巫山縣縣委書記管洪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來到紅槽村,專就嚴克美的發展計劃進行現場調研,以便確定專項對口支援專案,會議開到一半,突然一個女人嘶聲大喊冤枉,嚴克美一怔,原來是被取消了低保的一個社的社長妻子,嚴克美哪裡經過這種陣仗?眼睜睜地看著社長妻子把調研給攪黃了……

  嚴克美說:“我當時就蒙了,腦子是一片空白,就連書記一行是怎麼走的,我都回憶不起了。”為這事,她矇頭大睡了一天。她說:“我當時真想辭職不幹了,遠離這個傷心之地,回到城市謀職,過點安穩日子,但我的自尊告訴我,我不能這樣做,我當初的選擇就已註定自己會面臨壓力,我把自己逼上了梁山,已經沒了退路,只有拼死一搏了!”

  修路建房:女孩感動眾鄉親

  百姓心中有桿秤,嚴克美低保事件不但沒降低她在群眾中的評價,反而提高了她在群眾中的威信,接下來,嚴克美開始逐項落實她的致富計劃。

  要致富,先修路,嚴克美比誰的體會都深刻。由於第一次村委會會議引起眾人的質疑,於是她決定自己帶頭修路。紅槽村海拔1400米,每年的11月到次年2月,會出現長時期的雨雪天,其他農活都已經處於冬眠狀態,正是修路的好時機。

  在當陽鄉政府通往村裡的泥濘道路上,村民們看見了一個女孩帶著她的父母、親戚整修道路的身影。這一訊息很快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全村,善良的鄉親們漸漸被感動了,自發加入了整修道路的行業。人心齊,泰山移,道路很快通了,村裡像過年一樣,等待著第一輛卡車拉肥料進村,那場景,感動得嚴克美直掉淚。後來開始有人做起了肥料生意,還有人開起了小商店,村裡慢慢有了生氣。

  路通了,發展經濟作物有了交通基礎,但百姓多年來形成的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觀念根深蒂固,要提升百姓精氣神,才是改變村民陳舊觀念的敲門磚。在當地,住房成為衡量一個家庭狀況好壞的標誌,因此,嚴克美開始實施第二項規劃:改造農房。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村民自己沒錢,怎麼辦?嚴克美瞭解到,鄉里每年要統計村裡的危房進行改造,過去不知什麼原因沒落到實處,同時,高山幾個社由於地勢條件惡劣,可以通過異地搬遷由政府撥款解決住房,這樣一計算,全村50%的住房屬於解決的物件。有了這樣的政策支援,嚴克美異常興奮,火速備齊所有材料,步行2個小時的山路趕到鄉政府遞交申請,一連20多天,嚴克美堅持不懈每天到鄉政府打探結果,終於,一場轟轟烈烈的修房大戰拉開了序幕。那段時間,村民見面就是樂呵呵的打招呼:“多久搬進新房?”

  村民們高高興興地住進了新房,好幾個單身漢開始有人說媒提親,村民們的精神面貌有了大的改觀,但嚴克美明白,要讓村民致富,還得有支柱產業作支撐,而村裡的產業,除100畝烤煙外,再沒有其他經濟作物。怎麼辦?

  艱難突圍:三大產業撐起一個村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這是嚴克美最初提出的發展思路,但選什麼專案更適合當地百姓呢?嚴克美通過親朋好友、同學,網上查資料,並結合當地實際,確定了三大專案:烤煙、生豬山羊養殖和金銀花種植。這三大專案,村民們最擔心的就是技術和銷路,如何解除村民的擔心呢?

  嚴克美找到了縣菸草公司,表示自己村可以規模種植烤煙,由100畝擴大到800畝,希望菸草公司能給予技術支援和簽訂保護價收購合同。

  之後,她又找到縣畜牧局,希望畜牧局扶持紅槽村發展一個生豬養殖大戶和山羊養殖大戶。

  同時她還了解到一個藥材公司需要大量的金銀花,這正是大山裡的特產,她於是找到公司,和這家公司簽訂了最低收購保護價合同。

  有了這三個專案,足以改變全村貧困現狀,然而,當她信心滿滿地把合同拿回來時,村民們卻猶豫了。

  特別是種植烤煙,全村僅有耕地1000畝,要讓村民們拿大半的土地種煙,村民們說:“如果種煙因天災等原因失敗了,豈不今後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為了解決村民顧慮,嚴克美請菸草公司技術人員和其他鄉的種植大戶現身說法,給他們算細賬,村民們逐漸消除顧慮。為了保證菸葉不受乾旱影響,菸草和供水必須配套,這就要求村民成片種植,一些土地全在片區內的農戶,想種其他作物便成了問題,一些耕地沒在片區的農戶想種植烤煙卻不能種植,為解決這一矛盾,嚴克美鼓勵村民對土地進行協商交換和價值流轉。村民們的顧慮解決了,2009年,全村種植烤煙800畝,收入達到210萬元。今年,全村種煙擴大到1000畝。

  發展養殖業,投入比菸葉大,嚴克美找到幾個社較有威望的鄉親遊說,最終說服了他們,對村民們擔心的防疫問題,嚴克美多次找畜牧防疫站協調,對養殖戶進行防疫培訓,一般的病症,村民自己就能解決。目前,全村已擁有2個養豬大戶,3個養羊大戶。嚴克美是其中的養羊大戶之一,現有山羊200多隻,她還把羊崽賒給其他村民發展山羊,待村民有效益後按市價付她“種羊”錢。

  紅槽5社有山林2000餘畝,適合種植金銀花,嚴克美專門到這個社開會做動員工作。還把保護價合同影印給村民,當年該社就種植金銀花500畝,去年發展到1000畝,這個社的村民準備將2000畝山林全種上金銀花。“到時,這裡的山遍地是金銀呢!”種植大戶王啟貴說。

  “這三大產業的確立,徹底改變了紅槽村貧困狀況,農民的純收入較2007年翻了一番。”當陽鄉黨委書記賀偉如是說。

  村民評價:嚴克美成功不是偶然

  短短兩年時間,嚴克美改變了紅槽村,一些村民是被嚴克美的熱心腸感動後才支援她的,一些村民是因為她的鐵面無私而去支援她的,還有一些村民是因為嚴克美選的專案比較穩妥而動心的。

  村民王啟明說:“這閨女是個熱心腸。”他介紹說,他家的房屋原來垮塌了半間,另一半即將垮塌,嚴克美一連去了他家6次,直到政府解決。他還介紹說,嚴克美看到村裡很多人無錢治病,於是向村民宣傳買醫療保險的好處,結果有很多村民持觀望態度,後來是她幫村民給墊付了。這事對村民的觸動很大,大家很感動,所以後來她發動大家發展菸葉,很多人都是衝她的熱心腸而去的。

  村民黃裕貞說起嚴克美,更是感動不已,她不小心從樓上摔下來後,當時嚴克美也在家訪中腳受了傷,嚴克美硬是杵著柺杖來看她,還與鄉民政聯絡解決了一些醫療費用,一切談妥後,嚴克美還讓父親專門去鄉里為她領回民政救助款。所以,後來嚴克美要發展烤煙,黃裕貞第一個站出來響應。

  村民王啟應還透露了一個祕密,嚴克美的鐵面無私大家都敬佩,不僅表現在清除那些不該吃低保的人,而重要的是她能大義滅親。有兩件事村民們談起就對她稱讚不已,一件事是在申報危房過程中,一個和嚴克美父親關係很鐵的村民找到嚴父,要求給她一個名額,嚴父拍著胸口保證沒問題,殊不知嚴父把這事給女兒一說,女兒次日檢視房屋後,就說不合符條件。嚴父面子丟大了,一個月沒和女兒說話。再是嚴克美的么爸因幾年前村裡建水池佔了他家一點地,當時他並沒有異議,現在看到侄女當了支書,就要求侄女給她一個低保戶指標作為補償,嚴克美堅決不幹,么嬸氣不過,於是堵住通往村外的路,嚴克美情願當眾給么嬸道歉,也沒滿足親人的要求。這兩件事,使村民從心底敬佩嚴克美。

  紅槽5社村民大力發展金銀花,他們認為,金銀花不但適合當地生長,最要緊的是嚴克美和求購單位簽訂了收購合同,讓人放心。

  如今,紅槽村正在向規模集約經營進軍,嚴克美畫出了一幅誘人的圖景:“3年內打造成原生態旅遊村,遊人可體驗種煙、養豬、養羊、採摘金銀花……還要建立原生態山羊合作社,原生態野兔合作社……”

  這個80後女生,不知還會“折騰”出多少新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