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的養殖前景

  鵪鶉養殖市場前景廣闊,我國鵪鶉養殖時間雖較短,但發展迅速,未來我國鵪鶉的發展市場會如何變化呢?下文是,歡迎閱讀!

  分析

  鵪鶉產品經濟價值高鵪鶉肉和蛋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蛋白質和維生素,是極好的營養補品,有動物“人蔘”之稱。鵪鶉還可作藥用和觀賞鳥,長期食用對血管硬化、高血壓、神經衰弱、結核病及肝炎都有一定療效。

  鵪鶉養殖簡便易行、風險小鵪鶉養殖業之所以能快速發展,因為具備四點優勢。

  一是投入少。養殖鵪鶉佔地面積不大,家前屋後皆可。即使大規模的養鶉場,所佔土地、房舍也大大低於其他家禽。由於舍內採取多層籠養裝置,飼養密度又大,所以建築、設施、資金投入都比其他家禽低得多。

  且不需要繁重體力勞動。另外,家鶉適應性和抗病力強,用於防疫開支也很少;二是產出多。

  無論蛋用型還是肉用型家鶉,40~50天即可成熟。肉用型42日齡時可達到220克,僅耗飼料700克;蛋用型全年產蛋大約270枚,總重量達3000克,為其體重的20倍;三是資金週轉快由於鵪鶉的飼養週期短,而且資金投入也少,每隻所佔流動資金不超過1.6元,相對其他家禽,資金週轉要快得多;四是風險小。

  因養殖家鶉具有以上優點,所以經營時不易造成經濟損失,不必擔太大的風險。

  鵪鶉的需求量在市場還是很大的,所以發展前景未來也可以期待。

  鵪鶉食療作用

  《本草綱目》:“肉能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肉和小豆、生薑煮食,止洩痢、酥煮食,令人下焦肥。”適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身虛體弱、咳嗽哮喘、神經衰弱等症。

  《食療本草》:“不可共豬肉食之,令人多生瘡。四月以後及八月以前鶉肉不可食。”

  《七卷經》:“食之令人忘。”

  《本草拾遺》:“共豬肉食之,令人生小黑子。”

  《嘉佑本草》:“不可和菌子食之,令人發痔。四朋以前未堪食。和小豆、生薑煮食,止洩痢。”

  《醫學入門》:“春月不可食。”

  《醫林纂要·藥性》:“助肝風。”

  《本草衍義》:“小兒患府及下痢五色,旦旦食之。”

  《本草求原》:“補士續氣,調肺利水溼。治腹大如鼓,瀉痢,疳積。”

  《家庭營養金典》:“鵪鶉可與人蔘媲美,被譽為“動物人蔘”。”

  孟流:“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患痢人和生薑煮食之。”

  崔禹錫《食經》:“主赤自下痢,漏下血,暴風溼痺,養肝肺氣,利九竅。”

  鵪鶉如何防控疾病

  鵪鶉生長快,成熟期短,繁殖迅速,飼養鵪鶉比較簡便。但是,鵪鶉在飼養過程中,容易發生疾病,常見的疾病有雛白痢、球蟲病、潰瘍性腸炎、白喉病等。

  雛白痢是常見危害大的細菌性傳染病。病鶉精神萎靡。糞便呈白色漿糊狀。在病鶉飼料中新增0.4%磺胺嘧啶或0.1%磺胺喹惡林均有一定效果。籠舍要保持清潔乾燥,溫度穩定,防止過密擁擠。

  球蟲病為腸道感染所引起的急性流行性疾病,病鶉羽毛鬆亂,糞便帶血。可將磺胺甲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2%的比例拌入飼料或溶於飲水中。連服4-5日即可見效。

  潰瘍性腸炎這是家養鵪鶉的一種具有高度傳染能力的疾病。鵪鶉弓背,雙目緊閉,拉稀,雙氫鏈黴素,泰樂菌素均為較好的治療藥物。四環素,呋喃類也有一定療效。

  白喉病多發生在梅雨季節,病鶉眼腫流淚,食慾不振。可將0.1%的二甲氧基嘧啶鈉粉拌喂或溶水飲用。同時還應把病鶉的頭在0.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清洗消毒,效果更好。

  馬立克氏病也是鵪鶉常發的一種病毒性疾病,病鶉表現為精神不振,癱瘓,貧血,兩翅下垂,排綠色稀糞。剖檢時常見內臟型,表現為心臟、肺、腺體、胃、肝、腎、睪丸及卵巢出現單個或多個腫瘤。本病無特效藥物治療,以預防為主。對初生鶉皮下注射馬立克疫苗效果較好。

  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包括急性敗血症、臍炎、氣囊炎、肝周炎、腸炎、關節炎、肉芽腫和卵黃性腹膜炎等。該病是一種條件性疾病,改善環境是預防該病發生的有效措施。犬腸桿菌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臍部和面板創口感染。杜絕使用腐敗變質和受黴菌、大腸桿菌汙染的飼料。加強鵪鶉飼養管理,勤刷水槽及飲水器具,使用優質飼料,增強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