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資訊科技教學反思
資訊科技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計算機技能,以及使用計算機去處理資訊的技術和能力。有哪些關於高中資訊科技的教學反思?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1. 教材分析
資訊科技的學習過程不能是機械的知識傳授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充滿體驗、充滿實踐、充滿探究、充滿創造的過程。
高中第一節講資訊與資訊的特徵,基本上是概念與知識的介紹,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學內容,較難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2. 學情分析
根據以上分析,如果直接從概念講解入手,照本宣科進行概念和理論知識的灌輸,學生往往覺得比較枯燥,很難接受,不但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影響到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因此必須採取例舉法來講解,吸引學生的興趣,達到教學效果。
3. 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1***感受生活中的資訊,認識普遍存在的資訊,理解資訊的含義;
***2***通過實驗總結資訊的基本特徵,瞭解資訊對生活和學習的重要性。
1.重點
***1***瞭解資訊與人類的關係,理解資訊的概念和基本特徵。
***2***瞭解計算機中資料與資訊的關係,知道資訊編碼方法和度量單位。
***3***瞭解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強化資訊意識。
2.難點
***1***理解資訊的含義和特徵。
***2***理解計算機中表示資料的方法。
4.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請同學們首先一起觀察老師,說出老師的特徵。***學生討論回答:老師的髮型、衣服的顏色,臉型、姿勢等等特徵***。通過觀察老師獲得很多關於老師的資訊。
可見資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在每個人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裡。那麼,資訊究竟是什麼?資訊有哪些作用?這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二、新課講授
1、資訊
展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活動的有關圖片,請學生回答通過觀看以上圖片能得到什麼資訊,看到每一幅圖片都想到了什麼。***展示圖片,學生討論併發言***這些圖片向我們傳達各種各樣的資訊。請同學們討論並說出,除了這些資訊,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還能夠獲取哪些資訊。
1.1 資訊的含義
所謂資訊,是指資料、訊息所包含的內容和意義。在我們學習、生活、工作中都離不開資訊,資訊無所不在,無所不有。
1.2 資訊的基本特徵
***1***傳遞性。資訊的傳遞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2***共享性。資訊作為一種資源,通過交流可以由不同個體或群體在同一時間或不同時間共享。
***3***依附性。各種資訊必須依附一定的媒體介質才能夠表現出來,為人們所接收,並按照某種需要進行處理和儲存。資訊如果經過人的思考分析和處理,往往會產生新的資訊,使資訊增值。
***4***價值相對性。資訊使用價值的大小是相對的,它取決於接收資訊者的需求及其對資訊的理解、認識和利用的能力。
***5***時效性。資訊會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變化狀態,這的效用就會降低,一旦超過其“生命週期”,資訊就失去效用,成歷史記錄。
***6***真偽性。
5.板書設計
一、資訊與資訊的特徵
1、什麼是資訊 2、資訊的特徵是什麼
二、開展活動
三、思考題:
隨著科技的發展資訊的載體也越來越多,那麼資訊還可以從哪些載體中獲取呢?
6.教學反思
採用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綜合應用言語講解和多媒體課件啟發學生,通過聽案例、說想法、看課件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資訊科技課程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資訊、資訊特徵。讓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從身邊的例子談起,讓學生從自己的感性認識中去了解資訊這個概念,效果比較好。在討論活動中,學生反應熱烈,發表了很多意見。課後大部分同學在完成作業時都比較認真,雖然講得不全面,但培養了學生獲取加工資訊的能力,初步建立了資訊意見!
篇二
資訊科技課是技術課,目的是培養學生技能。同時這種技能不是計算機本身,而是使用計算機去處理資訊的技術和能力,是適應資訊化社會的必備技能。高中的資訊科技課不是專業的計算機課,它以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為宗旨,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高中技術性課程與學術性課程協調配合,最終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適應資訊時代發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探究,還要注重學生綜合處理資訊的能力的培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資訊收集,處理和應用的實踐活動,為資訊科技教學營造"寬鬆,主動,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快樂中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創造。現淺談下高中資訊科技教學設計的幾點體會:
一、轉變教育觀念,樹立育人的教學觀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現代教育觀
舊的教育觀念就是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以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老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於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的地位。在這樣一種結構下,老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物件,媒體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要打破以前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觀,樹立育人的教學觀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現代教育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之間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利用發現探究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
在資訊科技教學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獲得知識,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被動的接受者。其教學設計為:簡述操作要領→操作嘗試→啟發引導→操作學習→反饋指導→鞏固練習→歸納總結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方法,一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二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如在學習excel時,學生對於excel基本操作,如,計算、排序,圖示等操作,在老師的指導下能輕鬆完成。但是通過佈置一個任務***學生考試成績的統計彙總及分析***,學習效果就一目瞭然了。至於鞏固練習和歸納總結,道理是很顯然的。這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操作時間密切結合的教學設計。
三、構建"主體—互動—探究"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創作興趣
在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老師先佈置任務,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自主的參與教學,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必要的社會性品質;有利於建立良好的教學人際關係,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使學生智力得到較好的發展。例如佈置任務:應用FrontPage軟體製作個人網頁,在大多數學生基本完成任務後,從學生製作的網頁中挑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學生自己介紹演示,然後讓學生互相討論,發表意見,看法,實現相互交流,學習的目的。教師在此過程中以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為目的,適當的引導討論方向。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主動研究,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並通過師生交流的互動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學習,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實現學生主動發展的目標。
篇三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我們的課堂教學與學生的需求還有相當大的差別。從對高二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對於資訊科技課的興趣比其他學科要高得多。但無論是我們的教學內容還是我們的教學方法,學生都不太滿意,反映出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還很不理想。一是教學內容上,眾口難調,二是教學方法上,感受不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參差不齊,使教學內容難以適合每一位學生;學生喜歡操作性強的東西,而對教師教授的理論性內容不大感興趣;學生喜歡自由自在的學習和遊戲,對於教師安排的任務缺乏完成動力等等。如何才能更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一定的資訊能力以解決自身生存中所遇到資訊問題,適應社會的需求呢?這需要我們教師花更大的努力,不斷探索,找到一套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調整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教學內容跟著課本走,內容過於簡單,知識面窄,重複性多。學生很容易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所以在教學法過程中,適當的調整教學內容,簡單的知識內容我則採取了自學和學生獨立製作的方法,儘量做到“精講多練”、“學生講,輔助指導”、“讓學生自主學習”等方法。在最後的作品展示課上,同學們積極思考發現自己作品的不足之處,並能通過觀看其他優秀作品找到完善之法。對學生作品,應多鼓勵、欣賞、讚揚學,讓學生體驗成功感。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和諧氛圍,推進分層教學
因為農村中學的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基礎較好,有的學生基礎很差,基礎好的學生,在老師還沒講完時就會操作了,而基礎差的學生總是害怕操作,不願意動手。資訊科技教學的實踐讓我懂得,堅持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保持他們學習情趣的有效手段。於是,根據學生實際,每班在分組的基礎上,我讓幾位基礎好的先掌握的同學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壓力,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鍊,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得到提高,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因怕問老師問題而舉步不前的現象,從而使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在這種分組情況下,教師並沒有失去作用,我們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個別的計算機"特困生",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計算機操作水平。同時,在同學互相輔導學習中增進了感情,瞭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創造出合作學習的和諧氛圍。
三、巧妙設計教學任務,採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圍繞相應的知識點多蒐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從而巧妙地設計教學任務,將每一個任務都設計的明確、合理、科學,將所要傳授的各個知識點蘊含於各個任務中,將每一個學習模組的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讓學生完成了相應的任務後,從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識。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從而讓學生擁有學習真正主動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提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資訊科技的知識和技能。從而保證教學目標順利完成,讓他們嚐到學習的樂趣,滿足他們的成就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四、聯絡生活,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對於計算機教學,一定要聯絡生活實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去鑽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學習Excel軟體時,我用到了資料蒐集的方法。在有了兩節課的學習的基礎上,我動員同學們製作一份《個人消費統計表》,分析自己的生活費都花在了什麼方面,哪些方面是可取的,哪些方面是不應該花消的,然後計算出總開支。在這個資料的蒐集過程當中,同學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關注自身的生活消費支出,從文具、伙食、交通、其他方面的費用入手實事求是地、認真地製作了《每週個人消費統計表》。完成了表格的資料計算,並且有的同學主動算出各個方面所佔的比例。教材上的知識的到充分的發揮,還有的同學給表格加上了生動的圖片或者是美麗的背景圖片,從而結合了前面所學的在文件中插入圖片的知識,完成了表格中圖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設定,完美了表格的介面,豐富了自己的知識。資料出來後,課堂上同學們還互相比較誰花的多、誰最節省,認真分析那裡的是該花的、那裡是該省的,然後制定出一份《日後花費計劃清單》。從這樣的一節課中,學生學習到的不僅是簡單的“Excel製作表格”,還包括了多個軟體的綜合應用,涉及到一個操作技巧在多個軟體中的不同使用,達到共同的目的***圖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設定***,修飾美化版面。他們不僅深入地掌握了該項操作的技巧,還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通過本次課的學習,真正讓學生們成為課堂的主人,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多的教會了學生們對資訊的獲取、分析、加工,並給出分析結果的能力,可謂收穫頗豐。
五、加強教學評價,多肯定學生
教學評價一般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較多,特別是在學生自由創作過程中,我們對於學生的活動給予恰當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促進學生更主動地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掌握教學內容,達到良好教學效果。也使學生更客觀地評價別人的作品。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活動中都能有所發揮和創新。
作為資訊科技教師,必須根據環境,注重知識應用的綜合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不斷摸索總結,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進而實現資訊科技教育的總體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適應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