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時事評論經典範文

  高中學生在進行政治備考過程中,對時事評論也需要關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中政治時事評論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政治時事評論範文***一***

  時事評論背景:

  中國的基礎教育常被吐槽為“填鴨式”教學模式和“題海戰術”,然而不久前上海舉辦的一場中英基礎教育論壇,卻修正了人們對“中式教育”的看法。論壇上,無論是英方教育官員,還是與中國進行了多年深度交流的英國老師,都對上海數學教育不吝溢美之詞,稱“上海掌握教學模式”的應用有助提升英國數學教育水平。

  時事評論觀點:

  英國教育界人士的評價,並非客套話。就在今年7月,英國教育部剛剛決定投入4100萬英鎊,要求在小學中普及亞洲的數學教學方法。訊息傳來,讓很多人感到振奮:原來在某些方面,中國的基礎教育也有著令歐美仰慕的優勢。但是,如果我們冷靜下來仔細觀察的話,這並不意味著在數學等基礎教育領域,中式教育“戰勝”了英式教育。備受英國教育界關注的“上海掌握教學模式”,其成功之處,得益於在開放融合的基礎上,進行了獨特的創新。

  上海基礎教育的創新,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上海就啟動了“二期課改”,率先提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之下,上海開始了均衡教育規劃,開展各科課改。在數學教學中,強調重視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構建起更為簡明的數學知識結構,鼓勵更多有效的師生互動,以及教師對學生個別化的及時指導。專家評價形成了上海數學課堂中的“變式教學”。這當中既有中國傳統的“概念式變式教學”,也有在此基礎上提煉出的“過程性變式教學”,能使學生的數學能力普遍提高,不僅學習效果好的學生優勢明顯,並且處於低端的比例低、人數少。

  以這項改革為代表的基礎教育創新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於過程中吸收了包括重視個性化教育、注重解決現實問題等諸多世界先進教育理念,是教育開放融合的結果。正如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張民選所言,過去幾十年裡,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了很多教學經驗,多元智慧、結構生成等理念拓展了教育活動的方式,帶來了新的教學風格,正是這種相容幷包所創新出來的一套教學模式,吸引了國際教育界的關注。

  在英國,此次積極主動與上海教育界尋求交流合作,也是其教育改革中的兼收幷蓄之舉,目的是增加教學的多樣性。他們一方面堅持自己的互動教學模式,保護學生的獨立性和創新思維,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學習上海經驗,讓學生對知識點掌握得更加紮實。可見,所謂中式教育的逆襲,或是英式教育的反思,其實都反映了這樣的一個現實:教育沒有標準公式,它始終在不斷的融合中創新發展,而不是關起大門,固守傳統。英國教育界的行動,也向我們展示了他們對開放融合的理解。為了確保交流效果,他們還委託第三方機構對交流進行評估,很快,參加第一輪專案的48所基地學校中的多數學校,在上海教師到訪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教育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們從開放融合之中尋找回自信,也從中汲取別人經驗,讓自身變得更強大。一位參加中英數學教師交流專案的上海教師就深刻感受到,英國教師在鍛鍊學生形象思維、有趣的教學用具開發、多樣的資訊化教學方式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而這些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開發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真正從育人的角度進行思考,借鑑他人的長處,走自己的路,我們的教育將會有更多、更好的“質”的提升。

  高中政治時事評論範文***二***

  時事評論背景: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創下年內最高值,出口增速由負轉正,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連續第三個月保持在5%以下的較低水平……近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統計資料表明,11月份的經濟執行積極變化累積增多,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通過這樣一份“月度答卷”,人們感受到中國經濟強勁的脈搏。

  時事評論觀點:

  對於普通人而言,巨集觀的資料可能略顯隔膜,而“身邊的經濟學”,更能讓人感知經濟的溫度。“有節過節,沒節造節”。就在剛剛過去的幾天,“雙12”的火爆,再次令外媒感慨中國人“買買買”的力量:近1000家大型購物中心、5萬家超市便利店、55萬家餐廳參加其中,參與商家數是去年同期的3倍;不少地方的超市、蛋糕店前早早就排起了長隊,男女老少在網際網路時代“趕集”……正如一位“雙12”參與者所言,井噴的消費熱情、火爆的“掃貨”場面,即便商場外朔風凜冽,也難掩消費增長帶來的暖意。

  不管是“線上為王”的“雙11”,還是聚焦線下的“雙12”,都是經濟執行良好與否的“晴雨表”。是什麼激活了“購物節”這一池春水?一位企業管理者的回答,或許可以作為答案:通過移動支付,平均可以為每位顧客節省8秒的結賬時間。8秒鐘看似不長,卻意義非凡。相比以前,付款用現金、發優惠券靠小傳單、辦會員卡要隨身帶,如今,帶著一部手機就可以“想購就購”。省時、便利、快捷,帶來的是消費升級換代。可以說,消費市場紅火的背後,其實是移動支付等網際網路科技創新引擎的轟響。

  創新,不僅聯通了線上線下,更在孕育新的人口紅利。一位經濟學家的觀察,耐人尋味。在南方一些省份的農村,農民在種地之餘紛紛“觸網”,經營小微企業。這樣一種現象,實際上意味著“農民的知識結構在變化”。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是我們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之一,那麼時至今日,由知識更新帶來的“新的人口紅利”,成為中國經濟的底氣所在。一家美國媒體如此提醒西方世界:廉價勞動力“偷走”美國人就業的日子,已讓位於智慧手機、半導體和自動汽車的設計創新,如今中國重心已轉向創新和APP的“後沃爾瑪時代”。這些變化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經濟正在從“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一個地方的轉型,值得深思。“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由於自然地理條件制約、交通不便利等諸多因素,一度經濟發展在全國掛末。“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諺語,形象地道出了發展的無奈。然而,藉著資訊化浪潮的契機,貴州卻變劣勢為優勢,在大西南發展起了大資料產業,讓大資料成為後發趕超的“助推器”。這幾年,貴州的GDP增速更是持續跑贏全國水平,可謂“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彎道超車也好,搶佔高點也罷,貴州的“逆襲”,正在於點燃了創新的“導火索”。

  中國經濟的強勁走勢,在國際上也贏得越來越多的共識。今年年初,多家國際機構還在表達對中國經濟走勢的擔憂,而如今,包括摩根士丹利、渣打銀行、穆迪等機構,卻紛紛“翻多”,對中國經濟前景普遍看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是在調低世界經濟增速預期的同時,調高了中國經濟增速預期。預期“反轉”,折射的正是中國經濟走勢的強勁,以及外界對中國成為全球結構性改革引領者的期待。

  高中政治時事評論範文***三***

  時事評論背景:

  據媒體報道,2013年以來,江蘇省檢察機關對保外就醫的職務犯罪、金融犯罪、涉黑犯罪三類犯罪組織複查,逐人見面、重新體檢、監督糾正了違法問題100件,徐國健、陳耀南、胡劍鵬、周秀德等4名廳級及以上幹部,被督促收監執行。

  時事評論觀點:

  不止是江蘇,2014年中央政法委《意見》釋出後,在陝西等地,一些“保外就醫”的官員也被重新收監。

  “歷史不忍細讀”。細細翻看這些官員的“獄中風雲”,絕對令人瞠目結舌。作為原省委的徐國建,原本判的是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其他3名廳官也都是無期徒刑,然而,憑藉著不明就裡的“表現”,他們屢屢減刑成功,憑藉著“保外就醫”,重回自由之身,真正的獄中生活,不過區區數年而已。

  保外就醫,原是一項富有人情味的制度設計,也是人本理念的直接體現。

  在刑事訴訟法第254條中,明確規定了,對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可以暫予監外執行。《監獄法》第25條、《罪犯保外就醫執行辦法》第2條,則規定了無期徒刑以上也可以保外就醫。

  具體而言,只要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診斷並開具證明檔案,省級以上監獄管理機關或者設區的市一級以上公安機關批准即可。

  問題在於,這樣的制度設計,在實踐中,並不能經得起衝擊和考驗。很多罪犯,尤其是官員,即便是判處無期徒刑以上的重刑,也只要事先做點功課,撈到“減刑”資本,一旦進了有期徒刑“區間”,便可以堂而皇之地“保外就醫”。徐國健雖說是被判了死緩2年,但執行刑期還不到8年,便已“在外就醫”,簡直比減刑、假釋還“方便”。

  不過,指定醫院的診斷證明,這對普通人而言,多少有些可望而不可即,但對於曾經手握重權的官員而言,這卻不是多難的事情。

  最大的漏洞,其實還是出在“一支筆”上。定罪量刑由法院經複雜的審判程式作出,而保外就醫的批准權,則握在了省級以上監獄管理機關、設區的市一級以上公安機關手中。這些不是司法審判機關的職能部門,區區一個簽名、蓋章,便能將審判活動效果“打折”,儼然是“準裁判者”的角色。而相對簡易的程式設計,也帶來了被腐蝕和干擾的現實危險。

  如何才能避免“保外就醫”的痼弊?關鍵須把好“立法關口”。

  通過法律修訂、司法解釋等途徑,儘可能地堵塞制度漏洞。尤其是《罪犯保外就醫執行辦法》及附件《罪犯保外就醫疾病傷殘範圍》,26年前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制定,很多地方已跟不上形勢,亟待立法修繕。

  具體而言,應細化“標準”、提高“門檻”、拔高“等級”,明確規定非特定犯罪型別、重刑沒達到一定程度,方可“保外就醫”;在醫院診斷證明上,還應匯入第三方複查機制,防止“一家獨斷”。

  當然,在審批層級上,也應構建公檢法聯審機制,而不是由公安機關“一錘定音”。

  當然,陽光是最好防腐劑。執行上“開放、動態、透明、便民”,“保外就醫”才不會“霧裡看花”,才不會被“歪嘴和尚念歪經”,才不會淪為少數官員的福利“後花園”。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