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時事評論範文

  高中政治試卷中對時事類題目考查日益增多,學生該如何寫有關時事的評論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時事評論背景:

  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日益突出,如何解決好廣大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已成為事關和諧社會構建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事。目前農村養老、醫療都缺乏必要的保障,而能否妥善解決農村的養老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因此,深入瞭解和分析農村養老所面臨的困境,探討現階段農村養老的可行路徑,是理論和現實都亟需解決的問題。

  時事評論觀點:如何看待農村養老問題?

  農村家庭養老方式轉變及制度保障不健全

  我國農村歷來基本實行的是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這是當前中國農村使用最普遍的養老方式。然而,隨著我國正在發生的急劇社會和經濟變革,家庭養老正受到來自計劃生育政策,城市化和工業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子女減少,家庭規模、結構和功能變化,流動人口增加以及價值觀念變化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其功能日趨弱化。制度保障不健全或缺失。廣大農村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農村長期遊離在社會保障制度的 邊緣,政府對農村的社會保險、社會福利、救濟和低保投入嚴重不足。

  鞏固並完善傳統的家庭養老機制

  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是老年人的最佳養老模式。就老人而言,居住在家裡,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家庭物質資源,根據自己多年的生活習慣安排日常生活、飲食起居,保持原來的生活節奏;另一方面老年人可以通過照料孫輩、簡單的農業生產等方式在家庭中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從而得到心理上的認同感。政府應該促使家庭養老由傳統的道德軟約束轉變成法律、制度的剛性約束,使家庭養老逐步由“倫理型”向“倫理型+法律型”轉變:加強道德建設和思想教育,大力弘揚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對善待老人的家庭,給予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獎勵,提高子女贍養父母的自覺性;依法打擊不盡贍養義務甚至虐待老人的惡劣行為,發揮法律的震懾作用和典型案例的教育作用;同時對部分由於子女殘疾、失業等原因而無力贍養老人的家庭,當地政府和有關社會組織在就業、救濟等方面給予特殊照顧。最後,通過制度建設促進和改善農村家庭養老狀況,將家庭養老由道德層面上升為制度層面。

  分層次、有重點地推進社會養老保險

  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根本措施。根據我國農村當前的現實,應該逐步推進社會養老保險,並在推進的過程中根據各地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解決措施:

  在條件較好農村可以低標準起步,堅持個人繳費為主、國家集體補助為輔的原則,堅持以個人賬戶為主的儲備積累方法,堅持自願參加與政策鼓勵相結合的政策措施,堅持社會養老保險與家庭養老相結合的制度等一系列條件的前提下逐步推進社會養老保險。在條件差的地區,政府要調整財政分配格局,政策向欠發達地區傾斜,在欠發達地區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醫療保障制度。其次,完善社會化救濟和“五保”供養制度,以確保能應對因突發災害造成的養老困難以及無子女老人的養老問題。最後,政府應該對有老人尤其是有多個老人的家庭予以補貼。

  ***二***

  時事評論背景:

  制度的自覺和自信,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重要標誌;制度的完善和創新,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障。黨的提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執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標任務,對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時事評論觀點:如何看待現代農業發展?

  一、把握新的階段性特徵,加強建設現代農業的緊迫感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成就顯著。糧食連續9年增產,農民連續9年較快增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新農合、低保、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這10年是我國農業發展最快、農村面貌變化最大、農民得實惠最多的又一個黃金時期。但是,農業底子薄、農民收入低、城鄉差距大的矛盾是由自然、歷史等諸多因素長期累積形成的,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徹底改變。

  從當前情況看,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任務十分艱鉅。我國部分農產品供給增幅趕不上需求增長速度的矛盾已經顯現。近年來,城鄉居民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發生了重要變化。一是城鎮居民人均直接消費的農產品數量開始基本穩定,但對加工食品、綠色食品的消費數量開始明顯增加。二是農民表現出對農產品自給性消費減少而商品性消費增加的趨勢,同時又呈現出人均消費的口糧下降而對食用植物油、肉禽蛋奶和水產品消費數量增長的趨勢。三是城鎮化使農業轉移人口直接消費的農產品數量有較大幅度增長,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的鮮菜和食用植物油分別比農民多28%和24%,豬牛羊肉、家禽和禽蛋多51%、136%和87%,水產品多出近2倍。顯然,我國當前的農產品供求已呈現“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局面。

  為了滿足社會對農產品快速增長的消費需求,近年來我國對部分農產品的進口數量明顯增加。我國是一個人均農業自然資源稀缺的國家,需要合理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以減輕國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但我國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必須牢記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發出的警示:“我國有13億人口,只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從我國的國情看,再靠增加自然資源的投入來發展農業已沒有多少餘地,再靠增施化肥農藥來增加農產品產量不僅提高成本更會破壞環境。因此,要端牢我們自己的飯碗,就必須加快建設現代農業,舍此別無他途。

  建設現代農業,離不開大興農田水利、加強科技服務、不斷提升農業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更離不開深化改革、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發揮體制機制優勢,激發農業生產要素本身的活力。加快農業經營體系創新、提高農民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已成為建設我國現代農業必須突破的一大瓶頸。

  二、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制度保障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既是我國農村改革已經取得的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也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現實起點。我國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包含著三重內容:一是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二是集體土地承包到戶實行家庭經營;三是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經濟的事情通過多種形式的統一經營去解決。只有把握住這三者內在的緊密聯絡,才能準確理解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深刻內涵。

  當前,農業農村領域正在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家庭經營面臨著不少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通過發揮統一經營的作用去尋求解決的辦法。農業要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主要是由農業生產自身的特點決定的。農業是一個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相交織的特殊產業,需要人類在自然環境中通過利用和控制動植物的生命過程來從事生產活動,在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複雜條件下要保證農產品的順利成長,就必須依靠農業生產者對它們及時和精心的照料。而要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使農業生產者成為他所生產的農產品的主人,不需要別人監督,不需要計算勞動付出,他們會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而竭盡全力。正是由於農業的這些特點,人們才普遍選擇了家庭經營的方式。即使在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中,農業仍普遍實行家庭經營。因此所謂“家庭經營已沒有前途”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在工業化手段的推動下,一些農產品實現了工廠化的生產,動植物生長的環境可以控制,僱員付出的勞動能夠計量和監督,對每個生產環節是否符合標準也可以及時檢測。但這樣的農業畢竟只佔很小的部分。在大多數情況下,農業的發展一要靠農業人口的減少而逐步擴大經營規模,二要靠現代物質技術的投入而提高效率,三要靠通過合作和社會化服務來彌補家庭的不足,但家庭經營本身始終是難以被替代的。

  隨著農業人口的逐步轉移,我國農業家庭經營的規模也將逐步擴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逐步形成。要因地制宜推動家庭經營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但家庭經營只靠自身的力量畢竟難以應對生產經營各環節中的所有問題,因此,還要從實際出發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間的聯合與合作,向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業社會化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在推動這“兩個轉變”的基礎上,逐步構建黨的報告所提出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三***

  時事評論背景:

  黨的報告獨立成篇系統論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次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創新,是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做出的科學判斷和重大抉擇。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精神,深刻領會生態文明建設精神實質,對於進一步弘揚生態文化,促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時事評論觀點:如何看待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化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態智慧,融合現代文明成果與時代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文化載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文化必將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生態文化是促進天人和諧的凝聚力。泱泱五千年,中華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態文化,構築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生態文化通過人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的生態意識、價值取向和社會適應,維護和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供給、調節、支援、文化四項服務功能,實現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可以說,中華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更加懂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樸素生態文化哲學智慧,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將伴隨和影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程序,成為凝聚人民追求夢想、鼓舞鬥志的力量源泉。

  生態文化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源動力。綠色發展理念是對奢侈消費、資源低效高耗、汙染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徹底否定,是科學發展的思想精髓,也是生態文化的時代內容與創新。綠色發展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正是由於綠色發展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文化內涵,顯示了中國轉變發展方式,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形成節約資源、恢復生態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生態文化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向心力。生態良好、環境健康、可持續發展狀態和高尚的心靈境界,是構成美麗中國的基本要素。人們都向往著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氣清地淨,老百姓渴望著能喝上乾淨水、呼吸清新空氣、吃上安全食品、住上敞亮房子、有個舒適的宜居環境。這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訴求,也是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森林文化、溼地文化、荒漠綠洲文化和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園林文化等生態文化載體建設和生態制度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出版科普讀物及影像製品,開展生態文化公益活動,為人們提供豐富多樣的生態產品和文化服務,提高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共建生態文明的公信度和參與度,增強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治理環境的自我約束力和社會影響力。

  生態文化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驅動力。文化軟實力已日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卻不盡如人意。中國是文化資源大國,卻不是文化強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為支撐,生態文化的興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必須繼承、發展和弘揚生態文化,以文化人,提升公民綜合素質,增強核心凝聚力、競爭力,充分發揮生態文化在提升國家軟實力中的作用,讓中華民族的生態文化走出國門,以其巨大的滲透力和感染力,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生態文化代表了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追求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也是生態文化的根本價值向度。深入生態文化研究、挖掘、修復,繼承、發展和創新建設,不斷增強生態文化與時俱進的適應性,將有利於增強我國文化發展活力,切實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的人還: